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心理自助能力是衡量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標。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心理自助能力有助于提升教師教育質量、健全其自身素質、促進學前兒童健康成長。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心理自助能力,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挖掘大學文化的心育功能,激發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心理自助需要與動機;健全高校心理健康評估與教育體系,增進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心理自助知識與技能;創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發展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心理自助行為。
關鍵詞: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心理自助能力;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2-0251-02
心理自助能力是衡量個體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標,標志著個體心理自我成長的水平。近年來,隨著全社會對心理健康維護的重視程度的提高,對心理自助能力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視。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是教師教育的重要對象之一,其心理自助能力關系著其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更關系著未來無數學前兒童的健康成長。
一、心理自助能力的內涵與構成
心理自助能力是心理健康的自生性能力。[1]心理自助的實質是通過主體在自我意識的支配下,主動尋求自我幫助、自我發展的方法,有效促進自身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保持身心的和諧狀態,促進自身發展。[2]本研究認為,心理自助能力是個體在與社會環境交互作用下形成發展起來的,一種相對穩定的自我心理健康維護與調節能力,它反映著個體對自己心理健康維護、調節與發展的可能性與勝任度。總的說來,大學生心理自助能力是大學生自主覺察、評價、維護與發展自己心理健康水平方面表現出來的個性心理特征。[3]
心理自助能力是一種能力的合金,它的構成是多方面的。心理自助能力既包含心理健康的自我評估能力、自我認知能力,也包括心理問題的自我調節能力,同時還體現為遇到心理沖突與危機是的求助意識與心理自助執行力。
二、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培養心理自助能力的必要性
(一)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心理自助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師教育質量
學前教育師資培養是教師教育的重要內容。近年來,為提高教師教育質量,對學前教育師資應該具備基本素質與條件國家和政府都提出了明確的目標。未來的學前教育師資,不僅要具有崇高的師德修養、過硬的專業知識與技能,還應具備健康的心理素質與健全的人格品質。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心理自助能力,將提升教師教育的生發力,提升教師教育的內涵與品質。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心態積極、充滿理想、追求卓越、熱愛孩子、富于愛心、情緒積極、情感高尚,有良好的心理自我調節、成長能力,無疑會形成一支內涵過硬的學前教育師資隊伍。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心理自助能力、塑造積極心理品質理應是學前教師教育的重要內容與核心目標之一。在高等教育階段重視學生心理自助能力培養,將顯著提升學前教育教師教育的水平與質量。
(二)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心理自助能力有助于其自身素質的完善
學生的成長既包括專業成長,也包括自我成長。分析專業特點與生涯阿湛要求,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必須全人發展、全面成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走入職場,面對的是一個個可愛純潔的幼兒,孩子們是活潑討喜的,但同時與孩子們朝夕相處也相當考驗學前教育教師的職業道德與專業素養。幼兒教師不緊需要過硬的專業技能、更常需要充足的耐心與互動智慧,而這一切都必須以健康的心理品質為前提。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要有過硬的自身素養,要有陽光的心態、穩定的情緒情感、良好的自我控制與調節能力等等,這樣在與兒童相處的過程中才能享受教育過程、豐滿教育內涵。這些都離不開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即心理自助能力的養成。
(三)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心理自助能力將有效促進學前兒童的健康發展
就工作對象而言,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良好的心理素養是學前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保證。近年來,虐童事件屢有發生,這一方面與教師待遇、園所管理有關系、另一方面也與學前教育師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關。在繁瑣的工作中能否調整情緒、在與兒童互動的過程中能否及時察覺兒童與自己的狀態、能否客觀地評價自身的心理狀態并適當調適?從教師教育階段就注重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心理自助能力將很好地提升未來幼兒教育師資的心理品質,從而撬動整個學前教育事業更健康的發展。當代學前教育的核心目標是實現兒童的心質、學質和體質的全面發展,其中心質是重中之重,要實現這一目標,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過硬的心理品質須是基本保證。為了學前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心理自助能力任務迫切。
三、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心理自助能力培養策略
(一)挖掘大學文化的心育功能,激發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心理自助需要與動機
1、營造追求卓越、積極向上的精神文化,激發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心理自助的需要。首先要在校園里、學生中營造正面進取的文化氛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絕大部分將進入幼兒教育領域從事教育活動。他們大多滿懷理想、熱愛兒童,期待能學有所成,成為一個優秀幼兒教育工作者。校園中充滿向上積極的氛圍,會自然激發學生自我成長、自我完善的訴求。充滿濃郁師范氛圍的操場、校園、圖書館、教室、宿舍,會喚醒他們追求理想、立志成為一個好老師的志向。有積極向上、青春明快的成長氛圍,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遇到問題,就會跟積極地去尋求幫助與指導,這時,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心理自助需要就會生發,學生心理的自我成長能力也就得到了提升。其次、在教學與管理中,教育者要營造公正公平的成長環境。寬松公正充滿機會的成長環境,會喚起學生發展自我的決心。學生會感覺到只要努力就能有所發展,在這樣的氛圍中,會促動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不斷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監督與自我完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自主地檢視自我,主動地調節自我的狀態,去積極適應理想與環境的要求,學生心理自助的需要得到滿足,有利于提升其心理自助能力。
