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娟
摘要:在義務教育的關鍵時期,教師應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及時調整課堂的引導方向,運用趣味性的教學策略,來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開闊學生的想象空間,選擇適合學生、能被學生接受的授課方式,組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練習活動,誘導學生主動投身于知識的海洋,在積極思考中取得學科成績的明顯進步,學習能力的強化提高,最終走上一條全面發展的創新之路,迎來語文教學工作更加輝煌的明天。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導,學生始終處于一種被動的求知狀態,自學熱情不高,動手能力較弱。鑒于此,教師就要重新確立教學目標,突出語文課的趣味性、動態性,讓學生切實感知到學習的最大樂趣,從而真正的學好語文、真正的愛上語文。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趣味性;有效運用;研究;分析
引言:小學生的心智發育尚未成熟,對于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心與求知欲,但是實際的學習經驗不足,知識儲備不夠豐富,因此遇到困難、復雜問題常會表現的十分迷茫,脫離教師引導還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思維過于局限等情況,無形中降低了課堂的教學實效,影響著基礎教育事業的長遠、可持續發展。如何讓學習變得有趣,讓課堂煥發活力,打消學生認知顧慮的同時促進其身心的健康成長,這是語文教師值得深思的關鍵問題。趣味性教學更符合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也能高效的完成教學任務,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助推著教育現代化進程的持續加快。筆者認為,小學語文趣味性教學應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語文課堂趣味導入
正所謂:良好的開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課前的導入效果決定著課堂的教學質量,影響到學生的理解情況。教師可以運用趣味導入策略,誘發學生的濃厚興趣,并把學生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一起,緊抓課文重點、難點、關鍵點知識進行深入講解,鼓勵學生發揮自身想象力,優質的完成學習任務。趣味導入法包括:圖片導入、謎語導入、故事導入、視頻導入、實物導入、音樂導入等[1]。如教學《云房子》一課時,我首先讓學生自由說一說自己見過的房子形狀、顏色等等,然后用多媒體演示云房子,讓學生猜猜那是什么房子,看過之后的感覺是什么?最后告訴學生那些美麗的房子全都是小鳥們造出來的,這樣就引起了學生濃厚的興趣,從而引出新課文的學習。試想,如果一開始就在黑板上寫出這篇課文有哪幾個生字,應該怎么讀、怎么寫,然后就讓他們練習朗讀課文,這樣肯定不會引起他們對課文的興趣,收好的效果。
二、凸顯學生主體地位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陣地。要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關鍵是課堂教學中應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只有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眼睛看,耳朵聽,嘴巴講,腦子思考,這樣才會使書上的知識融匯到他們的思想中去,真正完成從學會到會學的過程,也才會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逐步增強學習的興趣[2]。如教學《美麗的丹頂鶴》一課的二、三自然段時,我首先讓學生自讀課文,在自讀的基礎上嘗試畫丹頂鶴,并且分組交流說說“你畫的丹頂鶴是什么樣的?”接著出示課件,請學生找到“引吭高歌”和“展翅飛翔”的丹頂鶴,并把它們美的姿態讀出來。最后由學生選出自己認為最美的句子比賽讀。在這一環節中,我依舊把讀、悟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首先以畫促讀,把抽象的文字化為具體的形象,體現了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接著以說促讀,發揮了學生的個性特點、審美經驗和認知水平。最后的美讀課文,更加深了學生對美的體驗。學生始終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體驗、感悟,在自我發現、相互交流中理解知識,使孩子們的個性得到張揚。
三、課堂教學的情景化
小學語文教學的對象小學生此時正處于身體與性格的發展階段,其各項能力都還處于發展中,需要教師目的地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可以使課堂教學情景化、故事化,讓學生通過視覺感受更直觀的更迅速地理解文章的內容,提高學習的趣味和增加學生的感性,如在教《烏鴉喝水》時,可以在課堂上準備半瓶水和一把石子,按照烏鴉的方法把石子一個一個的丟進瓶子里,直到瓶子里的水達到瓶口,讓學生更加直觀的理解烏鴉的智慧和瓶子中的水升高的原理,既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又達到了教學目的,提高了教學質量。
四、采用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教學是時代進步的結果,它優化了教學條件,將課本內容、文字、圖片、生效結合起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小學生學習興趣。經調查表明,很多學生認為通過多媒體的圖片或視頻教學,能夠加深對知識點的記憶力,并在多媒體教學中找到學習的樂趣[3]。如學習《花鐘》一課時,教師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將不同時間開放的花配上優美動聽的音樂在多媒體上呈現出來,畫面被學生們深深吸引,課后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花的形態,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而且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五、開展趣味實踐活動
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特點、學生興趣,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如講故事、古詩誦讀、查字典比賽、作文評比、“我與好書交朋友”演講比賽、出板報、辦手抄報、講民間故事、成語接龍等系列活動。活動過程中,要充分展示學生的特長優勢。事實上每一位學生都有其特長和優勢,有的字寫得清楚、工整,有的普通話講得標準、流利,要讓他們盡情發揮語文的點滴特長。但是由于學生年齡小,還不能把所知的知識運用到實踐活動中,這就要求教師在“做”上教,促使學生在“做”中學。在學生完成一項任務之前,教師要估計到他們會遇到的困難.并及時給予熱忱的啟發式的指點和幫助。如果說存在“興趣+克服困難=成功”的公式,那么關鍵一環就是“克服困難”。教師必須把好這一關,既不能包辦代替.更不能袖手旁觀。
結語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將語文知識與趣味化的教學形式相結合,充分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創設自由、平等、愉悅的課堂氛圍,更好地把握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知識點,增強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和發散性思維,使他們領略到小學語文知識內在的樂趣和奧妙。
參考文獻:
[1]王曉盈.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分析[J].西部素質教育,2017(5)191-192.
[2]劉雪霞.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因材施教[J].新時代旬刊,2017(8)55-56.
[3]田茂珍.基于快樂教育理念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探究[J].學周刊,2017(13)2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