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能讓當前的語文課迷失在凝重的理性和空洞的說教中,應該引領學生感悟文本,細讀文本,品讀文本,對語言文字進行理解、揣摩、品味、積累、運用,實現語文課堂的本色回歸,讓語文課堂真正地散發著濃濃的“語文味”。有許多學者提出語文味即動情美讀、靜心默讀的讀味;圈劃評注、抄摘點評的寫味;品詞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和感悟,認為“語文味”應該重在美讀涵詠的讀味。讀了方能品得其意,抒寫心聲,方能讓濃濃的語文味盈溢著課堂,盈溢著每個學生的心田。
一、初讀感知,嗅出語文味
初讀,我們理解為首次接觸一篇新的文章時的總體性感知性的閱讀。教師正確地指導學生初讀課文要做到三點:一是確保讀的正確性。借助書中注解、工具書等,讀準字音、理解詞義,讀后要檢查落實。二是把握讀的目的性。在初讀課文之前,應該使學生知道朗讀的目的和要求,帶著問題去讀,提問題一個最好,兩個為適度,并且要循序漸進,切勿問題多而繁雜,否則無效。三是講究靈活性。初讀課文可因文而異,不同文體、不同風格的文章采用不同的閱讀方式,散文詩歌的朗讀,小說說明文的默讀,唐詩宋詞的齊讀,抒情散文詩的范讀等,使學生讀得有味,讀得有致。
通過初讀,便把寫在紙上“死”的語言生動地“復現”,化文字符號為具體的事物,將一句句、一段段文字轉化為一個個場景、一幅幅畫面,如電影似的在腦海中閃過,形成了全景式的整體感知,更從聲音里得其意味,變成活的語氣。文字里所蘊含的趣味、氣味、情味等均因讀而生成了。那么,學生對文本的主要內容的感知便油然而生了。
如果教師忽視初讀這一環節,舍不得時間讓學生閱讀,感受事物的光輝,那么,學生便會對文本的內容深感迷惘甚至是一無所知。而若教師此時就直接介入到文本的支離破碎的分析講解中,硬是將所謂的標準的權威的理解,灌輸給思維活躍的有主見卻少了主動權的學生。那么,這樣沒有初讀的語文課是毫無成效的,學生也將收效甚微。所以,我們不能小看或忽視初讀這一環節,它是學生走進文本的關鍵,為學生與文本、與作者的對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當然,這只能說是在初讀之后的第一感受,要想深入理解文本內涵,必須要強化朗讀。
二、口誦心惟,細品語文味
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中有云“諷誦之際,務令專心一志,口誦心惟。”所謂“口誦心惟”,口里念誦,心里思考,即讀書時,思維處于活動狀態,或感受,或理解,或疑惑。在閱讀時,讓學生走進文本,邊讀邊思,這樣才能讓學生聯系上下文,結合舊知,調動學生潛在的經驗,進行設疑問難,發散思維,真正達到讀有所感知,有所理解,有所感悟的目的,再通過課堂生本(學生與文本)互動、師生(教師與學生)互動、生生(學生與學生)互動,把語文課學得更透徹、更深廣。這猶如一壇陳年好酒,釀制時間久了,再加以細細地品味斟酌,方可發散出濃郁醇烈的芳香,而對文本中精美的詞句段落的品嘗玩味,不就猶如品酒嗎?
(一)預習探路,讀在設疑問難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授一篇新課前,我們就要求學生自主預習,完成兩個任務,一是靜心美讀課文,二是每人至少提出三個最有研究價值的問題。提出疑問是關鍵,學生為了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為了讓自己所提出的問題在課堂上被采納討論,為了能博得大眾的賞識,學生都會殫精竭力地去讀文本,在閱讀文本中仔細揣摩、美讀,然后挖掘問題,做得很用心,很專心。當然,我們也要指導學生提問的技巧技藝,如大則從思想內容、寫作技巧入手提問,從題目著手設疑問難,從文眼、關鍵句著手提問;小則還從遣詞用句、標點上提問,引導學生巧用什么、為什么、怎么等疑問詞進行提問。這些問題或是學生自己已懂,卻很有探討價值的;或是自己難以理解的;或是文本的主要疑問等。有些時候我們會驚嘆于學生的奇異思維,驚嘆于學生的奇妙發現,折服于學生的理性探究。事實上,只要是學生用心“口誦心惟”而來的疑問,有許多正是老師在備課時想到的、要引導學生探討的問題,也有讓人耳目一新之感的疑問。
例如預習《香菱學詩》,要求學生圍繞小說的環境、情節、人物三要素提出疑問。學生在自主朗讀后產生了諸多疑問,大大小小的問題,異彩紛呈,有圍繞題目生成的以下疑問:她是個怎樣的女子,課文是怎樣刻畫的?她為什么要學詩,是如何學詩的,學得怎樣?也有學生提出了香菱的家境、身世如何?是為何來此的?最終的命運如何呢?
