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慶皓
摘 要創新是一種特殊的生產活動,勞動者是社會再生產活動中最活躍、最關鍵的因素,創新人才也必將是創新過程中的關鍵因素。創新素質的影響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兩大類。創新雖然是一種突出主觀能動性的實踐活動,但不能脫離客觀存在的各種因素對其造成的影響,從文化傳統到教育水平,無一不左右著創新主體的創造意愿和創新效果。一個開放、包容、充滿活力的創新環境可以大大促進創新活動的發生和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創新;素質發展;客觀制約因素
1 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不當制約創新
中國目前由于國情、歷史等原因,應試教育所包含的教育內容、教育方式沒有根本性的變革。學校教育的短視、功利、忽視人本,造成了教學活動重知識輕實踐、重理論輕應用、重智育輕德育、重智力因素輕非智力因素。學生接受的教育內容陳舊、落后、更新不及時,缺乏對右腦的開發,缺乏對想象力的培養,缺乏個性張揚,只求整齊劃一。有這樣一個生動的比喻,中國的應試教育培養的是流水線的合格產品,但是創新活動需要的是獨一無二、充滿個性的藝術品。
在教育的具體內容上來說,教育內容更新不及時,導致知識嚴重滯后,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教育內容急需經歷進一步的改革。在教學方法上,強調“服從”而拒絕“懷疑”和“批判”,強調“記憶”而忽視“理解”“想象”,這樣的教學方式把學生塑造成乖乖聽話的,流利背書的“機器人”,是中國應試教育最大的悲哀。創新的起點就是“懷疑”和“批判”,科學研究一定程度上很相信“直覺”,當然這種直覺是在牢固知識基礎上的一種融會貫通的靈感。在我們的教育中,學生由于長期缺乏這樣的訓練和引導,將“懷疑”和“批判”當做“冒天下之大不韙”,扼殺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潛能,最終造成了“盡信書不如無書”的狀態。教師主體地位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缺失,是中國教育的一種寫照,而這種缺乏主動性,重視“教”而忽視“學”的制度怎么能教育出敢于突破、勇于創新的人才呢?
2 教育者素質參差不齊制約創新
創新素質的發展離不開一支具備創新素質培養觀念、教育方法不拘一格、善于引導并具有奉獻精神的教師隊伍,然而現行教育體制下的教育者由于思想觀念、職業素質和道德操守等原因,沒能在創新素質的發展中充分發揮積極作用,有的教育者反而會發揮消極作用。教師的思想觀念很多還局限于“完成課程標準的要求”、“傳授書本知識內容”的范圍內,教學活動停留在“傳道授業解惑”,不能充分認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思維、動機、興趣和情感意志得不到刺激和啟發,整個教學活動以單純的考試作為評價標準,貽誤了創新素質發展的時機,違背了教育的本真。教育者綜合素質的良莠不齊,導致了學生創新素質發展過程中,不斷受到教師消極因素的誤導。做“經師”易,做“人師”難;做“權威型”教師易,做“導師型”教師難。教師要允許學生懷疑、敢言、動手實踐、突破教條,無疑是給自己的教學工作設置了一個又一個障礙,是“自討苦吃”,是“大可不必”。在現行的教育體制缺乏充分的創新教育激勵措施和保障機制的現狀下,很少有教師能有這樣的意識和覺悟,去逆其道而行,大膽解放學生學習的時間、空間、方式方法、內容的限制,推進學生主體性的解放,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充分迸發。所以,培養一批具有素質更優、覺悟更高、思維更加解放的教師隊伍是促進學生創新素質發展的應有之義。
3 社會文化環境的不利因素制約創新
創新素質的發展首先需要社會個體的主觀因素,同時也離不開文化環境的積極影響。法國唯物主義者愛爾維修在18世紀就提出了“環境決定意見”。個體的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和創新實踐無不受到某種社會文化環境的制約。
由于“行政化”和“官本位”在我國傳統中根深蒂固,“政企分開”在市場中還是尚未完結的任務,科技創新人才無論在經濟領域還是社會中地位都不高。從一年又一年屢創新高的公務員報考率我就可以看出社會對職業的評價和選擇取向,科學研究行業存在著嚴重的職業忠誠危機。從根本上說,還需要我國繼續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在科技創新領域切實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經濟收入和政治地位,在科技創新工作中“去行政化”,逐漸淡化“官本位”,這需要我們繼續輔以教育改革和市場經濟改革,建立社會主義的“知本主義”社會,用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新的社會大環境對大學生起到引導和吸引作用。
中國悠久燦爛的傳統文化不可避免存在一些與創新思想矛盾的文化因素,比如“中庸”的思想是一種具有哲學智慧的方法和價值觀念,但是科技創新領域如果也追求不偏不倚、不過不失、無可無不可的標準,維持中正、平和的狀態,那就很難有突破。相反,很多具有偉大成就的科學家被人稱為“瘋子”,在事業當中“不瘋魔不成活”,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為世人所不敢為,這顯然是與中庸相背離的,但是科技創新偏偏就需要這種劍走偏鋒的勇氣和膽識。再比如“趨同”思想,大學生普遍存在從眾心理也同“趨同”思想有關,“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被曲解為“大多數人的選擇一定是對的”,殊不知“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里”,而創新工作者又經常是“眾人皆醉我獨醒”。 “求同”雖然并不否定“存異”,但科學創新本來就應該是“求異”的,這種強調共性、壓抑和否定個性的“趨同”是創新應該反對的,“趨同”文化帶來的消極意識和主張淹沒大學生個性的主張使我們應該警惕的。
4 教育體制的發展程度制約創新
我國的基礎教育的最大壓力是“普及”,應試教育的指揮棒直接決定了教學的內容、方法和教師的教育理念不會有太大的突破。教師無法和學生們整天做游戲、搞競賽、看展覽、聽講座,因為沒有人能輕易跨過“升學率”這個門檻。在這樣的多年基礎教育浸潤中,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啟蒙有些積重難返,再加上我國高等教育制度目前的價值取向還不是鼓勵創新為主,高校充滿“經師”缺乏“人師”,社會充滿“專家”而缺乏“大師”,教育家和學者越來越像企業家。由于我國發展階段的限制,我們的高等教育還不得不以讓大多數人走進象牙塔,接受到高等教育的雨露潤澤為目的,不得不以讓廣大畢業生盡可能充分就業為追求,評價高等教育的價值標準是量化的,缺乏精神層面的內涵,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作者單位
吉林化工學院人文社科部 吉林省吉林市 1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