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勇
(461000 河南世紀風律師事務所 河南 許昌)
被保險人如實告知義務芻議
李 勇
(461000 河南世紀風律師事務所 河南 許昌)
如實告知義務是投保人、被保險人在保險合同中負有的法定義務。該義務是否履行,大多發生在人身保險合同糾紛中,并是保險人與投保人、被保險人爭議的焦點,同時也是司法認定的難點,由此引發的案件在人身保險合同糾紛案件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保險人在此類案件中,也往往以被保險人未履行如實告知義務,作為答辯理由。本文現就如實告知義務的概念含義、形成原因、解決方法,作一分析,以期引起各方重視。
如實告知;原因分析;對策建議
1.民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在民法中是一項重要的原則,該原則常常被稱為民法特別是合同法中的最高指導原則,或被稱為“帝王規則”。我國《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愿、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我國《合同法》第6條規定:“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作為一項原則,其體現出了立法的精神和價值取向。誠實守信原則并不是法律對當事人行為的一般性號召,而是要求當事人必須履行的強行性的規則。
2.保險合同中的最大誠信原則
最大誠信原則的含義是:保險合同當事人訂立合同及在合同有效期內,應依法向對方提供足以影響對方作出訂約與履約決定的全部實質性重要事實,同時信守合同訂立的約定和承諾。換言之,保險合同要求保險人與被保險人,都應真誠客觀地向對方充分而準確地告知有關保險的所有重要事實,不允許存在任何虛假、欺騙、隱瞞行為。而且不僅在訂立保險合同時要遵守此項原則,在整個合同有效期間和履行合同過程中,也都要求當事人具有“最大誠信”。
3.人身保險合同中的如實告知義務
根據我國《保險法》第16條第1項:“訂立保險合同,保險人就保險標的或者被保險人的有關情況提出詢問的,投保人應當如實告知?!奔赐侗H?、被保險人對保險人所負有的如實告知義務。該項義務要求投保人在合同訂立之前、訂立時及在合同有效期內,對已知或應知的與危險和標的有關的實質性重要事實向保險人作真實陳述。如實告知是投保人必須履行的法定義務,也是保險人實現其權利的必要條件。
1.人身保險合同糾紛的主要類型
因人身保險合同引發的糾紛案件,近年來呈逐年遞增的趨勢,案件雖多但引發案件的原因并不復雜,可以說比較固定,爭議主要集中于合同雙方的義務上。基本可以歸納為:①投保人、被保險人是否“帶病投?!眴栴},換言之,因投保人、被保險人是否履行了“如實告知義務”引起的。②保險事故是否符合理賠條件問題。③因對保險條款理解不一致所產生的爭議。④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而其中,因投保人、被保險人是否履行了“如實告知義務”所引發的糾紛,又在整個人身保險合同糾紛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對由此引發糾紛的原因及解決的方法,應當引起保險公司、保險協會、法律職業共同體的重視。
2.被保險人未履行如實告知義務的主要原因
如實告知義務在保險合同中,是投保人、被保險人的法定義務。未履行如實告知義務,將會對投保人被保險人產生極其不利的法律后果,如是故意,保險人對于合同解除前發生的保險事故,不承擔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責任,并不退還保險費。那么投保人、被保險人未履行如實告知義務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筆者歸納了如下幾項:
(1)保險人或保險業務員對業績的追求,對風險的忽視。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險人及保險業務員出于對業績、公司考核或利潤利益的追求,往往以業績即所收取保費的數額高低多少,來作為考核的主要指標,甚至有“一票否決權”,其他方面的工作即使作的再優秀,如果業績上不去、保費沒有大幅提升,整體工作也會被否定。在這種理念和重壓之下,保險公司及保險業務員當然是“業績至上”了。而利益的驅動,更促使保險公司及保險業務員,“避重就輕”的宣講保險的優點保障,對于保單所要求的條件以及免責條款,往往輕描淡寫地一帶而過,甚至明知投保人、被保險人不符合投保條件,而加以掩飾。在急功近利和僥幸心理的共同作用下,對于潛在的風險視而不見。
