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軍+吳興
[摘 要] 伴隨著中國工業化、城市化、商業化的發展轉型,以感性、娛樂和消費為主要特征的大眾文化對當代大學生的審美觀念產生了巨大的沖擊。許多大學生出現審美價值的混亂、審美標準的缺失、審美趣味的低下等不良現象。新形勢下應加強大學生美育,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提升藝術審美品味和審美能力,營造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生投身審美實踐。
[關鍵詞] 大眾文化;大學生;審美;美育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6) 12-0034-02
一 大眾文化沖擊下的大學生審美現狀
大眾文化是以大眾媒介為手段、按商品規律運作、旨在使普通市民獲得日常感性愉悅的體驗過程,包括通俗詩、通俗報刊、暢銷書、流行音樂、電視劇、電影和廣告等形態。應該說,這種與現代傳媒緊密結合的大眾文化飛速發展,有助于人們增長知識、開闊眼界、活躍思想,對于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產生了積極作用。但是,大眾文化的媚俗特性帶來價值深度消失的同時,也消蝕了文藝的思想內涵和美育功能,甚至出現審美價值的混亂、審美標準的缺失、審美趣味的低下等問題。
1 審美價值的混亂
大眾文化僅僅滿足了人的消遣娛樂需求,缺乏深刻的思想和高尚的審美品格,喪失了審美的反思性和超越性。從這個角度而言,大眾文化在增進人的世俗幸福感的同時,也剝奪了人的個性,瓦解了人的意志,使人成為喪失批判力的消費者,沉湎于消極的自我麻醉中,這直接導致大學生的審美價值觀出現偏差。當代大學生被各種流行元素所吸引,熱衷于視覺刺激和感官享受,喪失了對公平、正義、合理等價值觀的理性反思,他們很容易把平庸落后的世俗觀念當作新潮,把高尚深刻的精英文化斥為落伍,從而導致審美價值觀的模糊與混亂,出現一些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相符的行為舉止。
2 審美標準的缺失
大眾文化借助商業行為和大眾傳媒,廣泛傳播,大量復制,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而這種可復制性消解了藝術審美的個性化,往往造成一種平面化的審美狂歡表象,在對金錢、商品、偶像的盲目崇拜之中,人們對于美丑、是非、對錯等的價值標準出現紊亂。大眾文化的多元互滲致使大學生的審美標準出現多樣化,他們喜歡追新獵奇,轉瞬即逝,變化無常,甚至表現為日常行為的怪異性和反叛性。一些大學生追求消費、娛樂和游戲,專注于身體體驗和欲望表達,喜歡時尚流行,不求最好,只求最新。這些審美標準的轉型,與大眾文化影響下的大學生心理需要和情感體驗密切相關。
3 審美趣味的低俗
大眾文化不再是一種自發性的精神愉悅,而是商品化、技術化的文化生產方式,刺激和宣泄人的感性欲望,給人們的精神需要和娛樂消遣提供一種虛假滿足和享用,甚至具有某種色情和暴力傾向。大眾文化的工業化生產和機械復制,提供的是沒有特定內涵、缺乏思想深度的平面化產品,遮蔽了人們對現實社會的理性思維,大學生普遍熱衷于青春偶像劇、“超女”“快女”選秀活動,導致他們對公共社會領域重大問題漠不關心。在這種文化形態的影響下,許多大學生喪失了對高尚生活目標和精神旨趣的追求,轉而以身體感官的宣泄和釋放為目的,追求物質享受和感性刺激,有的甚至沉迷于一些內容庸俗、格調低下的不健康文化產品,給學校教育和個人成長帶來了極大的負面作用。
二 新形勢下開展大學生美育的對策建議
在大眾文化語境下,當代大學生的審美出現了諸多問題,有鑒于此,要加強大學生美育,以消除大眾文化帶來的種種負面影響。當代大學生美育,應跳出狹隘的傳統美育思想的束縛,有針對性地采取多項舉措,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提升他們的藝術品味和審美能力,營造出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從而以審美的態度面對現實人生。
1 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加強大學生審美實踐
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是大學生美育的首要任務。審美觀是世界觀、人生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特別是審美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對美、美感、美的創造等問題的基本觀點。審美觀直接指導和制約著人們審美實踐和審美創造活動,具體表現為審美主體的審美趣味、審美標準和審美觀念的不同。一方面。審美觀是與真理觀、道德觀相聯系和統一的整體。美以真和善為前提和基礎,美離不開善,因為人的任何實踐創造活動,都是為實現一定的社會功利要求。美也離不開真,因為人的實踐活動都是以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掌握為前提。美與真、善的這種內在聯系,決定美的事物一定要與社會發展的要求,與人的利益相一致。因此,在審美教育過程中,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幫助大學生建構起與社會主義真理觀、道德觀、人生觀相統一的審美價值觀,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和價值標準,培育理想人格。另一方面,正確的審美觀來自人的社會實踐。馬克思主義美學理論肯定了美的根源在于實踐,“勞動創作了美”,美是人在實踐中創造出來的,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感性顯現,正是由于社會實踐,才使人發現實現世界的價值和意義,也在主觀方面產生了人對客觀世界的審美意識。因此,一個人要真正懂得美、發現美,最終決定于人的社會實踐活動,人只有“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物體”,才能夠正確地認識美和創造美。要教育廣大大學生投身社會實踐,在社會實踐中擯棄不合時宜的審美需求,改變不健康的審美趣味。
