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淑云
摘要:互聯網時代,圖書館的地位和性質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管理方法和工作模式將轉移到重視人的服務和人的價值上來。不僅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思想,還要營造一個良好、和諧的借閱環境。
關鍵詞:“互聯網+”;圖書館;服務模式
一、“互聯網+圖書館”的創新服務模式
(一)智慧化服務特征
服務的“智慧”從整體上表現為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撐下,圖書館服務要能實時感知、及時發現用戶需求,并以個性化、人性化的服務方式滿足用戶需求,這就是“互聯網+圖書館”意義下的智慧型圖書館的智慧化服務模式。如果沒有新一代信息技術對圖書館的技術支撐,那么智慧型圖書館將蕩然無存;如果圖書館服務不是智慧化的,那么智慧型圖書館就失去了生命力。圖書館的智慧化服務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1)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必須實現智慧化。主要體現在圖書館的知識資源(如文獻資源等)載體將轉變成數字化的信息資源(如電子數據庫、電子期刊和電子圖書等),基于數字資源的虛擬圖書館,充分體現圖書館內部的書與書、書與人、人與人和人與設備,以及在圖書館外部的館與館、網與網、庫與庫之間的跨時空廣泛互聯與多樣融合的特性。(2)圖書館技術的智慧化。智慧型圖書館與先進的圖書館技術是緊密相關的,先進的圖書館技術是智慧型圖書館的技術支撐。值得注意的是:智慧型圖書館并不完全等同于先進的圖書館技術,否則,在建設圖書館的過程中,就可能陷入“圖書館+互聯網”的傳統圖書館管理模式,而摒棄了智慧型圖書館建設的初衷。圖書館技術的智慧化是圖書館發展的必要條件,在新一代信息化環境中,圖書館的變化、發展、成長、進步與變革,無一不是先進技術與智能化手段引入的結果,圖書館人與讀者已充分感受到并分享了技術智慧的廣泛運用所帶來的服務效率提高與管理便捷。(3)圖書館互聯機組集群的智慧化。“集群”像是一個獨立的服務器,實際上就是一組高速網絡互聯的計算機組。當集群與用戶交互時,硬件系統的集群配置有利于提高系統的技術性能、可用性與可靠性,以及滿足實現多維度服務的服務模式需要。(4)圖書館信息服務的智慧化。圖書館的生命力在于提供信息服務,智慧化服務是一種既抽象又具體生動的人文智慧服務,為讀者的信息、知識需求服務是圖書館的永恒主題與責任。
(二)智慧化服務模式
(1)遠程網上信息服務。借助云技術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約束與限制,利用云地兩端搭建的現代遠程服務平臺,實現基于信息資源共享的圖書館遠程網上信息服務。遠程網上服務的優勢表現在:利用云的高安全性、高可靠性、高效率和強大的運算和存儲能力等,基于立體互聯共享協作方式,圖書館可實現現代化的遠程互動服務。以遠程教育服務為例,智慧型圖書館可高效便捷連續不斷地更新學習資源,滿足遠程教育管理體系對學生學習課堂的教學需求。相關信息資源在云技術支持下,可使教與學雙方完全超越時空限制,學習主動權完全掌握在學習者的手里,因此可以主動地享受到個性化服務。
(2)以人為本的開放式主動嵌入式信息服務。圖書館嵌入式服務是一種協同互動的服務模式,借助物理嵌入和虛擬嵌入兩種方式,可將圖書館服務嵌入到需要信息服務的各個環節,從而提供泛在化的信息服務。如通過多種途徑可了解用戶需求,根據用戶需要,圖書館員可主動融入用戶環境,走出封閉的圖書館大樓,通過與用戶的交流與合作,嵌入式館員將變成用戶群體中的一員,隨時解決用戶遇到的各種問題,并提供高度訂制化的高附加值服務。在信息泛在化環境中,嵌入內容和嵌入方式是高度交互和復合化的,可直接面向受眾實行個性化、人性化的分級服務,讓用戶真正體驗到智慧化服務帶來的便捷與高效。
(3)移動智能終端服務。借助智能化手段可提高智慧化的服務水平,智能科技是提高圖書館智慧化服務水平的強大技術支撐。在圖書館發展過程中,正是新技術的引入使圖書館的服務水平不斷提高,經整合的數字信息資源,涵蓋了各種電子圖書與期刊全文、碩博學位論文與報紙全文等,基于統一的信息檢索平臺可為讀者提供檢索查詢。在以“云物大智”為支柱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背景下,基于區域共享理念,借助云端存取信息,在圖書館與云端間通過搭建云平臺,獲取服務和開展管理,利用云服務實現資源共建與信息共享。用戶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智能終端設備,就可享受圖書館高水平的智慧化服務。因此,只有不斷掌握與擁有新技術,才能推動圖書館服務水平的提高。
二、“互聯網+圖書館”的智慧融合服務
“互聯網+”行動計劃作為國家戰略,強調的是全面創新、融合創新和全面發展,要突出的是整體效益最大化和新業態,以促進萬眾創新。智慧是一種綜合能力(包括感知、知識、記憶理解、聯想、情感、分析和判斷等能力),是靈活敏捷地理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信息化、智能化技術是圖書館智慧化服務的支撐。智慧包含了技術智慧、知識智慧和人文智慧,它們都是圖書館智慧化服務的組成部分,只是側重點與表現形式不同。技術智慧是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圖書館的每次發展與進步都是信息技術與智能技術突破的結果,但技術智慧只處于圖書館的外層,并非只有圖書館一家在使用,整個社會都在使用這些技術,圖書館員與讀者并不是技術開發者和研制者,只是使用者和享用者。技術智慧對構建智慧型圖書館很重要,但它只是技術和智能意義下的重要。知識智慧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念,知識并不等于智慧。對圖書館管理者而言,知識服務是靜態的,智慧服務是動態的,管理者將自己積累的顯性與隱性知識應用于信息服務,只要管理到位就會產生智慧,從而“轉知成慧”,肩負起信息知識服務的使命,做好信息知識服務工作。人文智慧是從人文素養、職業精神和價值理念方面對圖書館服務進行評價,不“以人為本”,離開了對“人”的關懷就沒有人文素養。實際上最大最美的智慧化是人文智慧,是最值得倡導的圖書館智慧化服務。人文精神有利于克服圖書館因技術智能的局限性和知識不足導致的缺陷與片面性,因此圖書館員的人文智慧才是最必要和最重要的。“互聯網+圖書館”思維下的智慧化服務模式必須注意技術智慧、知識智慧和人文智慧的融合,以服務模式創新促進高質量的圖書館智慧化服務。
參考文獻:
[1]孟芳芳.物聯網環境下智慧圖書館與智慧服務發展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5(1).
[2]王榮.智慧圖書館讓圖書館服務更精彩[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