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勝芹
摘要:在當前新課改的背景下,小學教學的重心已經由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轉變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強調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科學學科在教育中起到的作用越來重要。由于其涉及到知識面范圍較廣,內容較為錯綜復雜,所以使學生學習起來會存在一定困難。因此,教師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要堅持以學生文本,加強學生進行自主探究,使學生更輕松的掌握所學知識,提高小學課堂的教學有效性,使得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與實踐動手能力同步發展。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學方法;選用策略
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開展,人們更加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實踐操作能力等核心素養的培養。小學科學作為小學教育中的基礎性學科,涉及到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多方面的知識,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科學素養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小學科學的教學質量直接關系著學生未來的發展,這就需要我們廣大教師要及時的轉變教學理念,改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本文就小學科學教學方法選用策略進行分析。
一、當前小學科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實施,小學科學在教學中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教學也更加的多元化,加強了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但在實踐教學中仍存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限制了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教學有效性的發揮。首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仍處于主體地位,對學生有著絕對支配的權利,全程控制著學生的學習情況,導致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科學知識的學習,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發揮,進而缺乏自主學習的興趣。其次,教師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方法枯燥,對學生進行灌輸式的教學,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缺乏獨立思考,對科學知識沒有深入的理解。最后,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比重不合理,重理論輕實踐,教師講解理論知識占據大量的時間,忽視了科學實驗的重要性,導致學生缺乏實踐操作機會,進而限制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1]。
二、小學科學教學方法的選用策略
1、走進現實生活,激發學生興趣
小學科學教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能培養學生科學能力和實踐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本,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將現實生活與教學緊密聯系起來,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活動,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2]。
例如:在學習《勞動與技術》一課時,教師向學生介紹花卉種植的基本知識,了解幾種家庭常見的觀賞花卉,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可結合實際生活,投影出示事先拍攝的小花圃照片,播放山里人家庭院的視頻錄像,展示傲雪的臘梅,報春的梅花,驕人的桂花,傲霜的菊花,熱情的杜鵑花。看后請學生說說感受,問學生小花圃在人們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教師提示管理小花圃時澆水、施肥、整枝、松土、除草、打掃等注意點,讓學生設計小花圃管理方案。經過這樣的教學活動,有效的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加強了對知識的理解,進而更好的掌握和運用。
2、情感挖掘,引發共鳴
小學科學教學的主要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創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物科學觀和世界觀。但客觀來講,許多學生在學完科學課程后,普遍表示不明確科學是做什么的,而這種態度也從側面反映了小學科學教學缺乏實效性,教學方法不合理,沒有讓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認知。所以,為深入挖掘小學科學的育人價值,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與提升,就需要教師注重小學科學的情感挖掘,積極引發學生廣泛情感共鳴,調動和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
例如,在進行 “多種多樣的植物”教學時,筆者在完成課堂教學后,要求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植物種子進行自我播種,然后仔細觀察種子發芽、長莖葉、開花的過程。學生在照料植物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會對植物產生感情。而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充分體驗到科學學習的樂趣,而且還能獲取自我探究的成就感,對引發情感共鳴,提高學習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當然最為關鍵的是,引導學生進行植物種植觀察,與學生興趣點形成了高度契合,小學生好奇心重,活潑好動,種植植物能夠有效激發他們的參與興趣,進而增強科學學習的自覺性[3]。
3、讓學生在科學實驗中體驗快樂
小學階段的學生出于一種好奇心極強和探索心極強的階段,所以教師要認識到這一點,然后把小學生的心理特點體現到科學的課堂中去。而實驗教學法就是一種有效的途徑,迎合了小學生們的好奇心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們在實驗中的參與度[4]。例如在浙教版小學科學“校園的樹木”這個課題中,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觀察和搜尋校園內不同樹木的情況。比如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分別讓他們負責收集不同樹木種類的樹葉、樹皮,然后把收集到的樹葉和樹皮進行分類和整理,確定好哪些是屬于大樹的,哪些屬于小樹或者小草類的。最后教師教學生用放大鏡等工具來對這些樹葉和樹皮進行觀察,并且記錄好這些樹葉和樹皮的外形特征,比如樹葉的葉子長度、葉子的莖向、葉子的厚度,還比如樹皮的厚度、樹皮的粗糙程度、樹皮的硬度等方面都是可以記錄下來的內容。更可能的是,教師甚至可以讓學生去收集一些水草生物,教會學生如何制作植物標本,作為自己的珍藏品。這個環節也正好迎合了學生們的好奇心,促發著學生們的興趣,因此教師能夠順利帶動學生進行科學課堂的學習,學生們也能夠從中感受到快樂,進一步地愛上這門學科。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科學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不斷拓展科學教學的內容范圍,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增強課堂教學生活性、探究性和開放性。這樣不僅能夠降低教學內容的難度,幫助學生加深對科學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夠激發學生科學學習興趣,為打造高效小學科學課堂奠定堅實基礎,同時能夠培養和提高學生探究能力,促進學生科學核心素養的養成。
參考文獻:
[1] 段秀春.小學科學課教學方法的選用策略[J].黑龍江科學,2018,9(14):84-85
[2] 劉芝霞.小學科學教學方法選用策略的研究[J].中國培訓,2017(02):179-180
[3] 丁正吉.試論小學科學教學方法選用策略的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06):117-118
[4] 苑芳.小學科學教學方法選用策略的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5,12(12):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