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貴
(六盤水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六盤水 563000)
真聲與假聲、真情與假情
——論貴州苗族民歌演唱的真、假聲文化
王文貴
(六盤水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六盤水 563000)
貴州苗族民歌流行著真聲與假聲兩種唱法(以貴州省丹寨縣嘎鬧苗族為例),每種唱法所表達的情感深度各有不同。每種唱法在其特定的場合會各有其優勢,特別是它那獨特的假聲唱法,在眾多場合都體現出它獨到的優勢,因為在那漂亮的假聲背后會隱藏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假聲是苗歌演唱的最高境界,也是假聲把苗歌藝術引到藝術的一個高度。本文通過詮釋苗歌真聲與假聲的對比,尋找真情與假情的體現,探索苗族文化的內涵。
苗族民歌;苗族文化;真聲;假聲;真情;假情
貴州省丹寨縣苗族嘎鬧支系的苗歌一直都流行著兩種唱法:真聲唱法和假聲唱法。每種唱法的用法和意義各有不同,但也有相似,分別如下:
在人類發聲的所有聲音中可以把它們分為真聲和假聲兩種聲音。何為真聲?何為假聲?
“人聲藝術的一種發聲方法。傳統戲曲唱法稱為大本嗓或稱真嗓。它的發聲生理機制近似與‘胸’聲的特點,音量大,泛音多,接近于生活語言發聲,常用于中、低聲區。”
“所謂‘假聲’是指演唱時通過有意識的控制而只使部分聲帶發生振動所發出來的聲音,這種聲音比由整個聲帶都振動的‘真聲’要高要弱,而且音色有一種晶亮透明的感覺。假聲又稱假音,是人類通過控制聲帶發出的一種高于正常音域,或接近正常音域上限一個八度范圍內的高音。”
真:真實。情:情感。顧名思義,真情就是真實的情感。
假:不真實的,不是本來的,與“真”相對。假情就是不真實的情感,不是內心真實的東西,有假裝,偽裝和虛情假意的意思。
苗族歌曲多數都是真聲演唱。例如:酒歌、古歌、哭嫁歌、哭喪歌、祭祀歌等等,這些歌種都以真聲演唱為主,只有山歌和情歌慣用假聲演唱。因為酒歌古歌,哭嫁歌,哭喪歌、祭祀歌等都是在人多的場面,面對面,側重于歌詞內容,無需高亢的聲音,也不用偽裝自己,是一種真實的情感表現。例如酒歌,就是向客人表達自己熱情好客的心情。
《酒歌》歌詞大意是:客來到我家,鳥飛到我林,想想心里空空的(客人來到家沒有什么招待,想來想去心里落空空的,不知道如何是好。)我趕忙到地里,摘來苦青菜,煮吃苦又苦,不吃也好哥啊/妹啊/客啊。
表達的是一種想把客人招待好點,可是心有余而又力不足,只能以歌來表達自己招待不周的愧疚之情。
1.不會(不懂歌詞含義,不能寄情于歌)唱歌的群體
初學者。當初學者還沒有完全領會所學歌曲的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時,只是為了學習而學習,為了記背歌詞而歌唱,就像我那兩歲的侄女,當我們在教她唱《一只老鼠舂玉米》這首兒歌時,我感覺她就是在讀繞口令,雖然背的滾瓜爛熟,但是誰敢肯定她能懂其意呢,誰又敢肯定她用了真情?
