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紅
(陜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2)
教會學校音樂教育對我國學校音樂教育的影響
郭元紅
(陜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2)
中國教會學校產生于晚清時期,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侵略擴張、幫助西方列強在華傳播西方基督教宗教信仰的產物。但教會學校的產生以及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程設置等方面也對我國學校音樂教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教會學校;音樂教育;音樂傳播
早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基督教會作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精神支柱,已經開始了對中國傳道的熱潮。英國和美國于1792年和1810年在中國先后成立了布道會和美部會,此外,其他國家和教派也相繼成立了本教的布教團體。1834年8月1日,在亞洲傳教的英國新教傳教士馬禮遜在中國去世,隨后由在廣州、澳門的英、美等西方人士及教徒發起組織,成立“馬禮遜教育協會”,用以紀念來華最早的傳教士馬禮遜。1835年,馬禮遜教育協會開始籌辦馬禮遜學校,并且招收了兩名男學生寄讀于英國女教士古特拉芙夫人在澳門開辦的女塾中。1839年11月,馬禮遜紀念學堂建立并開學,創始人美國傳教士勃朗自任校長。首批入校的學生只有六人,全部住校并免收所有費用。開設的課程有中文、英文、數學等。這是中國近代創辦的第一所教會學校。
鴉片戰爭失敗后,英國侵占香港,香港成為傳教士活動的中心,馬禮遜紀念學堂于1842年由澳門遷至香港,規模也逐漸擴大并帶有中小學性質。此時的馬禮遜學校增設音樂課,成為至今為止在中國最早出現音樂教育的學堂。
鴉片戰爭的失敗,晚清政府的衰敗無能,迫使清政府與西方列強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其中的割地、賠款以及五口通商(開設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使得西方國家在一些沿海城市獲得了自由貿易、居住和傳教的特權,同時也包括教會附設學校的權利。隨后,教會學校在中國迅速發展起來。
近代教會學校來的產生和發展,對我國的學校教育及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對于事物的評價,我們應該從客觀出發,正確看待其利弊。所以,應該一分為二的看待教會學校音樂教育對我國學校音樂教育的影響,既要看到其積極的一面,又要對消極的一面進行分析。
首先,教會學校在中國的建立和發展,將當時新興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教育形式、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傳入中國。對隨后中國政府和國人創辦的公立或私立普通新式學校在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教材編制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積極作用。除此之外,在音樂教育方面亦是如此,教會學校中音樂課的開設,將西方國家的學校音樂教育方式引進中國,對中國的學校音樂課程和音樂教育的建立和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其次,教會學校音樂課的課程設置中,有聲樂、鋼琴以及弦樂等;內容上有西方古典音樂和宗教音樂以及音樂理論等。不僅在中國傳播了西方國家的音樂文化,使得中國人對西方音樂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將西方聲樂、鋼琴和弦樂以及其他樂器的演唱、演奏技術和教學方法傳至中國,為我國隨后的學校音樂教育的發展以及音樂教材的編寫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例如,1892年,由美國南方教會墨梯主教在上海成立的“墨梯女校”,其教學宗旨中就有教授西方音樂。在音樂教學上以鋼琴為主,學生也可選修聲樂或者器樂;該校還開設有修養課,包括樂理、音樂創作以及音樂史等音樂理論;此外,在琴科有形式多樣的音樂會。這種形式的音樂教育也給予了我國學校音樂教育有益的借鑒。
最后,擁有豐富教育經驗的西方傳教士或音樂教育者在教會學校中任教音樂課,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國的學校音樂教育做出貢獻。如1864年,美國傳教士狄文考與其妻邦就烈到達山東登州并于當年秋天建立免費義塾,其中狄就烈任教音樂課,指導學生學習并創作音樂,有一部分畢業生創作出不同內容的音樂作品,有向往未來生活的、羨慕西方文明的、甚至有揭發西方列強的侵略與掠奪的內容。此外,教會學校中培養出來的畢業生,有一部分熱愛音樂的學生繼續攻讀音樂專業或從事與音樂教育相關的行業,成為我國當時公私立新式普通學校的音樂教師。表明教會學校音樂教育為我國普通學校音樂師資的培養發揮了積極作用。
第一,教會學校的產生與發展的目的是在華傳播西方基督教,擴展基督教在中國的勢力。教會學校的音樂教育和活動,最初的目的也并不是為了傳播音樂文化和音樂教育,而是為基督教服務,滿足西方宗教傳播的需求。后期的教會學校中,雖然宗教教育的性質已經逐漸削弱,但是在學校中也存在有宗教性質的音樂活動。
第二,教會學校的音樂教育以傳授西方音樂為主,包括西歐古典音樂、聲樂演唱、器樂演奏以及音樂理論等,在傳授這種以西方音樂體系為主的知識和技能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傳播了歐洲音樂中心主義。歐洲音樂中心主義的傳播,對我國的傳統音樂產生負面影響,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優秀的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在學校中,具體體現為學校音樂教育中的民族音樂文化逐漸受到排擠,對我國博大精深和豐富多采的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
[1] 周瓊.關于我國早期教會學校音樂教育[J].大眾文藝,2009,21:187.
[2] 趙巖.中國近代“教會音樂教育”及其啟蒙意義省思[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2,02:63-69+172.
[3] 張冉.教會學校音樂教育價值體系分析[J].歌海,2013,04:102-103+112.
[4] 陳勝.鴉片戰爭后沿海地區教會學校音樂教育活動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