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順剛
摘要:《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這門課程要拓展孩子的學習時空,走進孩子的生活,巧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采取體驗式教學,培養孩子們良好的道德品質,就能夠達到新課程標準的目的和要求。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體驗式教學
小學《品德與社會》是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行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德育課程。今天的農村小學大多數孩子社交活動較少,視野不開闊,個性心理較膽小、內向、羞澀,而且校園文化生活也不夠豐富,加上一些教師觀念滯后,這給新課程倡導的集綜合性和生活性一身的《品德與社會》課堂的設計與實施帶來了許多不利。
為此,我精心設計,充分利用農村特有的資源,如特有的勞動場所和勞動體驗,如樸實的民風等,因地制宜,寓教學于學生的生活之中,把農村特有的資源加以優化,變成孩子們可參與的學習空間,再進行思想道德的教育。在教學實踐中,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把《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要延伸到田野,讓孩子體驗
孩子生活在農村,計劃生育國策下他們在公婆父母心目中地位的日升,對勞動卻變得越來越陌生。很多孩子將勞動理解為僅僅是掃掃地、洗洗碗、燒燒水等等,缺乏對農村艱苦生活和繁重農活的真實體驗。為此,《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抓手應該抓住農村所特有的田間情境,利用農忙時間,讓學生從課堂走進田野,把在課堂里學到的東西帶進農田去體驗。在學完《吃穿用哪里來》這課時,孩子們群情激奮,闡述了糧食粒粒皆辛苦,表達了對農民的深切同情和敬仰。然而現實生活中孩子浪費糧食的現象則時有發生。可見,孩子課堂上所表現的情感還只停留在粗淺的層次,教學并未收到好的教育效果。為杜絕此類現象的發生,我向孩子們提出幾點具體要求:和長輩一起到農田里去參加播種、收稻,進行勞動實踐,同時要求孩子根據實際情況設計好實施方案。實踐后再回到課堂交流。這次他們的臉上掛滿了深情。可見,他們已經將體驗化作實際行動去做了。
二、《品德與社會》課教學要拓寬孩子視野,需要走進家鄉,體驗社會
農村環境是學校小環境拓展,又是社會大環境的縮影。《品德與社會》課教學要精心設計。在教學《我生活的社區》時,書上的內容、美麗的插圖都是介紹別人的家鄉,怎樣幫助孩子找到熱愛家鄉的情感支撐點,喚起熱愛家鄉的激情呢?我決定讓孩子在課前去了解家鄉農村生活的改善、學校的變化、企業的發展、家鄉的物產、收集家鄉的圖片資料等。
去年春組織孩子參觀大足北山石刻,發現有的人跪在佛像身前許愿,為求得佛祖的保佑,幫助自己實現美好愿望,每個愿望從十元到百元或幾百元不等,這對于我們今天的人好像是匪夷所思的事,而這些人面部表情卻是那樣虔誠。再細看這些人,年老的居多,有農村的,也有城里的。我用手機拍下幾張照片。課堂上讓孩子們再來細看這些照片,讓他們進行交流。發現孩子們除了只會驚詫和迷惑不解之外,而其他的竟然說不出個道道來。說明這次活動的收效微乎其微,對學生的教育也是非常可憐的。于是我讓孩子親自去調查,石刻、寺廟與迷信有什么聯系?燒香拜佛人許愿人的心態?待到下次上課再行交流。孩子們的答案豐富了,理解也深刻多了。孩子們用自己的實踐研究終于正確認識了迷信與宗教的區別,提高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內容要豐富,需要走進孩子的生活,學會體驗生活
孩子的生活經驗是最好的教材,根據教材設計某種典型情景或某個生活片斷,讓學生再次回到生活情境中去展示,在角色體驗中受到教育,在情境中滿足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因為他們既是感受者,又是參與者和創造者。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貼近學生的思想、情感和生活,使得兒童的生活經驗豐富多彩,使得教學也富有感染力和實效性。如在《我想要與我能要》的教學中,由于多是農村孩子,有的家庭兩三姊妹,條件也不太好,能要的東西較少。而他們的父母卻是百般疼愛,千般呵護,寧愿虧自己,也要滿足孩子。這一點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更是至關重要。在課堂上我讓孩子分角色模擬表演我看到的情景,看后交流。課堂氣氛也由此變得很沉重,從孩子們的表情上可以看出,他們久違的神經被觸動了,以前也從沒有人跟他們說起過這些,這樣的行為違背的是什么,現在感受到了,覺悟到了。也一定會用行動來證明自己能為父母分擔什么樣的責任,最起碼的就是懂得感恩孝順了,《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四、《品德與社會》課堂通過現代教育技術進行體驗,從而激發孩子的情感、學習興趣
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對農村孩子來說,認知水平十分有限,對有些陌生的知識缺乏感性認識。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它以聲、文、色、形作用于人的眼、耳、腦等多個器官,知識的容量增大,內容充實,形象生動,它所創設的教學情境,具有激發興趣、啟迪思維,展現認知過程的潛在功能,在教學的關鍵處,巧妙、恰當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不僅能夠創設逼真的教學情境、動靜結合的教學音像、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充分調動孩子的各種感官,解決了學生注意力分散的問題,而且用動態的音、形、畫使教學更形象、生動,促使學生理解和接受,提高教與學的效率,起到變復雜為簡單,畫龍點睛,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德育教育實踐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學生聽到的記不住,看到的容易忘,只有親身體驗的才刻骨銘心。麥克菲爾曾說過:“個體體驗是一個中介,通過這個中介,道德才能被體察和領悟。” 總之,通過體驗式德育教學,能提高道德推理、道德選擇和道德實踐能力,增強道德責任感,農村小學的孩子也能教好,因為他們是一張白紙,受外界干擾少,思想單純。只要把農村十分豐富的特有的生活資源與現代教育技術科學的整合,把它設計成孩子易接受的,再用各種可行的方法去滲透,內化學生品德,就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為他們成長為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達到新課程標準的目的和要求。
參考文獻:
[1]嚴先元.教師怎樣設計一堂好課(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3
[2]李源田.創新引領未來.(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