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摘要:科學的核心素養是小學階段教師應關注的啟蒙重點,科學知識的導入,使得學生從認知的初始階段,就養成以科學思維看待生活問題的能力,正視生活中的科學疑問,實際的教學中,對學生的科學素養培育需要循序漸進,教師應構建科學的核心素養培育計劃,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導入趣味科學的認知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誘發學生的科學探究欲望,學生在科學懸念的牽引下,主動的參與科學的辯論,激發潛在的智慧,獲得思維的想象與創新延伸,逐漸的形成個性化的科學見解,為核心素養的形成奠定基礎。
關鍵詞:培養;小學生;科學;核心素養
引言:科學是國家發展不竭的動力,所謂“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學已經融合到生活生產的方方面面,是人們不可或缺的生存條件,科學的發展還在繼續,在科技日新月異持續推進的路上,少不了高精尖人才的支撐,同時也應廣泛的普及科學知識,使得人們都能夠具備科學認知思想,小學生是祖國未來成長起來的一代,教育的過程中,以科學的灌輸,強化學生的科學素養勢在必行,即可為國家的未來儲備優秀的科學人才,同時也為學生自身的生活科學思維提升做好準備,教師應預留時間允許學生自在的暢想,細致的觀察、大膽的表述,創設輕松的氛圍使得科學的教學妙趣橫生。
一、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構建基礎核心素養
“在我國發展新的歷史起點上,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指出,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中國要強,中國人民生活要好,必須有強大科技。科學未知的世界還存在廣闊的天地,亟待人們利用智慧去解鎖更多的科學技能,小學階段教師應培養學生探究科學的能力,塑造科學的探究意識后,通過科學的質疑與懸念導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以豐富的探究活動,使得學生樂此不疲的參與到科學的分析中,結合熟知的內容與生活的經驗,提出科學的創新觀點,以多視角的思路獲得科學的辨析,以往的課堂教學中,受到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學生對科學的思維之中較為桎梏,教師可聯合有關的互動情境,使得學生在輕松的科學探究環境中,盡情的展示自我,發揮出自我的優勢,形成科學自主求知的滿足,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前幾年央視有一檔熱播的節目叫做《奇思妙想闖七關》,主要是引導學生設計一個過關的模型,在其中利用眾多的科學原理,使得只要模型在第一關開啟一個開關,模型就能自動的到達最后一關,達到終點。教師也可以開展類似的活動,由學生探索其中的奧妙,展開想象,運用科學原理設計成可行的模型。
二、培養科學觀察能力,持續推進核心素養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提供強大科技支撐,是時代賦予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使命,也是賦予人民教師的責任。觀察能力是有目的性、計劃性和持久性的。我們通過觀察發現問題,然后解決問題。從觀察中來到觀察中去。教師在布置觀察任務時不能忽視學生已有的經驗。例如:讓學生觀察小動物的運動方式時,可讓學生觀察熟悉的小動物。這樣學生的觀察能深入,有觀察的焦點。為了培養學生觀察的目的性,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真實的情境。例:在教學《鳳仙花》一課時,教師把學生帶到校園里,在綠化帶旁觀察各種植物。認識植物的基本器官。教師也可以為學生提供有結構的材料,培養學生有目的的觀察。例如:在教授《沉與浮》一課時,教師準備三組材料讓學生觀察。第一組,體積不同,質量也不同;第二組,體積相同,質量不同;第三組,質量相同,體積不同。教師在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時要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由點到面,由表及里。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走馬觀花。在布置觀察任務時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量力而行。比如,觀察月相的變化,需要一個月的時間。需要父母的支持和幫助才能完成。教師最好與家長及時溝通,獲得家長的支持與幫助,共同鼓勵學生培養觀察的持久性。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再次強化核心素養
要想培養小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就應該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作為主要的教學任務。只有學生的創新思維得以養成,才能在今后的學習與工作中利用創新思維進行創造。并且在新課標中明確提出:教學是學生對新事物產生認知的過程,只有保證學生主動參與,才能提高教學的成效。因此教師要想方設法地創造條件,為學生構建一個有效的平臺,讓學生能夠進行探索,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首先,想象力是創新思維的來源,教師要以豐富學生想象力為前提來培養創新思維。于是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比如在進行天體運動的學習時,教師要借助有效的教學輔助工具,營造一個有效的情境,讓學生仿佛就置身于宇宙空間,展開想象,仿佛可以直觀地看到天體運動,從而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其次,教師要選擇科學的教學方法,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發散思維是進行創新的動力。比如教師在教學中以一個科學模型為例,教師可以引發學生思考,提出與之相似的多種模型。一旦創新思維得以養成,學生科學核心素養的養成也再不是難事。
四、學科前沿知識的傳遞,延伸核心素養
教師要適合學科領域的快速發展,不學習就會落后,更不上別人的步伐,小學生也需要不斷接觸尖端科學領域發生著的變化,例如三維立體技術,高科技發展到了常人難以想象的程度,用意念或腦電波控制機器人等。我們都知道,每個孩子都各有所長,其思維、智力和才能各有其獨特的發展道路。只要遇到合適的土壤,每個人都能取得成功。而傳統課程設置面較窄,并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因此,為了讓每位學生都能實現個性化發展,學校必須通過個別化、多元化的拓展性課程,來培養學生肯定自我、創新思維、不斷超越自我的精神,以及學生合作、動手、探究、創新等方面的能力,我們也相信通過拓展性課程的開發與實施能為學生的個性化成長開啟另一扇窗。
五、結束語
總之,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民族振興,科技飛速發展對未來人才的需求。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需要教師耐心的、長期的、持久的引導才能見到成效。
參考文獻:
[1]湯增雄.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J]. 教育科學全文版, 2016(12):257-257.
[2]劉大華. 激發小學生科學興趣育探究精神淺談小學科學課的核心素養[J]. 教育科學全文版, 2016(12):156-156.
[3]樊維倫. 提高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培養生物學科核心素養[J]. 學子理論版, 2017(4):2-3.
[4]胡長明. 用有結構的探究活動培養小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J]. 科學咨詢, 2017(26):6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