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田++張麗
摘 要2013年起江蘇省各高校以“第二課堂”高校成長服務平臺為依托,通過開展各項活動,獲得第二課堂學分,思想教育與各項活動緊密相連。高校社團數量激增,志愿服務類社團以其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成為大學生關注的重點。
【關鍵詞】思想教育;志愿服務團
從1994年12月5日中國志愿者協會成立起,截止2010年12月5日第25個國際志愿者日,全國各級團組織規范注冊的青年志愿者超過3124萬人,由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35 個省級協會、5000 余個地市和區縣協會、近 2000 個高校志愿者組織以及 13 萬個志愿者服務站(服務中心、服務基地)組成的全國性青年志愿服務工作網絡基本形成。
2015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名單顯示,全國大中專院校共有2553所,以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在校生達到一萬三千名,在團委青年志愿協會帶領下共十一個院系成立了各自的公益社團,以每個院系200人左右的志愿者注冊量核算,我院共有兩千多名志愿者。我院三創學分制由教務部門制定,依托“PU平臺(口袋校園)”的形式統一納入2015年專科倍養計劃,并在2016年專科倍養計劃中繼續執行。“PU平臺”設定了4分的三創學分(創新、創意、創業、志愿服務等項目)門檻,規定滿4分方能畢業,志愿服務成為高校學生必修項目。作為高校志愿活動依托的志愿服務社團,必將受到學生的追捧。志愿服務作為一項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在大學生社會道德構建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作為志愿服務載體的志愿服務團的質量,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值得我們對此就行研究和思考。
1 數據說明
本次調查的數據是基于 2016年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國際教育學院于暑期組織的以“青春南京 兩岸攜手 愛心同行”為主題,為智力障礙、孤獨癥患者、弱聽兒童、留守兒童進行為期半個月的志愿服務。志愿者包括來自臺灣五所高職院校47名學生、4位老師、國際教育學院20名大學生志愿者、5名老師。結合暑期其他院系志愿服務團隊共發放問卷100份,其中有效問卷 93份,有效率為93%,并利用志愿者休息的時間和部分志愿者進行了交流。
2 數據分析
從整理出的調查報告中可以發現,因參與本次調查問卷的人群中以18歲左右的年輕人為主,比例達到91%,問卷顯示有兩點可喜之處:一、大學生了解信息的渠道非常多,對于公益活動都有一定的概念;二、大學生們都很熱心于志愿服務,樂于奉獻。
當談及自己對于公益活動的了解情況的時候,大陸的學生中,約90%表示對公益活動都只是“了解一點”,只有極少部分表示對公益很了解;而臺灣同學的情況也是類似的。其實從調查報告中我們也不難看出,不論是大陸地區還是臺灣地區,受調查者身邊的家人或是朋友絕大多數都接觸過公益類的活動,可見公益活動就圍繞在我們身邊,也有很多人愿意通過公益活動去幫助更多的人。然而為什么許多人對于公益活動的了解仍然沒有到達一定的程度呢?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因為此次被調查的主體大部分是年輕人,他們了解公益的途徑主要就是的微信、微博、QQ以及Facebook、Line等社交工具和百度,Google等常用網站;其次就是通過所在學校或單位組織進行公益宣傳和相關活動;除此之外,兩岸的新聞媒體也是各自公益宣傳的一大主力。
結合這些調查結果可以看出,通過社交工具與一些常用網站來進行公益活動的相關宣傳是有利有弊的。使用社交工具的主體人群都是年輕人,年輕人與網絡接觸的更頻繁一些,在網上也有更為廣泛的社交圈子,獲取志愿信息非常便捷。然而,社交工具以及網絡的“快餐文化”性質,信息以抓人眼球為主,對于深層次理論性知識的介紹較少,這就意味著許多人對于網絡上所看見的一些信息僅限于“瀏覽”,而很少去深度了解,或者是被動的缺乏了解。
兩岸大學生志愿者對于公益活動的參與度究竟如何呢?
