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霞
摘要:中職學生在就業中質量不高的問題較為突出,學生素質、學校教育及社會環境是產生問題的主要原因。中職學校應進一步加強職業指導教育,從而幫助中職學生順利就業。
關鍵詞:中職學生;就業;質量不高;職業指導教育
據教育部網站發布的統計數據稱,2014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人數為577.70萬,就業人數為558.54萬,就業率為96.68%。2015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人數為515.47萬,就業人數為496.42萬,就業率為96.30%。由此可見,我國職業教育發展迅猛,形勢喜人。與此同時,職業教育也存在一些問題要引起思考,例如學生在高就業率下就業質量不高的問題非常突出。因此有必要對此進行探討,找出可行對策,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就業。
一、中職學生就業中的突出問題
筆者是一名中職學校會計專業的班主任,所帶班級的學生剛剛畢業,在由“學校人”向“社會人”轉變的過程中,學生們遇到許多問題,尤以下面兩個問題最為突出:
一是就業專業不對口。多數學生一開始找工作,只關注與本專業相關的職業和崗位,求職情況很不理想。由于會計崗位的用人單位對求職者學歷、工作經驗、職業資格證書等要求相對較高,中職會計專業畢業生明顯達不到要求,因此,那些只應聘會計崗位的學生,絕大多數被拒絕。在多次求職失敗后,只能無奈轉向其他崗位。本班44名學生,只有8名學生是在企業做會計文員。對此局面,學生普遍不能接受,認為不能學以致用,那中職三年時間就白費了,產生“職業教育無用論”的誤解。但對學非所用現象,又無能為力。
二是就業穩定性較差。由于找不到專業對口的工作,很多學生在隨后的求職中呈現出較大的隨意性。在家或學校附近,只要有公司招聘,學生就會傾向于就職。此種情況下的就業,問題隨之而來:一則,學生多數從事低層次技能工作,工作能力提升空間不大,且工資待遇不高,通常若公司不包食宿,工資只有2500元左右,工作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大。而在珠三角地區,中小企業多,就業機會較多,求職相對容易,因此一旦稍有不滿,學生可能就會跳槽;二則,學生在就業初期,還沒有做好心理調適,沒有從學校模式中轉變過來,仍習慣用“老師布置任務,我按要求完成即可”的標準要求自己,而不是用職業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筆者走訪了一些企業,用人單位較為普遍的反映是認為學生在工作中缺乏主動精神,對工作崗位職責、工作內容不了解,被動聽從領導命令,不清楚應自主做什么,工作中縮手縮腳,實際操作能力不強。在與領導、同事相處中,不太注重細節,強調自我感受,要求別人遷就他的情緒,不太能接受批評,在人際交往方面需要加強鍛煉。這些不適應累積起來,容易讓他們產生挫敗感,學生于是用頻繁離崗、換崗來逃避問題。據筆者統計,本班44名學生,就業一周后離開者就有4名同學,一個月后辭職者有5名同學,兩三個月后打算辭職者不在少數。通過對用人單位的走訪、學生的反饋以及與其他老師的交流,大家普遍認為中職學生的就業不夠穩定。
二、就業問題原因分析
中職學生就業質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由學生個人、學校教育和社會環境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從學生個人因素來說,除了工資待遇低和對個人發展不利外,很多學生是因為目標定位不準,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又不甘心做簡單的事情,接受不了期望值與現實相差太大。尤其在就業初期,常常抱怨工作環境不好,工作強度大,報酬低。往往因人際關系緊張,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差,不能吃苦而最終選擇離開。
從學校教育的因素來說,職業教育與市場人才需求存在一定脫節,實踐操作課程較少,學校師資中“雙師型”人才缺乏,難以滿足學生技能提升的要求,學生的實踐能力達不到企業要求。同時,學校在職業指導環節相對薄弱,缺乏專業的職業指導老師,職業指導課程偏重課堂說教,方法陳舊,指導效果不理想。
從社會因素來說,剛剛就業的中職學生,工作中很多時候完全靠自己摸索,企業沒有提供必要的指導,工作能力提升受到一定影響。同時,企業給中職學生的工資待遇偏低,也使得學生找不到歸屬感。
三、解決中職學生就業問題的對策
