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玲
摘要: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能源資源的消耗量日趨增加,循環經濟理念和可持續發展觀念滲透到各個領域中。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型產業,而循環型農業經濟的發展是現代經濟發展的基礎,有利于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理念。由于農業發展水平對區域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構建水平具有直接影響,農產品的可靠及安全能促進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的構建,因此加強區域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的構建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區域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構建
農業是我國的基礎性產業,經歷了近百年的發展歷程,逐漸進入到現代化的發展階段,實現了從粗放型到集約型的轉變。由于綠色農業發展理念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提出,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理念已經不再適應時代發展需求,農業逐漸朝著生態化的方向發展。而循環農業作為生態循環農業的重要流程,必須要構建區域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創設良好的經濟氛圍,緩解環境破壞和農業發展之間的矛盾,進而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循環型農業經濟概述
對于循環型農業經濟而言,其主要是將循環經濟發展理念融入農業經濟體系建設以及農業生產過程中,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沒有重視資源的循環高效利用,受設備和技術等的限制,生產力水平不高,許多地區仍然以人力勞動為基礎來管理農作物。由于發展理念的制約,傳統農業在發展過程中極易忽視資源和經濟效益,如粗放式管理導致的水資源浪費;農業廢物處理中采取直接焚燒的方式,浪費資源的同時污染環境。現代化工業發展理念要求共同實現資源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將可持續發展理念、循環經濟理論、生態系統與農業發展相結合,從而多級利用農產品,優化農業結構,實現農業活動的循環化和生態化。可以說,循環型農業經濟能夠構建多元化的消費及生產渠道,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以及信息的共享,滿足農業發展低耗高效、生態優質等要求。
一般而言,運用可持續發展理念來管理農業活動中的各項資源,使生產和排放相銜接,環境和經濟相協調,增加農民的收入,實現為農業和農村的整體發展。循環型農業經濟的特點主要表現為幾個方面:①現代化的農業經濟。循環型農業經濟可以發展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增強農民的收入,調動農民積極性,更好地落實循環經濟制度與細則。②排放的零污染。對于循環型經濟而言,其需要將農業廢物轉化為可利用資源,進而促使物質和能源在系統內部進行循環,不會影響或破壞環境。③資源的高效利用。農業活動的前提與基礎就是資源,而資源涉及諸多方面的內容,如營養、水源和能量等,其中能量是農業生產活動的動力,能量的高效利用可以實現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目標,打造出生態化的農業系統。當然在能源利用的過程中,需要合理運用先進科學的技術,大力開發和利用自然界中的能力,將能源效能加以充分發揮。
二、區域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的構建策略
(一)加強綠色生產
在農業發展中納入可持續發展理念,需要加強農業生產環節的管理,尋找科學的渠道來構建區域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加強前期宣傳,讓農民充分認識到循環農業經濟的重要作用及其經濟效益,便于體系的高效執行。同時在構建過程中需要加強綠色生產中,在生產環節科學施肥,如利用科學的測土施肥法進行農作物的耕種,實現家肥的再利用;采用科學的防治技術來進行農作物防蟲,保證產品質量。從畜牧業發展層面而言,在家禽家畜的疾病預防和飼養等環節需要運用綠色概念,將種植業和畜牧業進行有效結合,相互提供養料,進而實現系統內的物質循環流動。
(二)完善服務體系
政府部門可以利用各種機構和媒介進行宣傳教育,創造良好的氛圍來構建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使公眾樹立生態環保意識和資源節約意識。同時政府部門可以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培養出能力強和素質高的人才,研發出科學實用的技術,如高效利用水肥藥等減排減量化技術、飼料化和能源化等廢棄物資源化技術等。當然區域政府部門應該加強農業農村環境的綜合治理以及農業技術設施的建設,加快鄉村道路和水利工程的建設。此外,通過建設工程和農業設備等來提高區域循環型生產的工業化及機械化程度,建設重點具體如下:①循環工程:在農田管理工程中輸送沼液;②收獲廢棄物技術設備,如收集秸稈和采收水生植物的設備等;③利用廢棄物來發酵沼氣或生產有機肥等的設備;④噴灑農業的減量化設備等。
(三)增強集約管控
當前產業科學化發展的趨勢就是節約化和集約化,要想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各流程中貫徹落實相關的開展方法、服務方式和政策引導等。如保證資金、配置和土地篩選等方面的準確性,使農業的收獲期、生產期、準備期等有效契合,確保產業的有機統一,實現產業鏈的科學構建。當然政府需要完善農業經濟體系,注重規模化發展,合理分配農業資源,實現產業的發展及拓展。
(四)提高農業經濟水平
區域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的基礎就是農業產業,其經濟發展水平對農業經濟體系的建設水平具有直接影響,因此在體系構建過程中需要促進區域循環型農業經濟水平的提升。這就需要以現代新型農民為主,以市場為導向,采用現代化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方法,從而增強農產品加工水平,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實現區域農業產業的生態特色、文化特色、自然特色、地域特色等,推動現代化農業的轉型發展。
結束語
在構建區域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過程中,需要從實際具體情況出發,詳細分析該體系的具體特點,掌握體系的特性及最終目標,加強綠色生產,完善服務體系,增強集約管控,提高農業經濟水平,在各個環節貫徹落實這一體系。這樣才能體現集約化和節約化的生產經營理念,保證農產品的安全性,達到高收益和低成本的目標,促進整個經濟體系的持續平穩發展。
參考文獻:
[1]吳樹會.區域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構建研究[J].農業經濟,2013,04:24-25.
[2]張如紅.針對區域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構建的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5,13: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