2、營造面對現實、踏實有為的行為文化,激發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心理自助的動機。衡量個體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指標是現實能力。高校要營造積極的知行合一的行為文化氛圍,重在引導學生形成現實的執行能力,從而激發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心理自助的動機。高校倡導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務實求真,學生就會勇于實踐、勤于探索。在不斷的現實活動中學生自然會遇到各種挑戰,自我發展的動機隨機萌發。學前教育是一個實務與理論并重的學科,學前教育學生不僅要掌握科學的專業知識、更要鍛煉形成過硬的專業技能,這對學生們現實的執行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務實求真的行為文化中,學生會更多地自主考慮計劃學業與生活、會與同伴開展更深入更頻繁地交流、會面臨更多的挑戰、機遇與選擇,隨之而來的,是在實踐過程中隨時可能會遇到的遇到各種困惑、問題,如生涯規劃問題、壓力管理問題、人際交往問題等等。這中情況下,他們會需要、盼望得到幫助與指導,這時,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心理自助動機就會被激發,學生心理自助能力也才能隨之得到鍛煉與提升。
(二)健全高校心理健康評估與教育體系,增進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心理自助知識與技能
1、評估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使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有的放矢地增進學生心理自助知識與技能。在我們的調查中,有90%以上的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希望能更客觀地認識自我、了解自我,并能系統地掌握常識性的心理自助知識與技能。事實上,學生中尋求心理幫助的案例中,有85%以上的問題是學生們通過自學心理自助知識、自主掌握簡單的心理調節技能就可以解決的,只有少量嚴重心理問題、心理障礙或精神疾病、人格問題需要專業人員和專業機構介入。在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進入高等教育階段后,高校應及時、科學使用適當的量表地對每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水平測試,測量后及時分析,除少數心理有極端、嚴重檢出結果的學生外,一般性結果可由專業的教師對學生開展結果反饋、解釋,從而展開科學規范的輔導與幫助。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明確了自身尊在的一些不足,明確自己改進的方向,對其有效開展心理自助、自我發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至關重要。
2、系統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心理技能培訓實踐,切實提升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心理自助知識與技能。通過科學的心理測量學生們對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了基本的認識,在此基礎上,一般性的心理困惑通過學習學生可以實現自我調節。首先,高校應該面向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大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講授。盡管心理教育在高校深入開展已久,但是學生在面對心理困惑時求助的比例依舊很低,他們很多時候是想了解答案卻苦于沒有合適機會。開設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覆蓋面全、知識傳授系統,學生能通過學習解決日常的心理困惑,在學習過程中,也能與老師和同學共同探討問題,對其升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自助能力非常有益。在我們開展的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調查中發現,學生對心理健康維護技能非常關注,他們很想掌握一些現實可行的心理調節技能,高校可以同過系統的技能培訓實踐交給學生常用的一些如行為主義療法、認知療法等等。
(三)創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發展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心理自助行為
1、高校要全面完善各級心理服務與心理援助平臺,發展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心理自助行為。本研究探討的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心理自助能力既包含學生的自我成長能力,同時也包含學生主動運用外部支持系統來幫助自我成長的能力、即求助能力。完善的服務平臺能使學生能在需要心理幫助的時候第一時間獲得支持,使其心理自助的需要轉變為心理自助行為。一方面高校要分層級建設好心理咨詢中心,組織好專家隊伍,給學生提供值得信賴的專業服務平臺。另一方面,在現今的微信微博盛行的微時代背景下,高校可以積極建設一些微平臺,既可即時定期地向學生推送專業的心理健康知識與技能,同時也可以開設一些網絡服務端,這樣實現全天候、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服務與援助,豐富并發展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心理自助行為,達到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的目標。
2、整合各方力量,豐富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首先,高校可以大力建設針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心理自助平臺,如心理學閱覽室、沙盤游戲室等等,這些形式學生比較容易接受、能很樂意參與其中,心理自助的效果更好。活動本身是實踐的一種方式。各類我們的調查顯示,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非常希望能多多參加心理健康活動與實踐”。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很多心理困惑是與各種關系相關的,如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包括基礎的與父母家人的關系。而各種人際現實能力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得到改善,多開展心理自助式的社團活動也能很好地發展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心理應對能力、心理自助能力。朋輩間的互動交往本身具有教育功能,在帶有心理自助色彩的各類活動中,學生們能更客觀地反觀自我、認識自我、更科學地與同伴探討心理成長的困惑、從而更有效地實現心理自助能力的提升、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單位:揚州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師范學院)學前教育學院)
基金項目:2015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心理自助能力形成機制研究”(項目批準號:2015SJB814)
參考文獻:
[1]鐘建軍,陳中永,李笑燃.心理自助——維護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8,(5):31-35.
[2]姚彩琴,武家申.大學生心理自助體系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09,(3):57-6.
[3]欒海清.大學生心理自助能力形成路徑及培養機制研究[J].江蘇高教,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