根據以上分析,筆者認為要改變目前這種狀況,需要全社會共同關注和努力,學生、學校、企業多管齊下做出調整。其中,對中職學校的職業指導課程的教學做出調整,更是重中之重。
第一、學校加強指導和改進
學校職業指導教育是滴水穿石、耳濡目染的工程。學校要對學生進行全程化的指導,從學生一開始入校就要開始職業指導,結合所學專業,結合學校各種活動開展指導,寓職業指導于教育教學環節之中。
首先,學校要實施公共性的職業指導,全員參與,重點加強師資建設,尤其是職業指導教師隊伍的建設。中職學校從事職業指導教育的教師大部分是從思想政治教育課教師轉行而來,還有的是從事學生招生就業的行政人員,他們幾乎沒有受過專業訓練,致使他們對學生的職業指導質量不高。因此,學校有必要加強對職業指導教師的系統培訓,幫助教師主動學習,提升職業指導理念,利用現代訓練技術和手段,在教育教學環節中滲透職業指導,創造性地開展職業指導工作。
其次,學校要改革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式方法。目前中職學校的職業指導課教學,基本以說教為主,尤其是就業前的指導,常常采用上大課的方式進行,效果不能令人滿意。學校要努力搭建職業指導工作平臺,要利用現代訓練技術和手段,靈活多樣的訓練方式,如情景模擬、拓展訓練、實習演練、社會實踐等,寓職業指導于真實有效的訓練之中,促進學生全身心投入指導過程,體驗新的感覺,從而大大提高職業指導的效果。
再次,學校要拓展職業指導渠道,加強校企合作,通過建立實習基地、訂單培養等方式,使學生有更多到企業實習的機會。如此一來,學生在校期間就開始接觸企業,了解工作要求,適應企業環境。例如我校與駱駝公司開展校企合作,學生不定期去公司實習,既提高了實踐能力,又鍛煉了適應能力。當學生正式就業后,就能很快適應企業要求,在工作中大展拳腳。
最后,學校要加強具體的職業指導服務。
(1)就業觀念指導。初次就業,學生們對勞動力市場的狀況沒有充分的了解,對職業的了解也是模糊的,很難確定自己的職業目標;同時,了解自身優勢及不足,是學生們確定切實的職業目標的一個關鍵。因此,學校要幫助學生了解職業、了解自我,學生的擇業標準就會呈現多樣化的趨勢,以更加理性的態度選擇職業。
(2)就業技巧指導。就業技巧主要包括個人形象設計,求職簡歷撰寫,面試技巧等內容。這些方法和手段對保證學生初次求職順利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校期間,幫助學生掌握求職的方法和技巧,是非常必要的。
(3)就業信息指導。學校要了解和掌握用人單位對人才素質的要求,通過多種渠道收集和掌握社會需求信息,并及時將信息傳遞給學生。學校除了舉辦大型畢業生招聘會以外,還可以通過專場招聘、發動利用教職工及往屆畢業生的資源擴大就業渠道,做到不間斷為學生提供各種崗位招聘信息,保證學生順利就業。
(4)就業心理指導。隨著就業競爭的日趨激烈,加上學生自身的一些性格缺陷,導致他們在就業過程中出現膽怯、焦慮、難以抉擇、缺乏自信等心理問題。所以,學校在職業指導中要加強心理健康的指導,尤其是在就業初期,要配備專門的就業指導教師負責學生的管理和指導,經常與他們保持聯系、溝通,以便及早發現問題,盡早引導他們走出心理誤區。通過心理指導,幫助學生及時調整自己的心理,增強心理承受能力,盡快適應職業,盡快適應環境,適應社會,完成從“學校人”到“社會人”的角色轉換。
第二、企業大力支持和幫助
企業應為中職學生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和平等就業的機會,對剛就業的學生進行必要的傳、幫、帶,幫助學生迅速適應工作要求。對中職學生在人際交往等方面的欠缺,多些容忍,多給予指導,幫助他們在學會做事的同時,學會做人。
第三、學生自身努力和調整
中職學生首先要接受職業指導理念,主動參與職業指導訓練,積極主動地進行體驗和實踐。同時,要敢于正視自己,客觀地認識自己,確立恰當的就業目標;要隨時關注就業動向,主動尋找就業信息,隨時做好就業準備;要做好心理調適,做好擇業心理準備,吃苦的精神準備,特別是承受挫折的心理準備,在工作中努力克服自身性格缺陷,加強團隊合作精神培養,提高為人處世能力。
參考文獻:
[1]朱永紅.中職學生就業現狀及對策[J].考試周刊.2010(9)
[2]王保安.對中職學生實習就業意識的思考[J].東西南北教育觀察.2011(8)
[3]陳芳.加強中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J].福建職業與成人教育.2009(5)
[4]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培訓就業司、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創新職業指導——新理念.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