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楊
摘要:初中是學生學習物理的初級階段,教師在該階段采取的教學手段無疑對學生知識基礎的形成以及下一步的學習產生著關鍵性的影響。從初中物理教學的現狀來看,仍有相當一部分教師沒有從傳統教學模式中擺脫出來,致使物理教學質量不佳,學生學習效率不高。本文結合筆者自身的教學經驗,綜合新課改指導理念,提出了幾點初中物理教學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夠對廣大教師走出一條創新化的物理教學道路起到借鑒作用。
關鍵詞:初中;物理;有效教學策略
引言:
相較于其他學科來說,物理具有抽象性、科學性和復雜性等特點,這些特點也決定了物理本身是具有一定學習難度的。而化解學習難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就在于教師采取的教學手段是否科學、合理,符合初中生的智力發育特點和思維能力,為他們指出一條高效學習的路徑。可見,教師深入研究物理教學的有效策略是尤為必要的。
一、將書面知識生活化
與生活問題緊密相連是物理學科的根本特點。物理知識本就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只是長期以應試作為教學的目標,使師生都忽略了學習物理的真實目的,教師一味的讓學生鉆研課本中的知識,卻忘了讓他們將所學再次應用于生活中。將書面知識生活化能夠使知識點更加的通俗易懂,讓學生輕松理解,同時也能夠讓他們意識到物理知識的實用性,在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他們掌握知識的效率。
例如,在教學“物態變化”這節課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教學情境:俗話說下雪不冷,化雪冷,通常在下雪時我們并沒有感覺很冷,但是化雪時卻感覺很冷,這是為什么呢?又如,在教學電學知識的時候,我提出:我們都知道高壓電是非常危險的,但是我們卻經常看到小鳥站在高壓線上,但卻并沒有發生我們想象中的觸電現象,這是為什么呢?在教學“浮力”這節課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教學情境:我們都知道不會游泳的人在沒有安全措施的情況下會沉入海底,但在死海中人們不但不會下沉,而且還可以長時間躺在海中看書,這是為什么呢?還有,在教學光折射現象這節課時,我讓學生在課下準備一個杯子和一根筷子,將筷子插入水中,讓學生觀察筷子發生了什么變化?通過生活化的教學,不但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生動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欲望和動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促進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二、將抽象問題具體化
在學習物理知識的過程中,學生遇到的另外一個阻礙就是知識點的抽象性較強。初中學生的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尚未發展健全,對于物理的學習還需要逐漸適應,教師需要從他們的角度出發,采取合理手段,實現將知識點從抽象到形象的轉化。
例如,在講“水循環”時,我利用多媒體展示了一些云、雨、雪的圖片,這些物質都有一個本質的共同點――都是由水變化而成的。在學生的欣賞過程中,我提出問題:水不僅能變換成云、雨等,還能變成霧、霜、露等,水是怎么變化成多形態的呢?大部分學生都搖搖頭,帶著疑惑和好奇的眼光看著我,我播放了一個小水珠歷險記的動畫,利用多媒體動畫的形式,展現了水循環的過程。最后,讓學生依據動畫和結合課本知識,填寫課本中水循環示意圖。在學生填寫后,我找出幾個學生代表念出答案,并結合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繼續深化關于水循環的其他問題,如水狀態發生變化時的吸熱和放熱、物態變化過程中能量轉移情況等。通過一系列圖片、動畫等形式,使水循環這一抽象問題具體化,便于學生吸收和接受,并讓學生認識到了水資源的重要性。
三、將復雜內容規律化
盡管物理知識抽象、復雜,但也并不是雜亂無章的。仔細研究就會發現,物理知識點間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幫助他們總結規律,推倒概念,靈活的分析并運用。
例如,在講“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時,我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回想一下,照相機出來的像是什么樣的,那放大鏡呢,兩者有什么區別?學生積極地舉手回答:照相機照出來的像是小的,而透過放大鏡的像是大的。然后利用多媒體光路圖作出放大或縮小的像的情況,讓學生分組討論,思考凸透鏡的成像規律,讓學生的思維從實驗的感性分析到理性描述。通過分組討論、觀察、思考、概括,學生大體分析出凸透鏡的成像規律。最后,我總結學生的回答,給出最終的成像規律,并利用多媒體將規律以動畫方式展現,加深了學生對此知識點的理解。這樣,借助多媒體,使學生耳目一新,既培養了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1]。
四、將實驗教學直觀化
1.確保所做的實驗現象清晰,提高成功率課本要求的每一個演示實驗、學生實驗在課前我都要反復地做幾遍,認真分析實驗成敗的關鍵因素,排除干擾。例如:在“摩擦起電”一節的實驗中空氣的濕度,器材的干燥程度是實驗成敗的關鍵因素。例如碰到陰天、雨天,早上的前兩節或是下午的后面兩節課(此時的空氣濕度較大),實驗的現象很不明顯甚至很可能失敗。課前就要考慮好上課時,空氣的濕度是否會影響實驗現象。在實驗前最好把毛皮、綢布、玻璃棒、橡膠棒、驗電器等實驗器材進行晾曬。如果天氣不佳,就要考慮用強光照射或者用電爐烘烤。實驗過程中最好不要直接用手去接觸毛皮和綢布,尤其是在做毛皮與玻璃棒相互摩擦,毛皮也帶了電荷這個實驗中可以把它們綁在木棒上進行摩擦。排除了這些因素對實驗的影響,實驗的現象非常明顯,給學生留下的印象非常鮮明。
2.利用課件把一些不易觀察到的物理現象或是物理過程展現給學生看。例如:動能和彈性勢能的相互轉化,由于發生彈性形變和恢復形變的時間非常短,學生不易觀察,課件就能夠讓學生較好地觀察這一過程。再比如:日食、月食的成因,分子的運動,導體容易導電與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原因等都可以利用課件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2]。
五、結語
總之,物理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學科.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更新教學模式,靈活運用教學設施,將物理知識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接受新的知識,培養學生的物理思維,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想象能力、創新能力,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譚元滟.芻議新課改環境下的初中物理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J]. 中學教學 .2015(2):68.
[2]王超.談初中物理高效課堂的構建[J].中國校外教育 .2016(6):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