深讀文本后生成了諸如以下問題:香菱學詩的苦體現在哪里,你從中讀到了什么?黛玉、寶玉、寶釵他們分別是個怎樣的人呢?黛玉、寶玉、寶釵等人對香菱學詩為什么會有不同的看法?寶釵對香菱學詩是如何評價的等等。
精品細讀后,學生在字詞句方面也進行了大膽質疑,如文章中出現了很多“笑”,每次都是一樣嗎?如從第2節中的“盡讀了”,第3節中的“逼”、“央”等詞中,讀到了什么?第8節中的“至晚間……至三更……直到”等時間詞,你感受到了什么等等一些細微的問題。
許多學生都能提出迥乎不同的問題來,足見其讀之深。學生唯有靜心美讀了,專心思考了,獨立設疑問難了,才能為下一環節的品得文本真正的韻味奠定基礎。
當然,教師要對學生進行設疑問難的技巧方法的指導,也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才能達到一定的境界。唯有此,學生才會仔細閱讀,用心思考,耐心質疑,才會自然地品嘗到語文課的滋味。
(二)文本對話,讀后豁然開朗
僅有自主設疑,遠遠不能嘗得語文味,還需要教師在課堂中引導學生“浸潤”在文本中。學生帶著自主設疑的有價值的問題,“口誦心惟”一個個鮮活的詞語,一個個生動的句子,實現文本、作者、學生、教師之間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共鳴和經驗的共識,以此形成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也才能真正地品賞到“語文味”兒。
而這一環節主要是學生自主精讀細品,深入對文本的品賞。面對著精美的文章,優美的語言,沉浸在文本的情境中,學生便心若止水,心無旁騖,安靜地讀,細細地品,他們的想象、聯想完全融入文本的物景中,傾聽其聲音,辨識其色彩,掂量其分量,觸摸其“體溫”,陶醉著情思,人、文融合為一體了。這是學生品讀文章的最高境界。而且這種在腦海里升騰的語境如余音繚繞,經久不釋。這更是一筆極為珍貴的知識財富,就要求學生們動筆墨,流瀉下那些彌足珍貴的精神感悟,若再細細玩味,便可提升對文本的認識了。
可見,只有學生潛心“入”文,咀嚼品味文字背后的情義、神思和韻味,才能真正把握文本的核心和要旨,觸碰到作者那顆凝聚著人生閱歷、智慧和才情的心。例如在執教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時讓學生自主精讀細品,并寫出自己的感悟。學生們不僅讀到了文本的語言之美,更讀到了作者的語言風格、人格魅力。
生:文中“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白嘴吃也可以”句中的“空頭”、“白嘴”等詞語的使用,好像拉家常,讓我感覺不是在欣賞作品,而像是聆聽一位滿腹掌故的長者嘮嗑。所“嘮”的內容雖是俗事俗物,聽起來卻親切備至,樂趣無窮。
學生從這方言詞語的運用中,品讀到了作者的親切之感。多么真切的賞讀啊!
生:我品讀了這句:“我走過的地方不少,所食的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的咸鴨蛋,我實在瞧不上。”這一句文言詞語和口語相映成趣,既有書面語,又有口語,兩者相融合,顯得既典雅又平實,可見作者深厚的語言功底和文化素養。
學生讀出了汪曾祺作品善于運用古漢語點綴其中,使文章多了書卷氣,增添了作品的典雅之美的特點。多么難能可貴的賞讀啊!
生:我讀到了印象最深的一句就是他寫吃咸蛋:“筷子頭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這句太讓我垂涎欲滴了,寫得繪聲繪色,就一個“吱”字活靈活現地勾畫出那份感動,乃至快感。
學生能從作品中的一個字,品味到事物的特色神韻。實在是非用心而未能得的啊!