數據顯示,50%的大陸受訪者與52.63%的臺灣受訪者表示偶爾參加過公益活動;然而還是有相當一部分人是經常參加公益活動的,這其中有18.18%的大陸受訪者和28.95%的臺灣受訪者。以上數據均可以表明,不論是通過何種渠道了解,大家對于公益活動參與度還是比較高的,雖然個人次數不夠多。27.27%的大陸受訪者與18.42%的臺灣受訪者表示,雖然沒有機會參與到公益活動中,但是以后很希望能夠參加些公益活動的。
綜合兩地的調查結果,受訪者中絕大部分人認為,參加公益活動的初衷是為了幫助有需要的人。的確公益活動的本質就是幫助有需要的人。當然,這些受訪者還認為通過這樣的公益活動還可以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
從這些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如今,人們的社會責任感越來越強,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參與到社會公益活動中去,所以應當多給他們提供這樣的機會,借助一定的宣傳引導,讓這樣一些有幫助他人意愿的人們得以了解并且參與到相關的公益活動中去。這樣既可以充分的調動這樣一部分社會資源,推動公益事業更好的發展。又可以讓人們在這樣的活動中接住自己的能力,幫助他人也實現自己的價值。
公益活動參與方式。臺灣的同學參加頻率最高的依次為:愛心捐助(78.95%),讓座(65.78%),無償獻血(52.63%),慰問福利院(42.11%),大型賽事志愿者以及支教(21.05%),治安維護和文明監督(13.15%)。因為這項問題的受訪者為學生居多,這樣的一個結果也讓我們認識到不同地區的同齡大學生都參加了什么類型的公益活動,這些結果也為我們今后對于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內容與方式的選擇,提供了極富有價值的參考。
在調查中,38.63%的大陸受訪者與78.94%的臺灣受訪者選擇了“實地幫助”;還有47.72%的大陸受訪者與31.57%的臺灣受訪者選擇了“做志愿者”。由此不難看出,在人們心中,最行之有效的公益方式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身體力行,切實的參與到某一項公益活動中。
志愿者素質要求。對于大陸受訪者而言,他們心中排名前三的志愿者最重要的素質依次為:“高度的責任感”(68.18%)、“樂于助人”(45.45%)、“吃苦耐勞”(25%)。而在臺灣受訪者心中,“樂于助人”(73.68%)、“高度責任感”(44.73%)、“樂意即可”(21.05%)則是他們心中志愿者必備素質的前三名。從中可以發現,大陸與臺灣的受訪者幾乎都認為“高度的責任感”與“樂于助人”是一名志愿者必備的素質。然而“樂意”與“吃苦耐勞”對于一個志愿者而言也是完成志愿工作的很重要的助推力。
不過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們對于大陸市民的調查中,仍然有4.54%的受訪者表示從未參加,也并不想參加公益活動,這類人群只占了極少數。
除卻一部分主觀上沒有這類意識與缺乏社會責任感的人之外,其實有相當一部分人是由于對現行的社會公益體制不信任甚至是失望導致他們對于公益活動的漠不關心。在我們的調查中顯示,目前我國的公益事業仍然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其中“透明度低,資金流向不明確”與“有關公益事業的體制不健全,法律不完善”最為人詬病,在我們的調查結果中各占了50%。
此外“宣傳力度太小,大眾收到的公益信息太少”、“需要救助的人太多,投入公益的人太少”也成為了受調查者心目中較為突出的問題,各有了22.5%的受訪者選擇了這兩項。
3 建議
3.1 項目擴增、宣傳擴大化。
2013年12月6日,全國已建立超過43萬個志愿組織,19萬個志愿服務站,十二五期間,我過志愿者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已達到6600萬,十三五期間,注冊志愿者人數占居民人口比例將提高到13%。在志愿服務團體突飛猛進發展的狀況下,志愿服務項目卻并沒有得到更多的挖掘,數量明顯不足。雖然,網絡智能化對項目的宣傳有一定的效果,但更集中于主辦方背景較強的項目上,這一優勢在一般性志愿項目中并沒有體現。
3.2 管理機制簡單化,管理人員流動大。
在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一般由校團委授權下的志愿者組織實施管理,甚至還有上級命令、指派下的“志愿服務”。而高校學生更替換新非常之快,特別在專科類院校,通常,用一年的時間來培養志愿者,志愿者稍微固定并能對志愿活動產生認同時,學生就面臨著離校找工作,斷層非常嚴重。思想教育更注重潛移默化,而這一特點,恰恰與其違背。
3.3 志愿者素質提升
高校大學生志愿者,無論在精力上、學習能力上、求知欲方面都處在生理發育的高峰期,易于接受新的思想和理念,充滿愛心和動力。更容易產生“共情”心理,更具有可塑性,更有利于在接受專業學習的基礎上針對志愿服務項目進行適應性培訓。因此,志愿組織、學校和其他第三方的服務機構都應該給予他們足夠的服務支持,從道德教育引深至思想升華。
參考文獻
[1]許人冰: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其優化,[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1(01).
[2]吳魯平:志愿者的參與動機類型、結構—對23名青年志愿者的訪談分析[J].青年研究,2007(05).
[3]北京志愿者協會.志愿組織建設與管理[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
趙田(1980-)女,江蘇省連云港市人。碩士研究生學歷。現為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張麗(1985-)女,河南省信陽市人。碩士研究生學歷。現為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單位
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南京市 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