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比分析了“有”與“have”的語法化進程,發現“有”與“have”作為完成體標記的語法化具有跨語言意義的共性發展規律,即從領有動詞到完成體標記的語法化。通過對漢英“有”與“have”的對比,發現由于其語言類型的不同表現出了語法化程度和范圍上的差異。
關鍵詞:有 have 語法化 對比
一、引言
劉丹青(2011)認為,在漢語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詞語是表物權領有的“有”,具有顯著的“表好表多”的語義傾向,其基本語義是表領有關系,后來引申虛化,逐漸語法化。溫鎖林(2012)提出“有”是一個焦點標記詞,在“有+數量結構”中,“有”具有自然焦點凸顯功能。王明月(2014)從構式及其話語功能的角度指出,“有”主要體現主觀量的評價和主觀感受的表達。龐加光(2015)認為該用法是領屬“有”的主體化,由客體觀照轉變為主體觀照,它是具有認識性特點的語基成分。蔣蘭慧(2011)研究了英語中“have”的語法化進程,說明了“have”的語法化終端形式是成為完成時的語法標記。黃立鶴(2014)在研究英語“have”與漢語“有”的對比中發現,兩者作為完成時標記的語法化具有跨語言意義的共性發展規律,即從領有動詞到完成體標記的語法化。基于前人的研究,本文對漢語“有”與英語“have”的語法化進程進行分析,并找出其共性與差異,發現由于語言類型的不同,它們的語法化程度與范圍存在很大的不同。
二、漢語中“有”的虛化
(一)“有”的本義與虛化
“有”是漢語中高頻使用的詞之一,在其發展過程中,除了表示“領屬”“存在”這種領有關系和存在關系外,詞義逐漸出現引申和虛化,還有一種表示“性質、數量達到某種程度”的用法。就其最基本的意義而言,“有”表領屬關系,即有生命的個體特別是人對事物的擁有關系,領有者和被領有者在句子中充當主語和賓語,“有”作謂語動詞。如:
(1)小王有一輛車。
(2)他有三個孩子。
袁毓林(2009)將“有”表示的領有關系分為四大類:1.(廣義的)領屬關系(含物權領有、關系領有、性狀領有);2.包含關系;3.包括關系;4.存在關系。按照這個分類,存在是包含在領屬范圍內的。可見“有”的延伸虛化義也是在其基本領屬義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例如:
(3)這條蛇有碗口那么粗。
(4)他步行了有一萬米。
例(3)、例(4)中的“有”與例(1)、例(2)中的“有”存在明顯差別,它后面跟的是有比較意義的名詞短語或數量短語,而且這類用法比較虛,不如例(1)、例(2)中的“有”的意義實在。此構式中的“有”源于領有句中的“有”,領有句中的“有”從歷史根源上追究,是“擁有、占有”,領有關系符合領有主體的利益需要,其原型屬性包含“有益”的特征,如“有財富、土地、資源、權利、靠山”等。所以,表領有關系的“有”,本就帶有積極傾向。另外,“有”和“無”相對,任何擁有,相對于一無所有,都是多的。因而,“有”的本性里又多了“多”的傾向。所以,“有”的語義就包括了“又好又多”的內涵。
(二)句法結構特點
“有+數量結構”中的“有”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構式形式多樣。這主要由數量結構的組成的多樣性體現,可以是單純的數量詞,如“一米八”,也可以是“數量詞+名詞短語”,如“五十多個人”,還可以是“數量詞+形容詞短語”,如“幾十米寬”等。
2.“有”句法位置固定。“有+數量結構”在句中可以充當謂語或動詞的補足語。
3.“有”可省略。在該結構中充當謂語或補足語時,“有”可省略且不影響句子在句法和語義上的成立。而表領屬的“有”通常不能省略,否則句子不成立。例如:
(5)小王有一輛車。
(6)小王一輛車。
(7)這孩子有一米八。
(8)這孩子一米八。
同為謂語結構,例(6)省略“有”不成立,而例(8)依然成立。可見,此構式不是句法結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語義上也表現得空靈虛無。但深究起來,其語用功能卻不容小視。溫文中提出它是一個自然焦點標記詞,在語用上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4.構式整體表大表多。該構式表現出強烈的表大表多的語義傾向,排斥表小表少。可以說“他看了我有幾眼”,而不說“他看了我有一眼”,但說“他看了我一眼”是可以的,因為它只是對事實的客觀描述,而加上“有”后,則更多地反映出了一種主觀性。因此,此處的“表大表多”也帶有明顯的主觀性,對量的判斷是因人而異的。例如:
(9)姐姐給了我五毛錢。
(10)姐姐給了我有五毛錢。
(11)姐姐給了我有五毛錢,哥哥才給了一毛。
例(9)是對錢數的客觀描述,雖然數量上來說很小;例(10)加上“有”之后,句子顯得不自然了,因為“有+數量結構”排斥表小表少,后跟表大表多的數量結構,才能與“有”的語義傾向保持一致,因此句子內部語義表現出沖突。而例(11)增加一個子句跟“有+數量結構”形成對比,以小量突顯大量,因而使前半句自然了。因此,所說的大量為主觀大量,而非客觀大量。
除了在“有+數量結構”中表大表多的傾向以外,在“有+VP”和“V+有”結構中,“有”還體現出一種完成性和存在性。如:
(12)他有告訴過我。
(13)你有做過主持人嗎?
