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金風
摘 要: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信息素養成為信息時代人才的必備素質。培養高中生信息素養成為高中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重視高中生信息素養的培養,探索高中生信息素養培養的實現途徑是時代給高中教育提出的新課題與挑戰。
一、高中生信息素養的基本內涵
具體來說高中生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表現為:高中生能夠意識到信息的重要性,能夠主動地學習和運用各種現代信息工具進行學習,并且對信息具有一定辨別能力;高中生能夠掌握計算機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具有高效獲取、分析與評價信息的能力;高中生具有良好的信息使用習慣、信息公德意識、法律意識、自律能力。
二、高中生信息素養的培養途徑
1.加強信息化硬件設備的建設和學校信息教育意識
信息化教室是學校信息化教育的前沿陣地。優化高中教育的信息教學環境,需配備相應的現代化教學設備。一方面配備教師使用的計算機和計算機備課室,另一方面提供學生使用的計算機閱覽室和計算機教室。加強學校信息教育意識和信息教育的考評機制。推動高考素質教育改革,進一步實現學校教育從應試教育的枷鎖中解放,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2.注重高中課程與信息技術課程的整合
將現代信息技術作為高中學科課程教學的輔助技術,推進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與常規教學的積極結合;設計適合各學科教育教學活動的信息技術指導性方案;學校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來調動廣大教師開展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將信息技術看成是學科課程學習的組成部分,在已有學科的學習活動中恰當地使用信息技術,以更好地完成課程目標。
3.加強高中生網絡道德教育和高中教師的培訓
加強學校網絡管理,對不良信息進行過濾和監管。建立網絡道德行為規范,教授高中生網絡法律知識,提高網絡自律能力,增強高中生網絡道德觀念。將網絡道德教育與學科教育和學校德育有機結合。教師要掌握一定的計算機網絡操作技能,學會使用常用的工具性軟件,培養和強化信息意識,開發和利用網上信息為教學服務,努力創設培養信息素養的學習環境。
4.推進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
(1)轉變教學觀念。觀念是行動的靈魂,教學觀念對教育教學和學生培養起著引領和統帥作用。信息技術下的信息化教學,給教育觀念賦予了更多的新特征,推進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首先必須轉變教學觀念。信息化基礎上的教學由過去的“如何教”向現在的“如何學”轉變。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為中心、以能力培養為中心;教學目標應重視培養學生能力,重點是信息能力、創新能力和會學習能力;優化教學環境,重視以計算機為核心的高新信息技術。
(2)更新教學手段。更新教學手段是推進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應用的必然要求,是培養高中生信息素養的需要。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化教學應將以傳統的粉筆、黑板、教材為教學手段轉變為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借助信息化教學手段進行個性化的教學過程,采取靈活的學習策略,如教學以課堂為中心的集體授課變為網絡環境下的個性化教學、合作式教學、探究式教學等。由于現代信息技術支持的教學自動化管理系統的出現,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對學習過程監控、學習任務分配、學習問題診斷、學習指導、教學活動記錄、作業批改、網上測試、教學評價進行高效的處理。
(3)創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學起點也是教學的終點。培養高中生信息素養需要創新教學設計,需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優化地安排,為學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學習條件,實現教學過程的信息化。教學設計應以學為中心,以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作為學習和研究活動的主線,強調合作學習。教學目標是以人的開發為目標的素質教育,以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為核心的能力培養;以培養信息素養特別是信息能力、終身學習能力、信息化生存能力為主題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
(4)改進教學評價。課堂教學評價是對課程實施過程與結果的價值判斷,對教學具有導向作用、激勵作用、改進作用。信息化教學評價應更關注高中生信息素養、知識能力、創新能力。評價標準是師生按照實際問題共同編制,標準不固定;評價方法是自評、互評、測驗、調查、觀察、情景或過程;評價者既有教師也有學生;信息化教學評價應基于學生的表現和全過程,強調針對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評價;通過評價來引導學生重視信息意識,提高獲取和分析評價信息素養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鬲淑芳.信息化教學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2]陳 濤,吳青青.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現狀及對策探討[J].教學與管理,2012,(3).
(作者單位:贛南師范大學, 江西省贛州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