童謠《一只老鼠舂玉米》
歌詞大意:
“一只老鼠舂玉米,一只山羊去乞討。打架斷了只翅膀,斷了條腿掛著跑。拍拍翅膀向東飛,一飛飛到黃河(黃色的河)邊。水,你為啥這么黃?石頭翻滾我就黃。石,你為啥要翻滾?因為龍刨我才滾。龍,你為啥要刨石?只為找那板栗吃。板栗為啥掉下來?因為風刮我才掉。風兒為啥你要刮?因為打雷我才刮。雷公為啥要打雷?打雷辭舊翻新年,翻年人們才干活,干活才能過生活,所以小孩你別哭,打打糍粑給你吃。”
看這首童謠的歌詞似乎風馬牛不相及,前面三句似乎一點邏輯都沒有,但是用苗語唱念卻朗朗上口,一般開始呀呀學語的孩子都能唱這幾句。在孩提時外婆也教我唱過,等開始有了自己的判斷能力時,外婆再叫我唱這首童謠時,我就會問:老鼠那么小怎么能舂玉米?山羊為什么要去向老鼠乞討?他們一個那么大一個那么小,怎么能打架?小的時候因為好奇所以很幼稚地守在羊圈里等待目睹山羊和老鼠打架的那一幕,可是怎么也沒有等到。山羊和老鼠都沒有翅膀,打架的時候怎么還會斷了翅膀呢?為什么打架斷了腿還能跑,斷了翅膀還能飛?外婆永遠只有這樣一個答案:“我也不知道啊,這也是我的外婆教給我的,我的外婆也沒有告訴我為什么呢,所以要自己去想。”
在小的時候我每次唱完這首歌,都會有滿腦子的疑問,答案無從尋找,困擾著我的整個童年。后來我發現這幾句歌詞的主要功能是鍛煉小孩的發聲,因為這三句包含了邊音,鼻音,齒音,開口音,閉口音等等許多很難發準的音,所以它的重點在發音,可以不用太注意歌詞的意思。而另一種功能,或許因為它本身就存在許多疑問,目的是為了開發孩子們的思考能力。但是接下來的部分邏輯又非常清晰,一問一答,有因有果,其主要功能是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也告訴了人們無論什么事情都是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的。其中也涉及到一點樸素的天文地理和因果聯系的知識。
整首歌曲體現了兩種哲學觀點,前面部分體現了樸素的唯心論,后面部分又體現了事物是有因果聯系的觀點。我相信過幾年我那侄女也會問我,當年問我外婆的問題。等到那時候她再唱這首歌的時候,可能意義就會變了,因為那個時候他會通過歌詞去表達自己的思想了。
2.會唱歌的群體
哭嫁歌。隨著時代的變化,學校教育的普及和電視網絡的發達,苗族年輕人對苗族以外的文化越來越熟悉,反而對苗族自身的文化越來越生疏,他們在電視上、小說上見證一次次刻骨銘心的戀愛,見證一次次感動的求婚和結婚的場面,見證一對對演出來的戀人的幸福,電視上給他們的信息是:做新娘的那天是女人一輩子中最最漂亮的一天。所以那天新娘要打扮得很漂亮,電視中的婚禮只看到新娘快樂的微笑,很少看到新娘傷心哭泣。又因為在年幼的時候,歌師根本不教女孩子唱哭嫁歌,他們認為還不到時候教這些題材的歌,讓孩子太早涉及這些題材只有讓孩子早熟、早戀,可是等女孩長到十五六歲,十七八歲正是學習這類題材歌曲的時候,或許他們已經遠在他鄉打工或著求學,根本沒有機會學習他們一生中這么重要的歌謠。即使有真情在也沒有哭嫁歌這么好的載體來承載他們的真情。所以怕別人笑話說:新娘出嫁都沒哭,該是這女孩不夠孝敬。再加上當今出嫁的女孩,為了漂亮而畫了一臉濃妝,哭的時候連眼淚都不敢掉,怕弄花了臉,真情與否誰又得知?我是見證了好幾例上一輩和我們這一輩的婚禮和哭嫁。舉兩個例子做個對比:我在讀小學的時候,我小姑出嫁,從訂婚的那天開始他就時常“哭”,姑姑出嫁的那天,我和弟弟看姑姑哭得傷心,我們倆也跟著哭鬧起來,拉著姑姑的衣襟鬧著不讓她走。現在回想起來姑姑當時哭得有多真,至少當時是把我們這兩個小孩給感動了的。再看看現在的新娘,去年年末我堂妹出嫁時,從訂婚那天開始她就整天高興得合不攏嘴,整天纏著我們給她選嫁妝,整天在幻想著結婚那天她該有多美,整天問我們結婚那天到底是穿苗族盛裝還是婚紗更美一點。他媽媽再三囑咐她到了結婚那天出門的時候要哭,是的那天出門的時候他是哭了,而且哭得很大聲,但是一個詞都沒有,送親的小孩都笑她哭得假,連小孩都看得出來真假。
哭喪歌。只要在當地有人死了,苗族婦女們都會以關心和同情的名義去陪同和安撫死者的家人,并且為了禮儀的需要他們也會陪死者家屬哭上幾段,哭一個與他沒有任何血緣關系、沒有任何情感來往的死者,甚至有的連認識都不認識,那么她就像小學生朗誦課文一樣的哭,其中會有幾分真情?所以,真聲也有假情。記得我母親在前段時間陪我嬸嬸去參加我嬸嬸的一個姑母的追悼會,回來的時候我問我媽媽,“媽,你這么愛哭,這次去準是也哭了吧?”“哭了啊,能不哭嗎?!那還不被別人笑話。”我追問,“你認識她嗎?”“不認識啊,那么遠的親戚,連見都沒見過幾次呢。”我又問,“那也哭得出來啊?”“每次哭都還不是那幾句話,有什么難的。”我問,“都哭了些什么啊?”“男孩子問這么多干嘛,你們又用不著。”于是,我沉默……
假聲一般是苗歌演唱的最高境界,一般假聲演唱傳遞的是最真實的情感。但是也有假聲假意的時候。
初學者,在學習苗歌時為了在歌師和歌班的成員面前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而刻意運用假聲演唱,這時的假聲可以說更多的是在炫技。還有,歌班的幾個成員為了溫習歌師教給他們的新歌,三五成群聚在一起,雖然運用假聲,但是打逗嬉笑地唱著一首情感沉重的歌謠時,何來的情到深處?如果沒有真正需要歌聲來表達的情感,也沒有由感而發的場景,情從何來?
