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效性,需要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的改革。思想政治理論課“六元五驅四結合”教學模式包括以下五個方面:一是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知行合一” 的教學理念,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和合作探究;二是以問題為導向,優化教學內容;三是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開展課堂內外的理論與實踐教學,創新教學方法;四是注重發揮實踐環節的育人功能,構建 “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促進“知行合一;五是優化學生學業評價機制,著重考核學生的課程參與程度,重視素質和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教學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12-0208-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是要使青年大學生成為講政治、講規矩、有理想、有道德的人。自《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頒布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05方案”實施以來,各高校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學科、教材和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績,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滿意度得到提升。但與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要求還有一定距離,需要我們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切實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效性。
一、改革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據調查,目前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的評價是:認為不好的占40%、一般的占20%、收獲不大的占20%、有收獲的僅占20%[1]。可見,思想政治理論課最突出的問題是課程教學的“低效、弱效甚至無效”。
這一問題引起了廣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學者們的關注,他們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圍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及教學模式的創新,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一是關于教學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包桂芹(2014)[2]等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存在著難以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缺陷,使其教學效果受到很大的影響,需要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手段上,進一步去探索符合90后大學生身心特點的教學模式。二是關于教學模式改革的路徑。譚雅穎(2016)[3]等認為要利用互聯網+、新媒體、慕課、微課等平臺,改革創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三是教學模式改革的具體實施。丁俊萍[4]等(2014)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要融教師課堂講授與學生通讀教材、選讀經典文獻、觀看視頻資料、撰寫課程論文、進行課堂討論等多個教學環節于一體,構建“立體多元”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
以上這些研究對于我們不斷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提高其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本文將結合學院的實踐探索,以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創新為動力,堅持“以生為本、知行合一”的教育教學理念,以問題為導向,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全過程,構建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六元五驅四結合”教學模式,努力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課程。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改革的主要內容
2015年中宣部 、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教社科[2015]2號)中明確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教師講授與學生參與相結合,注重師生教學互動,充分發揮教與學兩個積極性。要進一步促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提高,教與學方式的變革是關鍵。那么要如何才能“充分發揮教與學兩個積極性”呢?“六元五驅四結合”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正是我們對上述問題的探索和回答。
“六元五驅四結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中的“六元”即“六元程式操作系統”的簡稱,是指構成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共同體的“問題導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匯報交流—點評小結—考核評價”等六個教學程式要素融會貫通、相互滲透、靈活運用所構成的教學共同體的操作系統;“五驅”即“五輪驅動動力系統”的簡稱,是指“學生的內省力、教師的導引力、理論的感召力、問題的吸引力、考核的外驅力”所形成的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共同體自主運行的五輪驅動動力系統;“四結合”即教學組織形式上課堂與課外相結合、課程教學內容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學生學習方式上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課程考試方式上教師考核與學生評價相結合。
“六元五驅四結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一是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知行合一” 的教學理念,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和合作探究,促進大學生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二是以問題為導向,優化教學內容。通過系統調整和重構課程教學內容體系,開展專題教學,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課堂匯報交流、老師的點評與引導中對有關社會熱點和與大學生實際相關的現實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內化并踐行。三是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開展課堂內外的理論與實踐教學,注重發揮教與學兩個積極性,創新教學方法。學生在自愿的基礎上分成6-8人的學習小組,由組長負責管理與督促,組織本組成員完成小組承擔的課下討論和課上匯報交流任務、協作完成后續過程材料的整理和遞交工作、管理本小組成員課堂參與和小組合作學習的考核評分。教師在各組匯報和辯論過程中要不斷找到各小組的共同觀點、發現矛盾焦點和疑惑問題,引導課堂辯論的方向,把問題的經典論據和論點適時告知全體學生,讓他們加以反思,從而引導學生回到正確的觀點上來。四是注重發揮實踐環節的育人功能,構建 “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促進“知行合一”。在小組合作學習的專題研討、問題辯論、匯報交流的基礎上,開展主題征文、主題演講比賽、主題辯論會、知識競賽等校內實踐教學活動,開展社會調查、“關愛他人、服務社會”的校外實踐活動,構建課堂、校園和社會“三位一體”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體系。五是優化學生學業評價機制,著重考核學生的課程參與程度,重視素質和能力的提高。改變傳統的理論考核模式,注重考核學生平時課堂參與及小組合作學習的表現,以形成性評價為主、結合期末理論考試與實踐教學考核,進行綜合性的課程成績評定。
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改革的初步成效
通過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的改革實踐,實現了“三個轉變”:即從“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的轉變,努力促進學生之間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生學業評價從“期末理論考試”向“以形成性考核為主的綜合性考核”的轉變,努力發揮考核的外驅力;從“理論知識學習”向“內化和踐行”的轉變,努力實現“知行合一”。例如: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可以將創業教育“強調人的主體性、凸顯個體價值、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理念引入課程教學改革中。在教學著力點上,突出培養大學生的政治素養和道德法律素養,強調不僅要“授業”,還要“傳道”,更要重視“踐行。以問題為導向,系統優化課程教學內容體系,將教學內容分為適應大學新生活、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人生觀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六個專題,將每個專題又分為3-5個問題開展教與學。實行“小組合作的問題參與式”的教學方法,激發了學生參與課程教學的積極性,促進了學生有關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制觀等方面觀點與思想的交流與碰撞,“學習過程通過學生的自主實踐得以展開,學生做了什么就能學到什么,而不在于老師做了什么”[5]。同時,通過以小組合作學習與討論的方式,培養了學生基于團隊合作基礎上的競爭意識與精神。通過不斷創新實踐教學方式,開展“創業人物故事會”“中國夢、我的夢、創業夢”的演講比賽、“創業理想與信念”的討論會、“創業道德與法律知識競賽”、“關愛他人、服務社會”校外志愿服務等一系列實踐教學活動,構建了課堂、校園和社會“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使理論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養得以踐行與升華。通過深化改革課程考核的方式,突出過程性考核的引導作用,本課程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定實現了“三個結合”——平時的形成性考核與期末理論考試的終極性考核相結合、教師考核與班長組長等學生的考核相結合、課堂理論教學的考核與課外實踐教學的考核相結合。
通過教學改革,不僅促進了教師轉變“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和學生被動應付考試的學習方式,提高了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興趣,加強了學生對課程教學的參與度,實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與教師對學生課程學習的引導和輔導相結合,從而也促進了教學相長。同時,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形式,將思想政治理論課大班教學小班化、擴大了學生參與課程教學的機會和可能性,拓寬了課堂教學空間——從教室延伸至校園、網絡、社會,由教師一個人主宰的小課堂變成師生、生生相互合作學習的大課堂。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教學活動,將課堂教師的知識傳授變為學生自主學習、內化與踐行相結合的“知行合一”教育教學模式,從而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效性[6]。
參考文獻:
[1]姚芳芳,齊興.核心價值觀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6(6).
[2]包桂芹.試論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實效性[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4(3).
[3]譚雅穎.“微課”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中的研究與應用[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16(2).
[4]丁俊萍.立體多元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探索[J].思想理論教育, 2014(11).
[5][美]拉爾夫·泰勒.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譯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93.
[6]彭金玉.實行“六元五驅四結合”“知行合一”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改革[EB/OL].[2016-04-29]http://www.zjyc.
edu.cn/info/1029/62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