此處“有+VP”結構中“有”僅作為一種完成體的標記詞,并無實在意義,句法上可省略。
(14)墻上掛有中國地圖。
(15)這個山洞里可能藏有一批珍寶。
此處“V+有”表示一種存在的狀態或結果,雖然在語義上仍脫離不了領屬擁有的本義,但語法化程度相當高。
三、英語中“have”的語法化
“語法化”,即語言中表示實在意義的詞匯項和結構式在某些語境下逐漸演化為無實在意義、表示語法意義的成分,或已表示語法意義的成分演化出新的語法功能的現象或過程。語法化是一個漫長漸變的過程,語言學家發現,語言中的時、體、態、語氣、人稱等語法范疇也多為語法化的結果。“have”從表示“擁有”,表達一種靜態的領屬關系,到完成時態的語法標記,完成了從實義詞到語法詞,從具體概念到抽象概念的語法化過程。
“have”的語法化進程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主語為有生命體,“have”表“擁有”,是實義動詞。如:
(16)I have a big house.
(17)Elephant has four legs.
例(16)中的主語是人,例(17)中的主語為動物,均為有生命的物體。
(二)主語為無生命體,表客觀存在。如:
(18)The room has four windows.
(19)The book has 200 pages.
例(18)、(19)中的“have”用非生命體作主語,表達了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三)“have”后接抽象名詞,表示狀態和屬性。例如:
(20)Have the happy air in,please.
例(20)是“have”的抽象用法,表明主體的義務。
(四)“have+to do”,強調施動者的動作及態度。例如:
(21)I have to finish my work today.
(22)Students have to keep quiet in class.
例(21)、例(22)中的“have to”已成為固定詞組,表示“不得不”,具備了情態動詞的功能,具有語法化的痕跡。它是在例(3)的基礎上進一步虛化而來,表明主語應盡的義務,后面可以再接動詞,說明其語法功能顯著。
(五)完成時中的“have+done”和“have+been+doing”。如:
(23)We have worked here for 3 years.
(24)It has been raining for the whole day.
此處“have”的用法進一步虛化成完成時的語法標記,強調動作發生的持續性以及對現在造成的影響,此時“have”已經失去“有”的本義了。
(六)ve,s,d+done/been done。如:
(25)Theyve gone.
(26)Ive been waiting for you about one hour.
(27)Shed prepared well enough.
例(25)~(27)是“have”在形式上或語音上的簡化或弱化,此時“have”已經高度語法化。
“have”本義是“有”,源于人們對日常生活的體驗,隨著語法化的加深,“have”逐漸被用作抽象概念,直至抽象為表示完成時態的語法標記。其語法化體現的是人類認知水平的進步,不僅豐富了語言表達,而且延伸了抽象思維,是人的抽象思維能力與當前認知水平共同作用的結果。
四、漢語“有”與英語“have”的語法化對比
通過對“有”和“have”的對比發現,兩者具有相同的語法化起點,都是表領屬的實義,但兩者語法程度和范圍存在很大差異。由于英漢語言類型不同,英語屬綜合型語言,形態變化主要依靠詞綴,而漢語屬分析型語言,并不依靠形態變化。英語中“have”的語法化程度極高,由最初的“擁有”義且主語為有生命物體,最終演變為構成完成時的屈折詞綴,而且“have”除了可獨立使用外還有縮略形式,出現了語音弱化。而漢語中“有”僅限于協助其他動詞表達特定含義,仍然保持獨立性,如“有+數量結構”主觀表大表多傾向,“有+VP”表完成,“V+有”表存在。因此在語法化程度上,“have”要高于“有”。
而在語法化范圍上,“have”呈現直線型,語法化程度不斷加強,而“有”則呈現發散型,在領有義的基礎上延伸,根據主觀化和表意需要,朝著不同的方向虛化,“有+數量結構”主觀表大表多傾向,“有+VP”表完成狀態,“V+有”表存在狀態。因此在語法化范圍上,“有”要大于“have”。
五、結語
本文通過對漢語中“有”與英語中“have”的語法化對比探究,發現漢英語中都存在實詞虛化或語法化的情況,其作為完成體標記的語法化具有跨語言意義的共性發展規律,即從領有動詞到完成體標記的語法化。但由于英漢存在語言類型上的差異,因此兩者存在語法化程度和范圍上的不同:英語“have”的語法化程度較高,而范圍不廣;漢語“有”的語法化范圍較廣,但程度不高。
參考文獻:
[1]方梅.漢語對比焦點的句法表現手段[J].中國語文,1995,
(4).
[2]黃立鶴.漢英完成體標記“有”與“have”之語法化對比考察
[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9,(12).
[3]黃立鶴.英語have與漢語“有”之對比——聚焦語用法的語法化
[J].語言學研究,2014.
[4]蔣蘭惠.動詞have的語法化過程及其發展變化探微[J].銅陵學院
學報,2011,(3).
[5]金晶.“V了+有+數量結構+(NP)”中“有”的用法特點
[J].漢語學習,2012,(3).
[6]李曉燕.析辯特殊動詞have的語法化演變規律[J].牡丹江大學學
報,2011,(10).
[7]劉丹青.“有”字領有句的語義傾向和信息結構[J].中國語文,
2011,(2).
[8]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9]龐加光.“有+數量結構”:從客觀觀照到主觀觀照[J].當代語
言學,2015,(2).
[10]沈家煊.語言的“主觀性”與“主觀化”[J].外語教學與研
究,2001,(4).
[11]王明月.句末“有+數量結構”的構式及話語功能探析[J].語
言教學與研究,2014,(5).
[12]溫鎖林.“有+數量結構”中“有”的自然焦點凸顯功能[J].
中國語文,2012,(1).
[13]宗守云.說“V+有+數量結構”構式[J].語言教學與研究,
2013,(5).
(林冰潔 浙江寧波 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