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圓
[摘 要]生活是一個大舞臺,生活是知識的源泉。語文教師要善于捕捉生活,在教學中要活用社會生活的事例,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充分利用好生活語言,用通俗、幽默、簡練、含蓄的語言吸引學生,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能夠健康快樂地學習、生活。
[關鍵詞]高中語文 生活化 教學內容 教學語言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330009
教學生活化是將教學活動放置于社會生活,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讓教學目標成為學生的內在要求,讓他們在生活中快樂學習,在學習中快樂生活,從而獲得充滿活力的知識,情操上的陶冶,人格的健全,實現全面發展。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要讓社會生活走進語文教學,讓語文教學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貼近社會,讓語文教學與社會生活相銜接,在傳授語文知識和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社會生活內容。
一、教學內容生活化
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語文教材選擇的課文都是一些精品,怎么樣才能將這些精品與學生的生活聯系在一起,便是教學內容生活化的關鍵。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學生的課余生活豐富多彩。五彩繽紛的電影電視,多如牛毛的報紙雜志,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完全可以將課堂之外的精彩帶入課堂。如講小說《祝?!?,可以讓學生欣賞白楊主演的電影,通過欣賞表演去體會魯迅刻畫人物的精到之處;講唐詩宋詞,可以讓學生聽詩詞朗誦大會和名家朗誦,用精彩有情感的朗誦引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朗誦中領略中華詩詞的韻味;講《雷雨》,可以讓學生身入其境地了解話劇,進而用表演的方式感悟話劇的魅力……
《百家講壇》是學生比較欣賞的一個節目,在教學中筆者曾經嘗試過將其引入課堂。比如,在學習陸游等古人的詩時,補充了《百家講壇》中相關欄目的內容,讓學生更多、更輕松地了解詩人及其詩歌,達到深入淺出的效果。演講詞是一種生活化極強的教學內容,在教學中,筆者帶著學生欣賞鄒越的《讓生命充滿愛》,學生在震撼當中領略了演講的魅力,同時也了解了演講詞的寫法。李白的詩學生很喜歡,而他一生又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在教學中,筆者特意提及這點,便有學生在作文中大談李白與酒文化。
另外,高中語文教學還要引導學生密切關注現實生活,將活生生的事例引入課堂,引導學生體驗色彩斑斕的文化生活,了解航天航空的成就,關心國家的經濟建設,在切身的體驗和感受中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譬如,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關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焦點訪談》《今日說法》等欄目的許多內容;觀看感動中國人物評選頒獎典禮,之后讓學生把真切的感受寫下來,以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激發學生報效祖國的雄心壯志,并將之轉化為努力學習的動力。
生活本身就是教育,語文教學完全能夠給學生更寬廣的思維空間和活動空間,這是因為語文的外延與社會生活等寬。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可以將教學內容向社會生活拓展,讓生活更好地服務教學,服務學生。
二、教學語言生活化
教學語言生活化,要求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時刻能聯系生活,尋找課堂語言的源頭和活水,讓話語激活課堂。
1.導入語的生活化。
導入語是引入新課的關鍵環節,通過導入語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情感,產生學習動機,把學生引入課文的情境中去。高中生有自己的生活世界,我們完全可以用平時他們熟知而感興趣的東西導入課堂,如可以采用熟悉的音樂歌詞導入,用耳熟能詳的詩句導入,還可以用學生熟悉的生動活潑的口頭語言導入。譬如在講解《包身工》時,就可以用“同學們心目中最可愛的人是誰”“你怎么看待包身工這種角色”等這些生活化的語言導入,吸引學生從生活中尋找自己認為最可愛的人,各抒己見。這樣就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不僅可以知曉課本中描述的包身工的堅強品質,還能從社會生活中尋找自己崇拜的人,感悟他們的品質,轉化為學習的動力。
2.課堂提問語言的生活化。
課堂提問語言能很好地展現教師的基本功。課堂提問語言一要語調讓人感到愉悅,聲音柔和,讓學生注意力集中;二要詞匯豐富,生動形象,巧妙解答;三要風趣加簡練;四要機敏。做到這些,要靠平時對生活的關注,教師應多閱讀,在閱讀中提升自己的素質,大量生活味兒濃的知識能讓教學語言貼近學生的心理。
3.小結語的生活化。
課堂小結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如果能夠用生活化的語言來進行小結,可以有效地展現教學過程的銜接性和完整性,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夯實基礎,落實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課堂小結,可以續編生活中的故事,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可以用生活語言設置懸念,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與總結;可以精編生活語言,進行創新,升華情感。在小結《記念劉和珍君》時,可以用“魯迅贊揚中國青年的勇敢與毅力,激勵中華兒女更奮然前行,我們中學生更應該要有愛國熱情”來小結,從而達到落實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
語言不僅是社會交往的工具,還是人的心靈活動。要想增強學生的語言能力,就必須將教學中的語言有效地介入學生的生活。如果能做好教學中各種語言的生活化,我們與學生的心靈和生活都能更加地貼近。
(責任編輯 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