(2)投保人故意或重大過失的隱瞞。投保人、被保險人在投保之時,確實存在著保險業務員講解不清、詢問不細而造成的誤解。但也確有投保人被保險人出于僥幸或趨利避害的心理,在面對保險業務員就有關保險標的、健康狀況、職業進行詢問時,故意或存在重大過失的予以隱瞞。在發生“保險事故”時,投保人、被保險人又以保險公司未進行詢問、未進行體檢等為由,要求理賠。
筆者曾作為保險公司的代理人,代理了一起保險理賠案件。被保險人曾作過保險公司的業務員,在其身患重病住院治療期間,投保了一份人壽保險,在其身故后,保險受益人提起訴訟,要求保險公司予以理賠。在訴訟過程中,經調取其住院病歷后,確認其是“患病在前、投保在后”,法院以“違背誠實信用原則、未履行如實告知義務”為由,判決駁回了其訴求。
(3)投保人、被保險人或受益人存在的道德風險。道德風險是指被保險人或受益人為獲取保險金賠付而違反道德規范,甚至故意促使保險事故發生或在保險事故發生時放任損失擴大。在司法實踐中,惡意騙保甚至不惜故意制造惡性事件騙保的案件,仍層出不窮,釀成重特大刑事案件的也時有發生。
證據裁判原則。近年來的司法改革,著重強調了“證據裁判原則”,即對于訴訟中事實的認定,應依據有關的證據作出,沒有證據,不得認定事實。司法實踐中,案件審理的難點,也在于查明案件事實,案件事實能夠清楚準確地認定,法律適用就水到渠成迎刃而解。但只有相似的同類案件,而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案件,社會生活的復雜和多樣,極大的增加了法官審理案件的難度。而對于證據的采信,必須堅持證據應具有的“合法性”、“真實性”“關聯性”三原則。對于訴訟雙方均缺乏有力證據支持,或所提交的證據證明力不足,而各持一詞時,應比較雙方證據的來源、可信度、證明力,不偏聽偏信,采取“優勢證據規則”,輔以自身內心良知、辦案經驗、生活常識等,從案件整體上予以把握。
1.保險人經營理念的轉變
隨著大眾對保險認知程度的不同提高,和市場經濟的充分發展,保險公司也從最初的幾家發展到現在的幾十家,保險市場的競爭日趨白熱化。各保險公司對自身保險業績的要求也隨之水漲船高,對各分公司、支公司每年下派的保險業務量、保費數額指標逐年增加,各分公司、支公司再將上述指標分解給各營業部以至業務員,各保險公司逐步形成了“唯業績論”。在這種經營理念的主導下,各家保險公司往往“重業績輕培訓”,甚至培訓也更多的是培訓怎么銷售保險,忽略了保險的本質是分散社會風險,保險業務的作大作強,在于管理、服務和理賠,而非一味的追逐利潤。
2.保險人應加強對保險業務員的培訓
著重加強業務員在宣傳推銷保險產品時的培訓,應當向業務員強調,不僅要向潛在客戶宣講保單所起的作用意義,能夠給投保人提供何種保障。還應該給潛在客戶解釋講清,保險合同中的免責條款,使潛在客戶對所推銷的保險產品有一個全面完整的認識了解。須知如果不能把好宣傳的第一關,就會埋下潛在的風險,最終損害的還將是保險人的利益和商譽,甚至損害大于收益。
3.保險人應完善投保程序,注重收集固定證據
保險公司在投保人、被保險人投保時,必須給業務員強調應嚴格按照投保流程,詳盡地向投保人、被保險人講解保單內容,逐一對其身體健康狀況、職業、年齡、有無遺傳病史等情況進行詢問,并由投保人、被保險人簽字確認。保險公司對投保人、被保險人的電話回訪,也應更多地設計為保險業務員是否就免責條款、保險要求等注意事項進行了告知和解釋,及投保人是否閱讀和理解保險條款,必要時客服人員應再次對投保人進行解釋。應當堅決摒棄未見到投保人、被保險人就為其直接辦理投保手續,及代替投保人、被保險人簽字等錯誤作法。保險合同糾紛案件中,保險公司之所以敗訴率較高,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投保程序存在重大瑕疵,及缺乏證據支持。
4.誠實守信觀念的樹立
隨著我國誠信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終將形成一個“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良好局面,人民法院“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制度的設置和大力推行,更是將“老賴”曝光推到了臺前。但民眾誠實守信觀念的形成,不僅要在法律層面予以限制約束,更要加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力度,同時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予以道德上心靈上的宣講凈化,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國民整體素質,形成“以誠信為榮、以失信為恥”的良好社會氛圍。
[1]王利明著.《合同法新問題研究》
[2]中國法院網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