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波
摘要:中學生處在人生的轉折時期,世界觀和價值觀開始初步形成,音樂教育不僅是教學生唱歌聽歌,還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大腦得到充分的開發。德育方面使學生具有正確的人生觀和遠大的理想。心理方面能陶冶學生性情,凈化學生心靈。所以進行音樂教育對現代中學生是非常必要的。
關鍵詞:音樂教育;大腦發育;德育教育;心理健康
音樂教育是為了通過音樂的表達和欣賞,努力理解音樂的美和創造性,幫助學生全面發展、有利于其一生成長。音樂能豐富中學生的課余生活,幫助中學生心理減壓,陶冶情操,增強中學生的審美能力,對中學生的思想道德、身心健康和學習都會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一、.音樂教育對中學生大腦的開發作用
通過研究我們發現,對中學生進行音樂教育對于學生大腦發育的是必要的。音樂教育可以讓中學生智力得到充分的開發、增強中學生的記憶力、提高學生的創造力。進行音樂教育可以充分地開發人腦的生理機能,根據醫學調研究結果,在人腦的結構中,左腦比右腦更為發達。人的右半腦主要是負責藝術活動的開發,促進形象思維的形成。音樂可以激活學生的右腦,從而使大腦皮質興奮性增高,傳導與儲存能力得以提高,改善因大腦平衡失調所造成的右腦抑制狀態,提高工作學習效率。音樂結構的對稱性、旋律的流暢性、節奏的規律性、內容的感情性,可以直接刺激人的感覺器官直至大腦及神經系統的放松和興奮,使人們產生創造性的思維和巨大的想象力。事實證明,經常進行音樂學習的學生記憶力、想象力得到了增強,克服困難的自信心也會提高。音樂教育是通過培養對音響的審美因素的反應來進行的感覺教育。大量地、廣泛地音樂作品,在中學音樂教育中,以歌唱、器樂、欣賞等方式,增進了學生對音樂美的認識、理解、鑒賞、創造的能力。目前已經有翔實、可靠的證據證明音樂能夠幫助人類增強認知系統、提高情緒智力、增強感知運動系統、增強應激一反應系統、增強記憶系統等等,這能充分說明音樂教育多方面的育人價值。
二、音樂教育對中學生的德育功能
對于學生來說,思想品德教育是最重要的。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由于處在青春期,許多的價值觀念還沒有形成,所以在這個階段就特別需要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的引導,來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音樂教育把那些高度發展的社會理性轉化為生動、直觀的感性形式。其蘊含的政治思想內容、倫理道德內涵,均使中學生在提高音樂審美感受、表現力的同時,心靈得以凈化,道德情操得以升華,完善人格,達到崇高的精神境界。例如《七子之歌》喚起了學生們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對游子回歸祖國的牽掛,學生們的民族責任感由然而升。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學生被大提琴與小提琴動人的旋律所傾倒,注重情感的體驗,從而在音樂中獲得了真善美。同時音樂教育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良好的音樂教育不僅僅可以使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生活、樹立理想、陶冶情操、而且對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有著深遠的意義。再例如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第七首《保衛黃河》,通過放映演唱錄像,使學生從形象色彩、音樂旋律等視覺和聽覺方面,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磅礴的氣勢美和中國人民奮起斗爭的英雄形象美,從心靈深處接受了美的教育,美的熏陶,進而熱愛美、追求美,就會更加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生活,并為這種美好的生活和未來而奮斗。
三.音樂教育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的影響
進行音樂教育可以很好的減緩學生的學習壓力,音樂課通過聽、唱、聲樂表演、器樂演奏、音樂創作、音樂欣賞等形式教學,在潛移默化的熏陶中凈化他們的心靈。音樂可以改善學生的情緒,振奮學生的精神,有助于緩解心理,學習因素造成的緊張、焦慮、憂郁等不良心理狀態。豐富多彩的音樂活動可以給學生創造出排練、演出、比賽等機會,培養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和競爭意識,磨煉他們正視現實、承受挫折、擺脫困境的應變能力,促使他們具有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拼搏精神和團結協作、相互尊重的寬容作風,從而克服嫉妒、沖動、任性、自卑等不健康的心理傾向,開啟樂觀向上、勇于挑戰的進取心,培養獨立人格和良好個性,使中學生在學習生活中保持良好身心狀態,更有利于今后的學習生活。
音樂教育在中學教育中發揮著特殊的作用,對學生心理健康,德育教育,大腦發育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國中學音樂教育相對與國外高水平大學無論從辦學經驗、硬件設施還是理念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只有不斷的借鑒學習開拓創新,才能提高我國整體的音樂教育水平,使之發揮更大的作用,培養出更多適合當今社會的合格中學生。
參考文獻:
[1]陳友良.當代中國青年心理素質概論[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168-169
[2].貝內特·雷默.音樂教育的哲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3]唐軍林.《談音樂教育中的興趣激發與培養》[J].《藝術教育》2006.7
[4]徐鳳,淺議初中音樂教育中的審美教育[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學研究,2013年第12期。
[5]趙彥宏,淺析初中音樂課堂教學創新[J],軟件·教學,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