生:品讀《端午的鴨蛋》,領略汪曾祺先生的語言風格,感受汪曾祺先生的人格魅力,使我們不僅得到了藝術享受,而且在生活態度方面亦能獲得有益的啟迪。
……
語文猶如一杯茶,愈品愈有味道。學生在口誦心惟中,悟一種意象,品一道風景,嚼一份情意,賞一抹才思。這樣,不僅積累了詞語的字面含義,也積淀了文化層面的含義、情感與意韻,更品賞到了語文課堂真正的語文味。
三、激情美讀,遍品語文味
宋代教育家朱熹對于讀書不僅強調讀準,還強調讀的遍數要多,他說:“凡讀書……須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頌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在反復吟詠中,進入了文本,感悟了作者的情思,援疑質理,便順理成章了。
美讀在課堂教學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是任何無味的分析所不能取代的。美讀代問,美讀代講,美讀傳情,美讀啟思,美讀悟理,美讀賞美……借助美讀,能夠有效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等綜合語文能力,提升包括知識、能力、人格、審美、文化等在內的綜合語文素養。而學生們在多樣化的美讀形式中,自然會享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讀文有所感悟和體會,有所深思質疑,有所理解體驗,從而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感受到美的樂趣。真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何懼不能理解文本,何懼不可釀制出語文味呢?然在美讀吟詠中也要講究技巧方法。
(一)活用形式,讀出個性的理解
語文課堂應該是充滿瑯瑯書聲的課堂,教師應該讓學生在吟誦涵詠中自主感悟文本。朗讀的形式是多樣化的,要根據不同的需求,活用之。初次接觸文本時的自由朗讀、默讀,說出震撼心靈的一縷情思;教師范讀或錄音的聽讀,享受其美妙的語言韻律和情感的共鳴;同桌或小組的互讀、分角色朗讀,或指名朗讀,說出印象最深刻的感悟;自主品讀,深入文本,與作品溝通,與作者對話,深得哲思意念;跳讀、速讀等多形式的朗讀亦可迅速地捕獲信息。例如執教《蘇州園林》時,筆者采用了不同的美讀形式來感悟蘇州園林“如在畫中”的特點。
(二)授以技巧,讀出文本的韻味
美讀吟詠必須要掌握其要領,教師要教給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的技巧。即要指導學生讀時字音要準確、清晰,不丟字,不添字,以達到讀的準確。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動筆做適當的記號,標記出高低快慢、斷連疏密的地方,以及朗讀停頓的地方,借助語氣的處理,促進“流暢”的朗讀。要指導學生靠語調的抑揚頓挫,靠語速的緩急,語音的輕重,長短音等技巧來表達感情,尤其要指導學生認識文中感嘆句、疑問句等句式的不同的朗讀技巧來傳情達意。因為同樣感情的句子,不同的人也會有自己個性化的表現方式,學生應該靈活運用這些朗讀技巧。學生掌握了這些技巧,就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從而能更深刻地讀出語文的韻味來。例如在教授《記承天寺夜游》一文時,教師可以這樣指導學生美讀出一點文言味,讀出一點夜游的興致來:
教師盡情讀,學生仔細聽,注意有哪些字音節需要適當拉長,并將情味蘊含其中。教師范讀后,請學生說出哪幾個字音節拉長,是“念、蓋、但”。
教師再邊吟詠邊解釋:“念——無與為樂者”,有一點寂寞之感;“蓋——竹柏影也”,有一點興奮;“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有一點感慨之情。只要把這三個字的音節稍微拖長些,就讀出文言的味道了。
再請學生模仿著讀,自然比沒指導前讀得有味兒。
要想讀出一點夜游的興致來——你們認為,哪些地方或者哪幾個字詞要讀得快樂一點呢?……
生1:我認為“相與步于中庭”這句應該讀出一些夜游的興致來,因為作者見到了好朋友,心情自然會高興。
師:請示范讀。
生1:(生讀)要讀出輕快的語調來,“步”字可拉長音。
生2:“懷民亦未寢”這一句,寫作者去找張懷民,并且發現張懷民也沒有睡覺,就覺得懷民與自己是一樣的心情。
師:句子的“亦”字該怎么讀?
生3:讀出重音來,要讀出心有靈犀的喜悅之情來。
生4:我認為“蓋竹柏影也”也能表現出一種恍然大悟的高興的情致。
師:大家注意這個“蓋”字,帶有點欣喜的味道,建議在朗讀時延長音調。“蓋——竹柏影也。”
學生便在教師的指導下,賞讀玩味起來了,體悟到這篇寫月神品的語言魅力,更讀出了作者的心情。
通過反復美讀,教師應該巧妙地引領學生,并且點化學生,使得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讀實踐中,完成對文字符號所承載的思想內容,文字材料的組織方式以及所滲透的情感、韻味的感知和領悟。這樣的美讀才是有效的,學生也能從中習得方法,并終身受用。
總之,教師指導學生朗讀首先必須明確任務,要緊抓文本之關鍵,要適合學生的發展區域,不可盲目布置任務;二是要有充裕的時間保障,唯有給予了朗讀加靜思的時間,才會出現或搖頭晃腦,吟誦哼唱;或合上書本,閉目冥想;或思接千載,激動感奮;或聯及自身,傷悲流淚等境界,讓學生在朗朗書聲中飄逸出濃郁的“語文味”!
參考文獻:
[1]陳馳科.讀出語文味——加強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朗讀訓練[J].語文教學通訊(學術刊),2013,(1).
[2]李圣杰.語文朗讀指導途徑與方法的探究[J].文學教育,2014,(5).
[3]蔣洪興.實實在在上出“語文味”[J].語文知識,2016,(5).
(楊曉蓉 浙江省臨海市大石中學 317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