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肖仙
(大同大學渾源師范分校,山西 大同 037400)
傳統與多元傳承與創新
——后現代語境下音樂教育的思考
李肖仙
(大同大學渾源師范分校,山西 大同 037400)
后現代語境下,需要對音樂教育進行全新的思考。隨著時代的發展,大眾對藝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音樂作為一種陶冶人心靈的載體,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多元化發展與創新。本文就是對后現代語境下的音樂教育進行全新的思考。
后現代語境;音樂教育;思考
隨著世界經濟和文化全球化的發展日趨多元化,多元文化教育乃至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已經成為當前教育發展新趨勢。音樂教育更加注重發展的多元化和創新,要不斷迎合市場發展的需求,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藝術審美,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發展和創新。
在新的時代教育背景下,傳統音樂正在日趨衰微和異化,在發展的過程中遇到了瓶頸。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傳統音樂無法給社會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其形式也慢慢與社會脫節,無法滿足現代人對一時的審美的追求,所以在發展的過程中漸漸被遺忘,很多優秀的傳統的音樂形式也正在慢慢的淡出人們的視野。
就拿民歌來說,早在過去,民歌作為一種音樂形式活躍于民間,給人們的生活和生產帶來了動力,在工作之余哼唱幾首民歌,鼓舞士氣,提高生產力,給人們的生活也帶來了樂趣。但是隨著生產方式的轉變,很多時候生產工具代替了人力,民歌失去了其生存的環境,在生產的過程中不再需要民歌來鼓舞士氣,漸漸民歌就被遺忘。而且當下的年輕人,追求的是時尚、潮流,對這種傳統的音樂形式并不感興趣,因此,民歌傳承青黃不接,后繼乏人。
另一方面,為了滿足社會對音樂的最新要求,很多傳統的音樂形式被賦予了現代化的音樂模式,還是以民歌為例,民歌追求的就是自然,在自然的環境下表達出自然的情感,但是在改編之后,舞臺化、形式化嚴重,失去了民歌的原有的韻味。再加上在演出的過程中,被賦予了更多的商業化的模式,所以,傳統的音樂形式正在慢慢的消失。
傳統的音樂形式與多元化的音樂形式并不是兩個獨立存在的個體,其相互之間存在著共通性。在后現代的音樂教育語境下,多元化音樂形式是傳統音樂、民族音樂以及現代流行音樂的組合體。多元化的音樂形式更加符合現代發展的教育模式,但是只有音樂教育交織共融,才能相互促進發展。
多元音樂文化,意味著在音樂教育的過程中,不僅要對傳統的音樂文化進行傳承,還要積極學習西方優秀的先進文化,將現代的流行趨勢與傳統的音樂形式進行有效的融合,促進音樂教育的發展。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盡量為學生營造一個不受限制的學習氛圍,打破課堂的界限,讓學生大膽的進行音樂創作和表演,打造一個現代化的音樂教育新領域。教師要利用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將音樂資源進行傳播和共享。教師可以建立網上音樂學習的平臺,與學生進行音樂上的交流與互動,借此平臺既高效的傳承傳播本土音樂文化,又能學習其他優秀的音樂文化,有效的幫助傳統文化傳承與世界多元文化融合。
傳統音樂之所以會逐漸消退,并不被大家接受和認識,主要是因為它正在慢慢退出大眾的視野,已經逐漸被人們所遺忘。所以,傳承傳統音樂的有效方式就是要讓傳統的音樂形式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當中。音樂教育也是一樣,很多傳統的音樂形式學生并不了解,甚至沒有聽說過,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信息技術等平臺,讓傳統的音樂形式重新回到大家的視野,引導學生對傳統的音樂形式進行學習。通過視頻短片等形式,讓學生了解傳統音樂形式的優點,只有在了解的基礎上,才能進行學習。高校也應該設立相關的課程,將傳統的音樂形式適當的納入教學之中,只有這樣學生才有機會了解,傳統的音樂形式才有機會被傳承。
傳統音樂面對全球經濟發展、多元文化日益蔓延的局面,原有賴以生存的音樂土壤正在逐漸消失。借助多種教學手段,通過對原本音樂元素的學習、體驗、自我參與的方式,學生在課堂中不僅收獲音樂感知力和創造力,更能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提升自我。在課堂教學中根據音樂的形式創設一些情境,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在情境中把握情感。比如說在學習民歌的時候,教師可以先播放一段視頻,讓學生了解民歌的表現和創作的形式,然后教師隨機創設一段情境,讓學生根據情境的環境創作民歌的歌詞和形式,再進行演唱。通過對音樂元素的學習、預設情景、固定音型的反復練習,學生充分體驗了傳統音樂形式的樂趣,對發掘學生的想象力和自信心有顯著的作用。
創造性活動、即興創造性表演等音樂創新思維的掌握,需要通過大量系統的創造性課堂實踐活動的體驗獲得經驗。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身邊的道具進行音樂教學和創作。比如說“創意手鈴”教學,這是一個團隊合作的形式,團隊成員之間需要相互配合,才能進行演奏,學生可以在體驗的過程中感受音樂的魅力。同時對學生來說即興表演也是一種學習的手段,教師在課堂上隨意給出一段音樂,學生可以根據音樂的形式隨意進行演奏和編排,可以選擇不同的樂器進行表演配合。這樣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生可以不斷地提升自己。盡興的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增加音樂學習的興趣。
民族音樂學家從早期對傳統音樂文化挖掘、整理的靜態傳承,轉向傳統音樂元素的分析、提煉、研究和教學傳播的動態傳承。音樂教育工作者要正確的看待民族音樂與現代音樂的之間的關系,建立恰當的音樂教育的平臺,對傳統音樂進行傳承和創新。
同時加強教師專業的門檻,無論是小學的音樂教育還是高校的音樂教育,在對教師的選拔上一定要更加的嚴格,在對教師的考核過程中,增加對傳統音樂和現代音樂以及民族音樂的的難度和廣度。在教材的研發上,更加注重音樂知識的全面性,將傳統音樂與多元化的音樂進行有效的結合,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音樂的創新。
結合多元的教學手段挖掘傳統的音樂形態與現代音樂元素進行融合,形成適合時代發展的音樂形式。在小學時期,學生已經接受了基本的音樂教育,對音樂元素中的聲、腔、音有了一定的了解,打好了今后音樂教育的基礎。那么,高校時期就是進行一定的升華。多元音樂教學法就是要讓學生掌握更多的音樂形式,基于傳統音樂文化的特點,結合民族音樂教學發的課程,培養優秀的音樂人才。其中特別重要的就是實踐課程,為學生今后進行創編、創演等創作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提升學生的音樂創作能力。
建議加強高校音樂教育專業本科、研究生階段科學研究方法課程的開設和普及,加強音樂教育現實的研究,為音樂教育研究提供更加廣闊的平臺。讓音樂教育研究者、政府人員,甚至是優秀的學生代表都可以參與其中,對未來音樂教育的發展進行系統的研究。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音樂教育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傳統的音樂教育受到巨大的沖擊,在此過程中,我們要正確的看待傳統與多元、傳承與創新之間的關系,對于傳統的音樂文化形式既不能完全的遵循,又不能摒棄,要學會與時代發展進行融合,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發展創新,促進音樂教育的不斷發展?!?/p>
[1] 唐捷.論高校音樂教學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J].戲劇之家,2016,08:79.
[2] 康曉丹.傳承民族音樂文化與高校音樂教學間的關系[J].中國民族博覽,2016,16: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