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珈藝
摘 要: 在新媒體環境下,技工院校法制教育面臨新的挑戰。本文通過研究新媒體環境下技工院校法制教育所面臨的困境,提出如下建議:充實法制教育師資隊伍,提高教師新媒體素養;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占領法制教育的制高點;將法制教育滲透到各類學科,貫穿教育始終。
關鍵詞: 新媒體 技工院校 法制教育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要推進依法治教,完善教育法律體系,大力推進依法治校,開展普法教育,不斷提高師生的法律素質和公民意識。隨著以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日益發展,技工院校學生的思想意識及日常行為受其影響越來越大。
一、新媒體時代的概述
對于新媒體時代的界定,學者們可謂眾說紛紜,至今沒有定論。它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后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
新媒體時代已經慢慢向我們推進,很多信息都能在第一時間得到傳播,充分表現新媒體時代的特點及優勢。在新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傳播信息的渠道,都可能成為意見表達的主體。包括學生在內的社會各階層在網絡平臺上能夠平等對話、暢所欲言,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人們更容易接觸來自各方面的信息和觀點,自主地進行辨別和篩選,形成具有群體特色的言論和意識。如今,新媒體已成為突發公共事件的第一信息源。以青年為主體的網民深度搜索欲望和能力強,使得“關聯性”話題更是層出不窮,新媒體時代儼然成了“大眾麥克風”的時代。
二、新媒體環境下技工院校開展法制教育面對的困境
(一)新媒體環境對技工院校學生產生的負面影響。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豐富了我們的教育形式、方便了我們的溝通方式、拓展了我們的教育思路,但由此而來的負面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技工院校的學生普遍存在一些特點,使其更容易受到負面觀念的影響。
首先,理解能力較弱,辨別能力較弱。技工院校學生往往學習基礎較差,缺乏學習的動力,沒有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加之缺少社會經歷,對于信息缺乏正確的認知。面對網絡上良莠不齊的觀點和言論,他們無法合理地篩選,容易輕信不實的言論或信息,往往成為網絡詐騙的受害者或別有用心的“陰謀論”者的幫兇。其次,好奇心較重,自控能力較弱。相較于對學習缺乏興趣,技工院校學生對于新生事物的熱情顯然要高得多。新媒體對于信息的呈現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極大地滿足技工院校學生獵奇的心理,他們接觸的信息量越大,受到負面信息影響的概率就越大。此外,心理問題也會催化負面影響。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普遍叛逆心理較重,對于非主流的價值觀有著特殊的偏愛,新媒體的發展給了他們更多交流渠道,他們通過“傾訴”找到同類,得到認同,形成群體,使“情緒”得到擴大,從而獲取自我滿足感,削弱教師正面教育的影響力。
(二)學校法制教育缺乏吸引力,效果不佳。
技工院校對學生的法制教育主要集中在課堂教育,如思想品德、德育等學科。相較于新媒體日新月異的飛速發展,法制教育依托的教材更新較慢,知識的新鮮度和熱度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如果一味地照本宣科,學生對課程便會失去興趣,無法達到教育效果。此外,雖然專題講座、圖片展覽等形式作為輔助教育手段出現,但往往流于形式,對于效果的反饋較少,同樣無法達到我們所期望的教育目的。
(三)教育者本身法律意識不夠完善,教育缺乏說服力。
教師作為“傳道、授業、解惑”者,首先要明其道,方可傳之、授之。如果教育者本身對法律知之甚少,那談何對學生進行教育?在各類網絡詐騙和電信詐騙中,教師作為受害者不在少數。技工院校教師工作繁忙,除了教授學生專業知識,更多的要關注學生的行為規范,處理層出不窮的“意外情況”,可謂千頭萬緒。但即使如此,作為學生的指引者,我們仍要抽出時間認真學習相關的法律法規,研究相關的具體案例,及時地向學生傳遞正確的信息,守好學校這一條防線。
三、新媒體環境下技工院校開展法制教育的建議
(一)充實法制教育師資隊伍,提高教師新媒體素養。
學校要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資源,充實法制教育師資隊伍,積極鼓勵引進具有法律實踐經驗的律師、法官、檢察官等進校園為學生授課,以具體的案例引出學習要點,貼近學生的生活,增強學習的實用性和趣味性。通過多種途徑對在校教師進行法制教育培訓,提高法制教育師資隊伍的新媒體應用能力,充分發揮新媒體技術在法制教育上的作用,以知識競賽、學習交流、素質拓展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法律的正能量。
(二)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占領法制教育的制高點。
面對當前新媒體的發展形勢和輿論傳播形勢,教師應該主動適應,積極共享,在負面影響擴大之前,提前在學生中形成正確的輿論。同時,積極接受并主動學習新媒體技術,要善用新媒體的影響,組建法制教育的網絡陣地,正確引導網上輿論,傳播正能量,占領法制教育的制高點。如創建學校、班級微博、微信公眾平臺,拍攝微電影,引發微討論,將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以更生動活潑的方式向學生傳播,把握引導輿論的主動權。
(三)將法制教育滲透到各類學科,貫穿教育始終。
從新生踏入校園起,就應該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教師要將法制教育滲透到各類學科中,結合生活實際,逐步加強學生的法制觀念。同時,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將不同階段的法制教育通過不同形式展現,多層面地大力傳播法制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將法制教育滲透到學生學習生活各方面,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法律意識。
開展技工院校法制教育,提高技工院校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點,是一項系統的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在新媒體環境下,教育工作者要充分了解其特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掌握主動權,占領制高點,使法制教育工作落到實處,讓法治精神根植于學生心中。
參考文獻:
[1]胡軍衛.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法制教育對策研究[J].學理論,2015(20).
[2]何秀蘭.加強法制安全教育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淺談如何提高技工院校法制教育的成效[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17).
[3]任榮.談技工院校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要性[J].職業,2016(18).
[4]李德有.淺談我國技工院校的法律地位[J].中國培訓,2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