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主草
摘 要:高中地理教學中多數知識具有很強的概念性和地域差異性,因此造成部分學生在接受知識時存在的困難問題不容忽視,多媒體教學因其本身超強的信息整合能力和直觀教學特點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一地理教學困境,因此,探尋高效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的策略,以提高地理教學質量勢在必行。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高中地理;有效實踐
多媒體教學一改傳統教學中“板書+口述”的單一教學模式,將內容豐富、趣味性強的綜合信息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地理教學中一些晦澀難懂的知識也變得易于理解,大大提高了高中地理課堂的教學效率,所以,高中教師要積極運用多媒體技術提高地理教學的整體水平。
一、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感
高中地理教材在知識的設計上具有豐富的區域差異性,小到教師當地的區域發展特點,大到對世界乃至宇宙的研究,區域間的一些差異性也就注定了在地理教學中存在的不同人文情感,地理教學中有句俗語叫做“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體現的正是這種不同地域間存在的不同風俗習慣和鄉土人情地理理念。為了讓高中生能夠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地理教學中的人文情感,采用生動形象的多媒體教學方法就顯得十分必要。
例如,教師在教學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節 荒漠化的防治》時,這一節內容主要講的是西北內陸西藏地區和新疆地區的土地荒漠化問題,這些地區由于受風蝕、水蝕、凍融等綜合因素的影響,荒漠化面積較大且當地人民受災嚴重,當然其中也包括一些人為的亂砍濫伐、過度開墾導致的水土流失現象,針對這些問題,教師可以在多媒體上搜索相關土地荒漠化給人們帶來的生活困境和其他生態平衡遭到破壞的圖片或視頻,用PPT播放給學生看,當學生看到皚皚白骨裸露在漫漫黃沙中、大片因干涸而死的枯樹和人們的無家可歸、流離失所的現象時,必會為之動容,對學生形成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運用多媒體教學能將很多地理信息整合為一個整體,可以是靜態的圖片也可以是動態的視頻,可以是從某個事物的內部來講也可以是由表面現象層層滲透到本質,無論怎樣整合信息,都可以很好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而由于多媒體教學與傳統的板書方式不一樣,多媒體教學在放映完一組信息的同時就會切換到下一組信息,傳統板書則是整堂課所寫的內容將會一直存在,因此,流動的多媒體信息更能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或許教師在制作課件時由于失誤打錯了一個字或者某一小的觀點與所配置的圖片不相符等,都會讓學生直觀地看到,觀察能力稍強和專心聽講的學生一眼便能辨識出來,在鍛煉學生觀察力的同時,又能檢測到課堂的教學質量。
三、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傳統課堂教學缺乏豐富的輔助教學措施和教具,對于地理教學來說更是如此,在教學地理課程時運用最多的教學用具當屬地球儀、地圖、指南針,這些傳統的教學用具在一定程度上已經過時,學生需要的是更多新鮮的視覺和聽覺刺激,多媒體教學很好地滿足了學生的要求。
例如,在教學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節 宇宙中的地球》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就可以運用多媒體展開教學,如在向學生介紹地球、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以及銀河系、太陽系等知識時,為了提高高中生學習的興趣,教師可以將這些信息運用Flash動畫技術制作成一個天體軌道運行動畫,相比靜態的圖片,動態的圖像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看到動畫的那一刻便能即時明白宇宙中各個天體的運行方式,以及對天體與天體之間的距離有一個大致的認識,進而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學質量。
四、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
在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自主讀圖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因為關于地理知識的圖片有很多,其中包括:時區分布圖、地形圖、氣流圖、洋流圖、降水量分布圖等,如果學生無法從這些地理圖例中獲取相應的信息,在考試和生活中是很吃虧的,因此,讀圖能力是高中生重要的技能之一,教師應當積極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例如,在向學生講解“洋流”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先在電腦上設計出一個立體的地球儀圖像,然后再將海水在地球表面的流動方向以及周期性變化規律,以動態運行的方式插入立體的地球儀中,為學生創造一個具有特色的動態地理圖,讓學生在讀圖時不再困難,但是教師要注意,這種方式不能長期使用,因為平常狀態下大眾所用的地理圖例皆為靜態圖片,一旦讓學生對此讀圖方法產生依賴則難以運用到實際中,所以,在學生理解地理圖例的讀圖方法之后,還應當將教學方式恢復過來,避免出現“學”與“用”不相符的現象。
總而言之,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地理教師應當對此恰當、正確把握,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讓學生在形象生動的多媒體教學環境下快樂地接受知識的灌輸,為社會培養一批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張行.高中地理多媒體教學方法應用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4.
[2]陳俐弛.多媒體課件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有效利用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4.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