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拉措
摘要:中國具有五千年的歷史,中國文化更是源遠流長,傳承傳統文化是語文學科不可推卸的任務。在語文中傳承傳統文化的意義非常重大,傳統文化的傳承需要學生和教師以及社會的共同努力。
關鍵詞:傳統文化;語文課堂;弘揚;培育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106-01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國民族的靈魂,它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歷史與精髓,在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萬里長城、四大發明等物質財富的同時,還留下了許多博大精深的精神財富,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縱觀歷史,我們不難看出,傳統文化的精髓猶如一盞明燈,透過歷史的煙云,放射出智慧的光芒。作為一名新時代的語文教師,我們應立足于教學實際,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有效地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
1.在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意義
1.1有利于學生成長、成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中國傳統文化體現為仁民愛物,修身齊家平天下,這些都透過對學生的基礎文化教育深入內心[1]。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關鍵時期,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如,學習柳宗元的《江雪》,仿佛能看到一位垂釣于寒江的老翁步履蹣跚卻鎮定自若地向我們走來。他歷經兩次被貶的磨歷,不但沒有潦倒度余生,卻以達觀的態度面對人生。柳宗元以極其細膩的筆觸勾勒出一位漁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之上獨釣的情景,盡管冰天雪地帶來寒氣和寂寞,但他沒有絲毫妥協和退讓,仍然執著于孤舟之上,獨釣寒江,展現給人們不屈的傲氣,就如柳宗元沒有屈服于永貞失敗一樣,無所畏懼,不向惡勢力低頭。這一故事教會學生如何面對逆境和挫折,堅持人生信念,勇敢地生活。
1.2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想、文化、審美和道德素質。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視智能、強調文化藝術修養、注重人文素質的培育等思想,有利于新時期人的思想素質的提高[2]。青少年階段是人生思想意識、文化積累最重要的時期,傳統文化的教育對其修養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例如,教學《離騷》一課時,可先向學生介紹屈原的生平。屈原博聞強識,長于辭令,卻被讒言所累,遭遇流放;但他始終不忘國事,直至人生盡頭也心系國家黎民,這種獻身于理想的高尚情操、堅貞不屈的偉大人格和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對后人都產生了深遠影響。"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智者的疾呼將一直激勵學生前行,智者的情操、品格也一定會縈繞在學生的心中。
1.3有利于學生知識體系、人文觀念的形成及個人素養的培養。學生正處于個人內涵修養的積累儲備階段,詩詞、歷史、文學、民俗和語言都處于初步了解感性認知階段,這將為以后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起到奠基石的作用[3]。
中華民族有著豐富的文化積淀。古詩詞中有"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的幽靜,有"大江東去,浪淘盡"的豪邁,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這些優秀的文學作品無一不以強大的人格力量感染人,以清新優美的意境美化人。
"腹有詩書氣自華"。在語文教學中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僅是為學生以后的知識積淀作鋪墊,更是提高個人文化底蘊及修養的重要手段。
2.把傳統文化滲透到語文活動中
2.1誦讀積累,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用誦讀的方式學習和積累傳統文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傳統經典可積累的內容有很多,我要求學生大聲地誦讀背誦《弟子規》,誦讀的過程是培養學生語感、積累語言材料的過程;是博聞強記、增強記憶力的過程,也是對學生潛移默化地進行民族精神熏陶的過程。
2.2情境解讀,走進中國傳統文化。時代的變遷使有些詩詞句的內涵顯得深奧,學生不易接受,針對此種情況,我利用課前三分鐘讓學生講述"二十四孝"等故事,讓他們了解了歷史、體味了詩詞的蘊意,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誦讀興趣,增加了文化底蘊。
2.3節日熏陶,追尋中國傳統文化。傳統節日活動本身就是弘揚民族精神的最佳機會。將傳統節日文化融入中華經典誦讀的內容,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能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幸福生活,建設美好明天的激情。
2.4強調書法教學的位置,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結晶,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是世界藝術之林的奇葩。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書法在現實生活中的巨大作用,用身邊的實例引導、鼓勵學生學習書法;要引導學生了解書法的歷史和文化藝術價值,認識和體味各家書法的藝術風格,要引導學生勤學苦練,多講歷史上書法家勤學苦練的故事等。
3.從實際出發,弘揚傳統美德
從所周知,如今的獨生子女多,這些在蜜罐中成長的孩子只知道接受愛,而不懂得去回報父母的愛。就即使孩子有意識的認識到愛,但在實際行動中也表現得極為局限。這就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抓住教育的契機,找到學生認識行為的切入點。在一次"感恩"主題班會活動中,我向學生提出了幾個極為簡單的問題:"你們知道爸爸媽媽的生日嗎?這個星期你為爸爸媽媽做了哪些事……"學生茫然不知,有的羞愧地低下了頭。當時,我感到吃驚,但面帶微笑,親切的讓他們第二天回答我。第二天一上課,學生爭先恐后的回答了我的問題,當然,問題的答案不止這些,有的同學從中體會到了原來爸爸媽媽每天做的事太多,總之,從學生的答案中,我感覺到學生是真正的用實際行動去為爸爸媽媽做家務了,去感恩了。我很欣慰,這堂班會課,學生有了很大的變化,他們懂得了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匯報父母的愛。
4.用閱讀豐富學生的生活,積淀文化底蘊
4.1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我們不難發現,隨年齡和年級的增高,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呈遞減趨勢。越到高年級,"很有興趣"的學生所占比例越小,許多孩子手中捧著的都是卡通漫畫、通俗故事、作文選編和流行雜志等。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一個學生都應當在智力方面有自己的特殊愛好。"學生的第一件愛好就應當是喜愛讀書,這種愛好應當終生保持下去。也就是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要通過開展各種豐富多彩、學生喜聞樂見的誦讀經典活動,把每一個學生吸引進來,讓他們真心悅納書籍,與書籍成為好朋友,享受讀書之樂。
4.2加強閱讀指導,提高閱讀能力。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閱讀的同時能夠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夠閱讀。"也就是說,既要讓學生好讀書,還要讓學生求甚解,不要死讀書,讀死書。這一切,必須靠教師給予方法上的指導。首先,是讀什么書的問題。書籍浩如煙海,要讓學生選擇有價值的書來讀;其次,充分利用語文課或閱讀課,指導學生究竟應該怎么讀書。
4.3要營造家庭讀書的濃厚氛圍。家庭對書籍的認識,直接影響著學生的閱讀興趣。試想,家長整天搓麻、打牌,看娛樂性電視節目,經常舉行飲酒聚會活動,孩子又怎會靜下心來讀書呢?生活中聽到家長經常問的一句話就是:"你作業做完了嗎?"很少有人問:"你讀書了嗎?背誦了多少古詩?"因此,家長要盡量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養成一種良好的讀書習慣。
總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就像一座巨大的寶庫。是整個世界文化的重要標志和遺產,需要我們去弘揚和傳承,但弘揚和傳承傳統文化并非一日之功,我們必須要把它和語文教學相結合,與生活相融合,這樣才能永久地弘揚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