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藝志
摘 要:本文通過對納斯鮑姆有關《培養人性》書籍的理解,探討他的有關通識教育的思想研究。文中納斯鮑姆認為:她要“培養”的人性其實就源于那種不要當單面人,而是要做整全人的內心召喚;在當今時代,通識教育是不可能全然取代職業教育的。但她更清楚,如果不與這種戕害人性的現代教育理念作斗爭,未來會出現越來越多麻木不仁,人而不仁的職業人。只有將通識教育的理念落實在大學的課程里,職業化教育的單面性才有望得到緩解,職業化教育的負面效應才可望得到哪怕是些許的沖淡。盡管受到人類整體發展水平的制約,目前大學教育的職業化格局不可能得到根本的改觀,但如果能夠開展文史哲通識教育,至少有望使各領域,各專業的從業者做到由專而博,更可能使人在廣博知識的基礎上達到一種整全的生命狀態。
關鍵詞:瑪莎·納斯鮑姆;通識教育;培養人性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2-0292-01
瑪莎·納斯鮑姆(Martha Numbness,1947-),美國當代“新斯多葛學派”代表人物,芝加哥大學法學和倫理學教授。著有《善的脆弱性:古希臘悲劇和哲學中的運氣和倫理》、《培養人性》等著作,研究領域涉及古典文學、倫理學、女性主義研究、文化教育理念研究等多個方面,并在這些領域均有重要建樹與影響力。2003年,瑪莎·納斯鮑姆被美國《新政治家》雜志評為“我們時代十二位偉大思想家”之一,是當代美國及世界富有影響力的思想家。
隨著教育改革的進行,也有很多的專家、教師意識到了當今學生的教育專而不博,職業化教育嚴重的這樣一個教育現狀,并對它展開了一系列研究。但由于傳統教育它的思想與地位的根深蒂固,要想一下子改變是非常難,所以通識教育這個名詞開始慢慢的出現在中國當代教育的視野,但是目前對于通識教育的研究卻很少,瑪莎·納斯鮑姆的通識教育給了我們一個全新的解釋和關于通識教育的含義。這也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
一、納斯鮑姆通識教育的目標:培養世界公民
納斯鮑姆在《培養人性:從古典學角度為通識教育改革辯護》一書中的前言中明確的寫出了她所認為的當代通識教育所培養的目標即“培養世界公民”。瑪莎·納斯鮑姆認為,教育的目標是培養“世界公民”,“世界公民”應該具備世界意識與相應的能力。納斯鮑姆指出,當今的教育已經成為了實現民主的手段,成為了制造一代又一代對民主有用工具的教育。教育目標也與政治身份認同相呼應。但是政治身份認同所堅持的是人的基本歸屬,是地域社群,無論是宗教、種族還是性別,都是地域性的。但是在當前日益國際化的時代,各國公民已不再僅僅是一些地域或者群體的公民,而是同出于一個復雜而且有內在關聯的世界的“世界公民”。因此,身為世界公民的人們不應該把自己視為某個地區或某個團體的公民,而且應該認為自己和其他人有密切關系,而這其中的紐帶就是相互認可和關心。因此,人們應該師試圖理解不同宗教、種族、性別與不同生活之間的聯系。“世界公民”意味著人們要通過跨文化學習與研究,意味到他們原來以為自然的和正常的生活實質上卻是知識狹隘和習慣導致的。因此,教育培養“世界公民”,應當成為一種強調多元化、強調尊重與理解不同文化的“世界公民”的教育。
二、納斯鮑姆通識教育的主要內容
納斯鮑姆在它的書中主要從兩個方面分別闡述了她心中通識教育的主要含義。
(一)非西方文化研究
非西方文化其實是針對西方世界而言的,事實上是指東方文化。事實上,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并不是完全對立的,他們之間也是相互聯系和彼此融合的。所以瑪莎·納斯鮑姆認為西方國家需要更多的學習非西方文化,首要的理由是為了在這個相互依存的世界里能夠勝任公民的角色進行審議。
(二)女性研究
納斯鮑姆認為女性主義有關選擇和欲望的想法很激進。讓公民捫心自問,以懷疑的態度想一想自己有些根深蒂固的想法或許由于不公平待遇而被扭曲,這種做法永遠是激進的。但是女性主義的核心思想的的確確也是民主和自由的,因為它們體現的是有關人格和自由的自由主義傳統中最深刻的見解。如果老師不給學生傳授這些思想,那么我們就沒有盡到責任,本應該讓他們了解有關人類選擇的重要問題方面最杰出的思想。
三、納斯鮑姆通識教育的啟示
通讀納斯鮑姆的《培養人性》一書,能夠提煉出納斯鮑姆關于通識教育方面的一些啟示:
(一)強調多樣性,培養學生的世界公民意識
納斯鮑姆認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宗教觀念極其深厚的國家,這個國家在傳統上一直把宗教和高等教育的使命聯系在一起。因此高等教育應該增強其辨別力,所以高校必須尊重學生的思維活動、思想自由和多樣性;而且學校也必須尋求一種真正的文明的對話,來討論有關人類差異的最緊迫的問題。
(二)強調對話與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如今,世界不可避免的呈現多元化和多民族的狀態。我們面臨的很多緊迫的問題要想通過合作得到明智地解決,需要進行對話,使來自很多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和不同宗教背景的人們聚集在一起。我們不僅把自己視為某個地區或者某個團體的公民,而且尤其重要的是認為自己跟其他人有密切的關系。沃恩周圍的世界不可避免地具有國際性。從商業問題到農業問題,從人權問題到環節饑荒,類似這樣的各種問題都需要我們具有豐富的想象力,超越對某個群體狹隘的忠誠,對遙遠他國人民的現實狀況有所考慮。
因此,在當今的教育里,我們更應該注重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讓學生更多的學會與他人合作,與世界各國的學生合作交流。成為一名優秀的“世界公民”。
(三)通過批判性的論辯,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通識教育強調老師應該教會學生如何進行批判性的論辯,這樣,學生們才可以獨立思考。所以學生應該對自己以及自己的傳統能夠進行批判性的審視,這樣才能像蘇格拉底那樣過上我們所說的“反省的生活”。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
參考文獻:
[1]瑪莎·納斯鮑姆·培養人性:從古典學角度為通識教育改革辯護[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3.30.
[2]瑪莎·納斯鮑姆.善的脆弱性[M].江蘇:譯林出版社,2007.03.
[3]瑪莎·納斯鮑姆.告別功利:人文教育憂思錄[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25.
[6]姜元濤,瑪莎·納斯鮑姆的“世界公民”教育思想研究[J].教育科學,2012(03):02~11.
[7]亞里士多德·歐德米亞論倫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26-39.
[8]柏拉圖·理想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36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