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偉鋒
摘 要:近些年來,教育體制一直在改變,試圖由傳統的填鴨式教學一步步向素質教育邁進。如何創建一個高效、活躍的課堂也成了眾多教師研究的重要課題。在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如何來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保證教學質量,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新課程背景;高中語文;教學效率
一、合理設置教學目標,有的放矢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不設置目標,直接一上課就把知識全部灌輸給學生,學生們一直在忙著記筆記,一節課下來效率很低,學生想要把所有的知識一股腦兒全記住,可是到頭來收獲甚微,教師也試圖把自己所知道的全部信息告訴學生,一節課下來精疲力竭卻沒有收獲,這都是因為沒有設置一個合理的目標。因此,教師在教學之前要設置一個教學的目標,我這節課想要學生學到什么內容,我應該如何來進行教學,教學中會出現什么情況,教師把這一系列的問題都想好了,設置好教學的目標,在課堂上有的放矢,教學的效率自然也能提升一個層次。
二、創設教學情境,把學生引入到教學的狀態中去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不注重過渡的過程,一上課就拿出教案來講課,學生們有的還沉浸在課間休息的狀態中,有的還沉浸在上一節課的內容中,等回過神的時候教師已經講了很多了,沒有前面知識做的鋪墊,后面的知識也就很難理解了,這種情況導致教學的效率一直提升不上去。那么如何來改善這種情況呢?教師可以利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來創建教學的情境,把學生吸引到課堂上來,學生對問題都比較敏感,教師可以利用提問的形式來創建教學的情境,例如,在進行李白的《蜀道難》教學時,教師可以這樣來創設問題的情境:“大家都爬過山嗎?誰能說說自己走過的最不好走的路是什么樣的,你們知道蜀道有多難走嗎?可以跟你們走過的路對比一下。”教師利用一系列的問題勾起學生的興趣,這樣學生更有欲望去了解課文的內容,教學的效率自然也能提升一個層次。另外,教師也可以利用學生都比較感興趣的多媒體技術來創設教學的情境,教師提前從網上搜集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視頻或者圖片,在課堂上播放給學生來吸引學生的興趣,既能把學生帶入到教學的情境中,又能提升教學的效率,例如,在進行《林黛玉進賈府》這一節內容的教學時,教師可以下載一個林黛玉進賈府時的小片段讓學生進行觀看,讓學生通過視頻來感受人物的特點會更生動形象,教學也會變得更容易一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可以利用多媒體來創建教學情境。
三、合作學習,共同進步
無論是在傳統的教學中還是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都在課堂上得到了很好的應用,新課程標準提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來輔助教學。但是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也需要遵循以下原則:首先,教師要合理選擇問題,對于過于簡單的問題教師盡量不要讓學生進行合作探究,這是在浪費課堂的時間,對于難度過大的問題教師要先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指導,再讓他們進行合作探究;其次,分組要合理,每一個小組內既要有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也要有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互相幫助,教師在這個原則上再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課堂的效率自然也能提升上去。舉例而言,在進行文言文的教學時,有的文言文晦澀難懂,學生單獨學習要花費很長的時間,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每個人負責一個段落的翻譯,并找出其中容易翻譯錯的詞語,其他的學生負責糾錯和補充,這樣一來文言文也就變得容易了很多,教學的效率也得到了提升,更主要的是活躍了課堂的氣氛,使教學變得更加簡單有趣。
四、高效開展復習工作
復習也是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在傳統的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并不重視復習的工作,他們采取的模式都是把講過的知識再過一遍或者是不講課讓學生進行自主復習,這種復習的形式效率很低。教師在開展復習工作的時候可以引導學生去進行歸納總結,學生把所學到的知識歸納到一個系統里,在以后的學習中再遇到類似問題的時候解決起來就會更容易一些。就拿文言文中的“之”來進行舉例,它在有的時候翻譯為“這”,有的時候翻譯為“這樣”,有的時候作為代詞,如果教師能夠引導學生在復習的時候進行總結,把這個字的所有用法和意思總結成一個框架的話,那么學生在之后的學習中如果再遇到這個詞就會去搜尋自己的框架看看哪個翻譯更適合,學習的效率自然也就能夠高很多。因此教師一定要注重學生的復習工作,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歸納、總結。
新課程標準實施之后,如何打造一個高效的教學課堂成為各位高中語文教師的追求,方法是多種多樣的,至于哪一種更適合就需要教師在實踐過程中慢慢去研究、去探索了,以上只是個人的一點總結,相信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獨特的管理方法,也相信我們的高中語文教學會越來越高效。
參考文獻:
[1]曾珍.打造新課程背景下高效高中語文課堂的對策研究[J].都市家教月刊,2015(8).
[2]寧志斌.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高效化策略研究[A].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全國教師隊伍建設研究”科研成果集[C],2013.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