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靜


【摘 要】 目的:研究并分析治療急性小兒支氣管炎患者時使用小兒肺咳顆粒的效果。方法:收集急性小兒支氣管炎患者共382例,根據隨機化分組原則分為對照組(191例)和觀察組(191例),對照組接受頭孢噻肟鈉靜滴,觀察組則聯合小兒肺咳顆粒,將兩組患兒治療后總有效率、癥狀消失時間進行觀察和對比。結果:觀察組治療后的總有效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就癥狀消失時間而言,觀察組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均<0.05。結論:在急性小兒支氣管炎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小兒肺咳顆粒能夠使患兒獲得更佳療效,且緩解癥狀更加迅速,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急性小兒支氣管炎 小兒肺咳顆粒 治療效果
小兒支氣管炎在嬰幼兒時多發,其急性發作通常是指患兒的支氣管黏膜發生了急性的炎癥反應,進而引發氣管發炎[1]。患兒的臨床表現包括了發熱、咳嗽、氣喘、咯痰、肺部不固定的散在的干濕性啰音等,主要是由病毒感染或者細菌感染導致[2]。在本次研究中,對急性小兒支氣管炎患者采用了小兒肺咳顆粒進行治療,現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急性小兒支氣管炎患者共382例,根據隨機化分組原則分為對照組(191例)和觀察組(191例),其中,對照組男106例,女85例;年齡在1歲-11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2±1.3)歲;體溫37.6°-39.3°,平均(38.3±0.6)°。觀察組男108例,女83例;年齡在1歲-1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1±1.2)歲;體溫37.7°-39.5°,平均(38.4±0.5)°。患兒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所遵循的程序均符合相關倫理學標準,并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患兒家屬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頭孢噻肟鈉(生產廠家:珠海聯邦制藥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分公司;生產批號:H20090096)靜滴,劑量為50mg/kg-100 mg/kg,每日一次,并對患兒進行祛痰、退熱等對癥處理。觀察組則聯合小兒肺咳顆粒(生產廠家:天圣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Z20027416),1歲-3歲患兒每日3次口服,每次1袋,每袋6g;4歲-7歲患兒每日3次口服,每次1.5包;7歲以上患兒每日3次口服,每次2包。
1.3 評價指標
將治療后總有效率、癥狀消失時間作為本次研究的評價指標,對兩組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和對比。痊愈標準:患兒經3天治療其胸片和血象均恢復正常;顯效標準:患兒經3天治療,其胸片基本吸收,且血象無異常;有效標準:患兒經5天治療,血象下降;無效標準:患兒經過5天治療X線片檢查結果仍然存在異常[3]。
1.4 統計學分析
SPSS22.0處理數據,過程中計量資料由t檢驗,計數資料由卡方檢驗,若P<0.05,則提示數據對比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治療后的總有效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就癥狀消失時間而言,觀察組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1、表2。
3 討論
相關的研究報道稱,小兒支氣管炎急性發作經常并發上下呼吸道感染,導致患兒的支氣管出現充血和水腫,增加患兒的痛苦[4]。因此積極的防治措施十分重要。在本次研究中,對觀察組191例急性小兒支氣管炎患者采用了小兒肺咳顆粒,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的療效及癥狀消失時間均更優。在中醫學研究中,急性小兒支氣管炎屬于“咳嗽”范疇,由于小兒的肺臟嬌嫩,而肺開竅于鼻,外邪經由鼻或口侵入后,首先會對肺臟造成侵犯。在小兒肺咳顆粒當中,包含了黃芪、知母、人參、茯苓、雞內金、陳皮、白術、甘草、枸杞子、桂皮等中藥成分,其中黃芪能夠起到瀉火解毒、清熱燥濕的功效,而且現代藥理學研究已經證實黃芪具有良好的抗病毒、抗菌作用,能夠在治療當中對中性粒細胞產生促進作用,使其產生超氧化物,進而增強殺菌作用。而知母具有滋陰潤燥、清熱瀉火等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知母煎劑能夠有效抑制大部分細菌,具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陳皮則能夠發揮出燥濕化痰、理氣健脾的效用,它所含有的黃酮類、揮發油、肌醇、生物堿等藥理成分均具有抗過敏、平喘、抗氧化、免疫調節、抗菌等作用,因此治療效果更加顯著。
綜上所述,在急性小兒支氣管炎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小兒肺咳顆粒能夠使患兒獲得更佳療效,且緩解癥狀更加迅速,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晴晴,過橋.小兒肺咳顆粒對急性小兒支氣管炎治療的臨床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4,15(33):28-29,30.
[2] 高齊富,陳娟,龍姮,等.肺力咳合劑治療小兒急性支氣管炎(風熱犯肺)80例療效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11,03(01):65-66.
[3] 吳振輝,王有鵬,孟瑩,等.加味六味小青龍顆粒劑治療小兒急性支氣管炎痰濕蘊肺證療效觀察[J].河北中醫,2015,37(02):201-203.
[4] 王曉敏,蔡建新,徐和祥,等.小兒宣肺止咳顆粒治療小兒急性支氣管炎的理論發微[J].世界中醫藥,2016,11(05):917-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