陳忠慶
摘 要:古代簡單獨立的字體或者是獨立的圖畫,都是在傳送表達信息,但是兩者都是相互獨立的,而現(xiàn)代圖畫與字體卻是可以相結(jié)合,這種進步在傳達著中國文化教育的不斷變化與發(fā)展。為了讓中國文化繼續(xù)傳承下去,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采用繪本教學,對小學語文教學進行新的教學模式改革,使小學生能夠從繪本中學到更多有用的知識,來充實自己。因此,文章通過對繪本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yīng)用進行分析,探討繪本教學的有效性。
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把小學語文教學質(zhì)量提升到一定的程度,是現(xiàn)代小學語文教師需要考量的事情,而提升教學質(zhì)量的教學方式有很多種,繪本教學就是其中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為了探討繪本教學在小學語文的有效運用,本文將針從繪本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古詩詞、閱讀以及寫作方面進行分別講述,進而提出更加優(yōu)秀的建議,來提升小學生在這三個方面的學習能力,從而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質(zhì)量。
一、古詩詞中的小學語文繪本教學
小學時期,我們就開始教學小學生古詩詞,是為了讓小學生不要忘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古詩詞可以說是人類表達情感、抒發(fā)內(nèi)心世界情感的一種文字表述,但是這種文字的表述卻又與現(xiàn)代文字的表述有著巨大的差別,如在小學語文《詠鵝》這首詩中,只用了幾句話就表達了鵝這種動物的生活狀況和外觀,而在現(xiàn)代的語言中,對鵝的描述可能會更加詳層,但這種表述卻又很麻煩,給不了人太多的想象空間,同時也沒有給予人去思考問題的方向,所有一切都會隨著現(xiàn)代語言的闡述而變得更加具體化,當所有的一切沒有了朦朧感,事物就會顯得枯燥無味。所以,要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使學生學會古詩詞,就需要利用繪本教學,來發(fā)揮小學生的想象能力,進而提高小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能力。
例如,王之渙的《登黃鶴樓》在前一句詩中,描述詩人登上黃鶴樓,看到一幅傍晚太陽落下山頭,而黃河之水還在不斷流入江水之中的景象;后一句詩立馬表達自己的情感,想要看到更多的景象,只能去攀登更高的山頭,也給予每一位讀者更多的想象與思考空間。在繪本教學中,編者會借用詩人前一句詩的景物描寫,繪出一幅奇景,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也許再加一句人生的感悟語,把這首古詩詞所要表達的意思,更加透徹地表達出來,這也是繪本教學的一個優(yōu)點。而繪本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優(yōu)點還有很多,遠不止這一個,為了讓繪本教學發(fā)揮其優(yōu)點,提高小學生的綜合水平,需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充分利用繪本進行教學,使其優(yōu)點盡量得到利用,才能夠使小學語文教學更進一步。
二、利用繪本尋找閱讀中的一切景象
要學好現(xiàn)代語文,最好的學習方法就在于對閱讀的訓練。從閱讀中,讓小學生可以獲取更多知識,而在小學語文教材編制中,大多數(shù)以課文閱讀為主,這讓小學生在學習生詞的同時,也學到了更多作者的心靈感觸,這樣更加容易拉近作者與讀者的心,使小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欣賞他人,讓小學生慢慢成長。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yīng)該著重對小學生閱讀進行訓練。而對小學生進行繪本教學,主要就是利用閱讀教學中所表述出來的情景,進行圖片的制作,典型的代表就有《漓江》一文中,漓江的美景被一一描述出來了,文中描繪了漓江春景圖、夏景圖、秋景圖和冬景圖。我就把這篇文章內(nèi)容制作成了一張張圖片,用來吸引學生眼球,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讓學生產(chǎn)生繼續(xù)閱讀下去的興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
三、從繪本中尋找寫作的靈感
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是提升一個人語言水平的教學,這種教學是集合小學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到的所有知識而進行的一項綜合教學訓練,也是鍛煉一個人語言功底以及利用語言文字表達情感的教學方法。因此,在小學生寫作的過程中,加入繪本,讓小學生學會自己去構(gòu)思寫作的結(jié)構(gòu)圖,從結(jié)構(gòu)圖中去尋找靈感,慢慢地讓小學生從繪本中浮現(xiàn)出寫作框架的靈感,這樣的寫作方法更加有利于學生寫作思路變得清晰,也利于寫作模板的工整,使讀者能夠一目了然。
本文從繪本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的三個不同組成部分進行分析,得出繪本教學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應(yīng)用,有效地提高小學生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其他多個方面的學習能力,而繪本教學在閱讀和寫作教學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學生的閱讀水平和寫作水平,使小學生愛上閱讀、愛上寫作,從而愛上語文,達到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趙向麗.基于繪本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yīng)用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4).
[2] 黃愛華.論繪本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版),2015,(10).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qū)潯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