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國鵬
摘要:數學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新課標要求教學中不僅要注意數學知識的生活化,同時也注意生活問題的數學化。讓小學數學課堂與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才能使枯燥單一的課堂變得生動起來,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是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本文根據自己多年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對小學課堂與生活緊密聯系做了一番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226-02
前言:數學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在新《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的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作為出發點,把生活與抽象的數學相結合,提高數學的理解能力與運用能力,即把數學變得生活化。同時也注意生活問題的數學化。讓小學數學課堂與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才能使枯燥單一的課堂變得生動起來,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是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本文根據自己多年的小學數育教學實踐,對小學課堂與生活緊密聯系進行具體分析。
1.小學數學課堂必須與生活緊密相連的必要性
從古代時期到今天,數學一直都和我們的社會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我國早期的《九章算術》中就有著"雞兔同籠"等很多數學問題。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數學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在新課標數學實驗教材的內容中就存在著很多和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例如商場銷售、銀行貸款、互聯網、交通運輸等。所以,在小學階段的教師們要學會能夠從我們的現實生活出發,從生活中找到數學知識,讓學生提高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體會到數學的樂趣。
2.小學數學課堂必須與生活緊密相連的途徑
2.1教學內容要與生活問題緊密聯系起來。教學過程中要尋找與生活中密切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去探究。把學生的學習同自己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開拓學生視野,滿足學生獲取知識的愿望。例如,我在教學兩位數乘法估算時,學生得出的結論是:先把兩個因數的尾數省略,求出近視數,再估算。教師出了這樣的題目讓學生估算:同學們租車去參觀,如果每12人一組,每人車票11元,請你估算一下,這組同學大約要帶多少錢才能租到車?學生很快估算出是100元。這時教師設疑,問:帶100元錢夠嗎?學生又進入了沉思,有名學生說:"帶100元錢是不夠付車費的"。大家想了想,確實是這樣。是不是估算方法錯了呢?同學們立刻進行討論交流起來,通過幾分鐘的合作交流,暢談了各自的想法,這樣,不僅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敢于質疑和敢于創新的精神。
2.2在學生現有數學知識基礎上,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教學。世界著名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 指出,數學的學習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習的東西發現或創造出來。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時,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引導學生親身經歷從生活中的具體問題,情景抽象出數學問題的過程。使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在數學知識的應用中感受到數學知識創造的樂趣,增進學好數學的信心。例如,我在教加減法的一些簡便運算時,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提供了這樣的信息:"星期天,媽媽帶小花去百貨商店,發現有一套新款衣服,標價為298元,很不錯,于是,就拿了三張100元給營業員,營業員找回2元,并把衣服買給了小花的媽媽。"先派兩名同學上臺分別代表買賣雙方進行模擬表演,接著教師設問:完成這筆生意,營業員收入了多少錢?他是怎樣計算的?根據學生的回答老師板書:300-2=298(元),老師接著問:我們平時計算怎樣列式?學生回答,老師板書:300-298=2(元),讓學生說出兩種算式的意義,并說說哪種算法比較簡便。先讓學生分組討論,有學生這樣說,算式(1)是因為298接近300,就先按300元收取,這樣就多收了2元,所以要減去2;而算式(2)是按照總錢數減去購買貨物的錢數,等于剩余的錢數。在上題的基礎上,教師再增加一個已知條件,使原題變成:"小花媽媽共帶了532元錢,給小花買了價錢298元的衣服后,還剩多少元?"讓學生用簡便的算法計算。學生列出了兩種算式:方法一:532-298=532-300-2,方法二:532-298=532-200+2,哪種算法是正確的呢?理由是什么?讓學生討論交流,幾分鐘后就得出了第二種算法是正確的結論。最后教師再出幾道類似的加減法練習,并引導學生進行驗證,概括出加減法的簡算規律。這樣,在學生已有整數加減法計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生活實際的觀察、分析,探索出了解題方法。
2.3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數學課程標準》充分說明了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存在著密切的聯系。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其實是源于生活且無處不在的,學習數學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所以,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如教學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時,當引導學生由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出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后,教師出示了一道動手操作題:最近學校打算用邊長80厘米的正方形瓷磚鋪音樂室地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想辦法求出共需要多少塊這樣的瓷磚?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同時也鞏固了當堂所學的知識。
2.4布置與生活有關的作業。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根據教學內容讓學生做一些與生活相關的作業,一是可以鞏固所學新知;二是通過學生動手、動腦等實踐活動,親身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用數學。例如:在學習"認識人民幣"后,布置課外作業:回家后向家長要2元錢,到附近商店去購買最近自己所需要的學習用品。注意選哪幾種物品,共用去多少錢?還剩多少錢?回家后再向父母匯報。學習了圓柱、圓錐的體積后,讓學生回家,想辦法計算出自家糧倉的容積和所儲糧食的重量。學習了比例之后,讓學生測繪出校園平面圖。學習了"統計圖表"后,讓學生注意收集家中最近一月的各種票據,了解收入、支出情況制成某月統計圖,等等。
3.結束語
用數學是學數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在教學中,廣大教師只有深入學習研究,不斷改進教學方法,緊密地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多動手動腦、合作交流,逐步培養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把課本教活,把學生教好。
參考文獻:
[1]熊覓.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
[2]陳堅.淺論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如何生活化[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05:194.
[3]張聯月.論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A].中國武漢決策信息研究開發中心、決策與信息雜志社、北京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決策論壇——企業黨建與政工創新工作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中國武漢決策信息研究開發中心、決策與信息雜志社、北京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