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邐琳
摘要:21世紀,社會經濟的發展迅猛,“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高校行政管理模式不再傳統,新趨勢日趨顯現。本文從傳統高校行政管理模式概況、現狀等問題研究出發,從“互聯網+”角度分析了它對傳統的高校行政管理模式產生的深遠影響和不斷顯現的新趨勢,并從傳統的高校行政管理模式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行之有效的對策,從而不斷提升高校行政管理的效率。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行政管理
1 “互聯網+”的提出和涵義
“互聯網+”概念的第一次出現,由騰訊總裁馬化騰在《人民日報》2014年4月21日的文章中提出。他認為,“互聯網+”是現代文明社會的趨勢,“+”指任何形式的傳統行業。緊接著2015年兩會,加快推動“互聯網+”的建議被馬化騰正式提出。
在這份建議中,馬化騰詳細對“互聯網+”進行闡釋:“利用互聯網的平臺,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連接起來,在新的領域創造一種新的生態”。隨后,《“互聯網+”研究報告》通過我國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的阿里研究所出現在世人眼前。報告認為,所謂“互聯網+”,是指“以互聯網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術(包括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等)在經濟、社會生活各部門的擴散、應用過程。”“‘互聯網+的過程也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推動各產業的互聯網化,‘互聯網+的動力在于云計算、大數據與新分工網絡。”
2015 年7 月,國務院在印發的《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描述:“互聯網+”是“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
2 高校行政管理現狀及問題
高校的行政管理,目的是為教育目標服務。而現實情況是,行政權力的擴大使得學術權威縮減,導致了高校行政管理的初衷,沒有真正為教育目標服務。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機構設置不合理,人員過量。“ 廳級干部一走廊,處級干部一會堂,科級干部一操場”,可形象描述。在現實的行政決策中,民主性特征缺乏,學術專家本應是主人,反而權限受限意見很難被采納,印制了一線專家的創造性發揮。
二是從全面業務效率看出,程序多,手續復雜,行政管理效率低,影響了教育投資、水平等多方面低。教師和學生的比例設置不合理,人員多,從而使得編制效益逐漸降低,人才培養無系統計劃,不周密,人才流失嚴重,使用效益低,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不均衡,教育理念沒有與時俱進,適應不了當前“互聯網+”時代的教育發展需要,管理者權力過重,讓工作思路受限,有悖于服務對象,最終制作高校行政管理的發展運行。
3 “互聯網+”時代下高校行政管理的新趨勢
平等、開發、互動是互聯網行業的特性,賦予互聯網思維是高校行政管理創新的最主要形式。
3.1 大數據化成為高校行政管理的最主要決策工具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互聯網+”的推進深入,行政管理開始進入“量化”管理。大數據對管理決策起至關重要的依據,為管理提供更加標準化和個性化的服務做依托,根據大數據有效分析、組合與應用,重新配置和整合資源,充分發揮大數據的作用,更好地處理好各階層員工的利益關系。在互聯網企業中,運用大數據進行績效等方面進行考核,建立龐大的數據庫,為企業的高效運轉夯實了基礎。
3.2 管理者不再單純命令式管理
傳統行政管理觀念認為,最權威和最終決策能力的應該是領導者。領導者一個人掌控大局,掌控企業的命運,無所不能無所不會的時代已經過去。互聯網時代,領導者的角色開始轉變,不再是一手遮天的行政管理文化,意圖思維定位的顛覆,領導者都應該順應時代的潮流,思維導向,職業規劃等進行交互,領導者的角色顛覆,不再是單純的命令者,而是朋友式“合作者”。
3.3 員工成為真正的主人
一般行政單位,員工參與性不夠,主人翁意識不強,員工個性化體現不明顯。而“互聯網+”時代的最重要的一點,就在于個性化,它是一個最重要的表現形式。每個人都可以是一個自媒體,都是一個宣傳平臺,通過任何一個社交網宣傳單位,員工的日常社交影響著單位的形象和文化,提升了員工的主人翁意識,和榮譽感。
3.4 跨界思維提高業務水平
用互聯網的模式思考行政管理,屬于跨界思維。跨界思維讓單一的知識結構變得力不從心,將難以適應管理的發展需要。要求員工和單位共同轉型,從多方面評價和預測高校行政管理人員的技能水平和潛力,充分發揮他們的空間。要求高校行政管理不僅僅熟悉行政管理的專業知識,對心理學,互聯網思維,行業的產品等多方面全面掌握,對管理者的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
4 適應“互聯網+”改進高校行政管理模式的建議
4.1 運用大數據優勢,建立量化管理模式
高校行政管理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說,理性和感性。理性顯現在,如績效考核、薪酬統計的量化分析,還有員工的招聘計劃、人才培養發展計劃等。但是,“互聯網+”時代,感性的企業文化,如校領導與教師、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中,也會產生了相當多的大數據。這些感性與理性間的大數據,將它們進行匯總、分析、對比,最終為高校行政管理的量化管理模式提供了重要依據。
4.2 “以人為本”,提升員工價值
“互聯網+”時代的互動交互性較強,這正是傳統行業所缺乏的。在它的潛移默化下,高校也在慢慢轉變,對員工人性關懷越來越多,員工價值得到提升,歸屬感日益濃郁。管理者更加注重以人為中心的服務型管理,層級關系逐漸淡薄,員工的參與度越來越高,存在感顯現。管理者對任何員工都是開放式的,扁平化管理,取消層級,都是可能的嘗試。
4.3 建立“互聯網+”式激勵機制,提升員工榮譽感和使命感
傳統行政管理激勵模式形式單一,基本是服從約束命令員工方式,在薪酬福利上體現。而“互聯網+”的激勵,多在于使得員工具有創造性,自驅力和自我約束,享有更多的主動權,從被約束變成主動,從而提高凝聚力。高校的行政管理激勵中,“互聯網+”的趨勢也開始顯現,信任,榮譽感,使命感,長期的激勵機制都是改變的方向。近年來傳統企業提出的,“企業無邊界、管理無領導、供應鏈無尺度、員工自主經營”的模式,就是互聯網思維的體現,順應了“互聯網+”趨勢。
參考文獻:
[1]陸首群. 互聯網的神奇和挑戰[J] .辦公自動化,2015,(3).
[2]劉書艷.誰能站到“互聯網+ ”風口上[EB /OL] 中華工商時報,2015,3
[3]喬 杉.20 年互聯網帶來的改變才剛開始[N].人民日報,201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