記得和哥們去游方時必唱的開場白:《喚妹來賞月》
《喚妹來賞月》歌詞大意:睡覺了沒有,我的情妹妹,如果睡了就趕快起呀,來陪我守夜,來陪我守山,陪我守星星,陪我守月亮。
這首歌非常講究演唱場合(一般都是在游方場上唱的歌),可是就被我12歲的堂弟在家里高唱著,都被大家笑他乳臭未干,不懂事。
假聲在苗族歌曲演唱中通常被使用,假聲在苗族族群里叫做“讓歌美”,或者“讓歌飛起來”。初學者是很少用假聲演唱的,因為歌師基本上不教學徒怎樣用假聲,他們的任務只是教學徒學會唱歌,在什么樣的場合唱什么歌,會唱越多的歌越好,他們也不會因為學徒的歌聲不好而責罵他們,責罵的只是學徒記不住歌詞,不會運用所學的歌曲,靈機應變去對歌。他們認為聲音是先天的,嗓子的好壞是父母給的,就像人的外貌一樣,不需要改變。真聲與假聲只相當于人的面部表情,就像當你微笑起來會給人好印象。在當地出名的歌師并不是他的嗓音條件有多好,而是他能唱的歌有多少。對歌好比作詩,看誰的文采好(對歌時的應變能力),看誰的知識豐富(歌曲的儲存量),當然兩者兼備的就是人們崇拜的歌師。假聲只是他們情到深處,不由自已,由感而發的一種處理歌曲的方法,所以在苗族族群里假聲演唱是歌唱的最高境界。例如,你在苗嶺山間聽到遠方傳來的歌聲:《山腰上的歌聲》。
這首是飛歌,歌詞大意:爬到高高的山上,放眼望去,河水清清向東流,家鄉美美掛山腰,阿哥阿妹都在哪?他們吹笙跳著舞,笙聲如水叮咚淌,舞姿如霧輕輕繞,喲……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最喜愛的藝術。唱歌是苗族人民最鐘情的藝術形式之一,是苗族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情感是控制不住的,只要遇到合適的機會就可以表達,但是有很多時候身份不便暴露,所以只能用假聲掩蓋子自己,一般都會做到“只聞其聲而不知其人”。從歷史的發展演變到今天與苗族居住的地理環境緊密相連(苗族大部分居住在山地),從而發展成了苗族獨有的一種民族文化。在當今沒有階級的擔憂,但是有倫理道德的顧慮,因此假聲能把對方的輩分年齡和性別等都能掩蓋,只是單純的對歌敘情,只是單純的心與心的交流不受身份的限制,能真正達到“以歌養心”的目的。■
[1] 閭文嫻.閹人歌手的歷史分析與反思.大眾文藝,2009,16.
[2] 王耀貴.男旦雌黃.雁北師院學報,1998,01.
[3] 蒙古族呼麥.文化遺產.民間音樂,中國文化網.
[4] 王硯璽.貴州“苗族飛歌”的民族個性與藝術品格[J].貴州大學學報,2009,04.
[5] 苗族簡史編寫組.苗族簡史.[M].民族出版社,2008,4.
[6] 鄧康明.關于苗族飛歌,情歌的簡析[J].貴州藝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01.
[7] 何晶.淺談畬族山歌中假聲的運用[J].科教文匯,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