2 優化藝術課程設置,提升藝術審美品味
藝術是人類審美意識的集中體現,是人與現實審美關系的最高表現形式,車爾尼雪夫斯基說:“現實中的美事物不是人人都能隨時欣賞的,經過藝術的再現,卻使人人都能隨時欣賞了。”作為人類審美意識的歷史積淀物和物化形態,藝術是人類審美意識最充分、最集中的發展形態,藝術教育是實現美育的最基本、最有效和最具有操作性的途徑。情感是藝術的特質,藝術所表現的情感,是高尚優美的情感,是對象化了的人類普遍情感,這種情感在改造和疏導庸俗的、不健康的情感的同時,也凈化了人的心靈,化解了人在現實中的壓抑和緊張情緒。對大學生而言,藝術不是強迫性的灌輸和訓斥,而是富有情感的、潤物無聲的審美感化過程,在這種審美化情緒體驗中,大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培育,從而塑造出美好心靈和完美人格。因此,藝術教育對于大學生審美教育的順利開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核心作用,廣大老師應時刻關注和尋找教學過程中的審美因子,創造出豐富生動的藝術審美形象,讓學生真切感受到藝術的魅力。一方面,普通學校的藝術課程的教學,是實施學校美育的主要途徑,要充分保障一些藝術門類課程教學的正常開展,如傳統的音樂、美術、文學、書法、戲劇、舞蹈、影視等,做到統籌安排、科學合理;另一方面,在課程設置方面,要把藝術審美課程納入學校整體的課程安排計劃,特別是在公共課、公選課的課程安排上向藝術門類傾斜,如開設《大學語文》《美學原理》《中國文化》《小說批評》《影視評論》等,通過科學合理的藝術課程的設置和教學,激發大學生的藝術興趣,喚起他們潛在的審美需求。
3 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手段,提高大學生的審美能力
審美能力是一種在生活、自然、藝術中發現美的能力,這種能力的獲得與審美經驗、文化知識和藝術修養等因素有著密切的聯系。高校進行大學生美育的任務,就是通過學習基本的美學知識,強化課內外的審美實踐活動,積累起豐富的審美經驗,提升藝術修養和品味,陶冶心靈和情操,培養良好的審美感知力、想象力、創造力。首先,應充分利用以計算機應用為核心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先進技術成果,將現代科技運用于學校的審美教育過程中,廣泛開展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一些多媒體器材如電腦、音響、投影儀、互聯網等設備,新穎直觀,信息量大,不僅教師操作方便,學生也感興趣,適合于美育的開展。要教會學生感知美、體驗美、欣賞美,以優秀的作品來感染和鼓舞學生,激發他們對美的憧憬和興趣,特別是現在許多優秀文藝作品被拍成電影、電視,改編成話劇、小品等,更加快速、便捷地傳播了更多優秀、美好的審美觀念,這些與現代生活緊密結合的傳播途徑和表現方式,更容易為大學生接受。其次,要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審美趣味,營造良好的美育氛圍,堅決杜絕網絡和多媒體的不良影響。目前,由于學科建設的需要,各大高校都根據自身的經濟條件和發展水平配備了先進的實驗儀器,互聯網通訊設備也幾乎進入了每個學生的宿舍,網絡成為大學生學習、娛樂的主要手段,高校要強化對網絡的管理,屏蔽一些不良信息圖片,去除那些宣揚黃色、暴力的不健康文化,正確引導大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使他們從內心深處純凈思想、升華感情,與一切美的事物產生共鳴,從被動地感知美、欣賞美,轉到主動地追求美、創造美。
4 構建良好的校園環境,營造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
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是推進審美教育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校園文化是一種具有審美特殊的精神文化,具有審美的凝聚、協調、培養以及情感的陶冶、釋放、升華等多種美育功能,對塑造大學生的健康人格,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構建審美化的校園自然環境。校園內的建筑應合理布局、自然協調,在充分考慮實用功能的同時,也要盡可能地滲入審美因素,通過增設亭臺樓閣、湖泊山石等人工自然景觀,做好校園綠化工作,讓校園四季常青、鳥語花香,顯現出一片生機,形成一個賞心悅目、干凈整潔,令人心曠神怡的學習生活環境。另一方面,營造良好的校園精神文化氛圍。面對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共存的復雜文化情態,由于大學生閱歷和知識有限,還不能獨立進行甄別,迫切需要學校給予教育引導。不同于社會上的大眾文化以娛樂為中心,追求感官刺激和愉悅,校園文化建設更注重審美價值和育人功能。要對校園中傳播的流行藝術、通俗文化正確引導、有效調控,充分發揮校園課外活動的主導作用,把學生的興趣愛好引向高雅、文明、健康的先進文化;提倡審美審美價值高的嚴肅藝術、高雅藝術,通過開設人文知識講座、舉辦專題報告會、藝術沙龍活動等,讓學生逐步學會正確鑒賞文化藝術品,分清美好和丑惡、高雅與粗俗,從而使他們面對復雜的社會文化現象能自覺進行“篩選”;組建一些大學生社團,如戲劇社、文學社、繪畫社等,在豐富大學生的課外生活的同時,又實踐了審美活動,培養了他們積極、健康、樂觀的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