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晨
(中國音樂學院,北京 100101)
《雙思凡》在寂寥中傳承
——第七屆北京傳統音樂節大師班講座之七北昆《雙思凡》述評
凌 晨
(中國音樂學院,北京 100101)
昆曲藝術是中國傳統戲曲音樂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學、藝術等價值,凝聚著豐富的美學內涵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第七屆北京傳統音樂節大師班講座之七——北昆《雙思凡》,通過昆曲表演藝術家張正芳先生的親歷口述,對昆曲的優秀傳統劇目《雙思凡》70年前創作歷程與當下傳習、復排記憶進行文本的呈現,反思當下昆曲傳承發展寂寥的現狀,從而引導社會群眾正確看戲、聽戲、學戲的審美價值取向。深深體會傳統文化需要傳承之精神,用心領會感知昆曲藝術古人之情懷,這也正是中國戲曲文化精神于當代的一種人文回歸。
昆曲;《雙思凡》;張正芳;傳承發展;人文回歸
第七屆北京傳統音樂節第七場大師班講座“說戲聽戲之昆曲講座——《雙思凡》在寂寥種傳承”于北京正乙祠戲樓拉開帷幕。本場講座由北京傳統音樂節藝術委員會副秘書長、演出部部長洪娟娟主持,主講人是年已86歲高齡的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家張正芳先生,講座嘉賓是正乙祠京劇男旦劉欣然,昆曲《雙思凡》表演者為北方昆曲劇院的張惠和陳娟娟。昆曲講座現場不僅有北京本地的戲迷粉絲,也有從上海、山西、安徽等各地慕名而來的戲迷朋友,另有一部分中國音樂學院、中國戲曲學院等高等專業院校的師生代表出席。北京傳統音樂節的相關活動也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本場講座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主講人洪娟娟介紹本次講座發起的初衷、昆曲發展的現狀;第二部分是張正芳先生對昆曲《雙思凡》當年的創作歷程、如今重登舞臺的由來進行介紹;第三部分是觀眾欣賞由北昆青年戲曲演員張慧、陳娟娟表演的《雙思凡》,并對部分唱段進行學習模仿和交流。最后,主持人對本次傳統音樂節的說戲聽戲之昆曲大師講座進行回顧總結。
講座伊始,主持人洪娟娟首先道以北京傳統音樂節策劃、組織本次昆曲講座的初衷。昆曲藝術是中國傳統戲曲音樂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學、藝術等價值,凝聚著豐富的美學內涵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由于近年來昆曲院團、班社遞減,社會群體對其關注度不高,在市面上僅有少數經典劇目于受眾群體小范圍內流傳,致使昆曲在當下成為一門小眾藝術。
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世界級的“非遺”,國家對于昆曲的傳承和發展進行了大力扶持,表面上昆曲近些年來在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注下,得到了“繁榮”發展。實則昆曲藝術真就“繁榮”了嗎?在國家的政策倡導和財力扶持下,全國各大昆曲院團耗費大量人力、財力、物力不斷進行新劇編創。可多數新編昆曲劇目上演后并沒有得到大眾的認可和消費,迫于上座率以及市場經濟壓力等多重原因,斥資巨大的一批新戲在公演一兩次后便被迫封箱,結束了其舞臺生涯。由此可見,昆曲看似“繁榮”發展的背后卻是“式微”的凸顯。劇團忙于排新戲,仿佛不斷出新戲就是“復興”,復排“傳統”、“經典”就是“繼承”。“傳字輩”繼承了六百多出戲,到“繼字輩”和“承字輩”只剩下三百多出,而如今連兩百出都不到了[1]202。現在畢業于各戲曲學校昆劇班的學生,會的戲不超過五十出,能經常演的也只有十來出。很多戲已經隨著一代代演員的年老、離世而失傳,令許多劇目不見于舞臺多年。
昆曲如今的傳承已面臨危機,除了要立足其劇目、表演的本身傳承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大眾戲曲審美的意識。當下,昆曲的受眾群年齡普遍偏大,隨著社會生活的高度物質化和娛樂化,年輕人多選擇網絡、影音、娛樂媒體等多重渠道來宣泄自己內心的壓抑情感,對于可以更好陶冶性情的大雅昆曲卻表示高高在上、遙不可及。昆曲這種做工精致、演出時間較長的表演形式很難吸引大批觀眾,致使觀眾群體容易造成欣賞耐心和審美情懷的缺失。時代之“新”,與傳統之“舊”;社會節奏之“快”,與昆曲發展之“慢”,都形成尖銳的矛盾。因此,昆曲目前的生存處境雖有所緩和,但它面臨的種種危機依然存在[2]6。
昆曲不僅僅是戲曲藝術界的翹楚,更代表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它雅致的唱詞唱腔、婀娜的古典身韻、精湛的器樂伴奏融為一體,綜合性的舞臺表演方式,也代表了中國文人音樂的精粹。由于昆曲并不像大眾所認為的那么遙不可及,更不是少數群體附庸風雅的噱頭。只有當觀眾消除內心和昆曲間的隔膜與距離感,懷有一顆平心靜氣欣賞昆曲的風雅之心,才能更好的體驗和感受昆曲所獨具的藝術魅力。正如第一次近距離接觸昆曲的聽眾反饋:雖然聽不太懂音樂,也不知昆曲在唱些什么,但終歸覺得它是美的。欣賞昆曲首先要先去了解它,聽懂它,再談風雅。昆曲的保護傳承不只是宣傳口號的空響,更重要的是要讓觀眾走近昆曲去了解昆曲,才會愛上昆曲,更好的將其保護傳承下去。昆曲需要被推廣,也只有戲好、唱得好、功夫好、行頭好,才會有更多的觀眾市場。
那怎樣才能走近昆曲、學會欣賞傳統戲曲呢?正如昆曲經典劇目中的那句雅致唱詞所說:“不到梅園怎知春色如許?”只有身臨其境地去體驗和觀看,才能更好的感知昆曲的藝術魅力。所以第七屆北京傳統音樂節委員會特別組織、策劃了本場昆曲《雙思凡》的講座和演出,為觀眾提供了一個近距離接觸昆曲、了解昆曲、欣賞昆曲的平臺,從而引發社會各界對中國傳統戲曲音樂文化的關注,讓更多的人在今后的社會生活中,愿主動走進戲樓去聽戲、看戲和說戲!
昆曲《雙思凡》由朱傳茗先生于1941年為當時還是戲校學生的張正芳①、顧正秋量身打造,又由張正芳先生傳承給北方昆劇院的演員,絕跡舞臺70年后重現,可謂意義非凡。張正芳先生在本次講座中,詳細介紹了昆曲《雙思凡》的由來。早在上個世紀40年代初,由于張正芳和顧正秋外形長相形同孿生姐妹,而且是唱念做打基本功扎實的好學生,昆曲傳字輩老藝術家朱傳茗先生對二人寄予厚望,他考慮到單思凡一直以來舞臺表演呈示的單調性,特革新其創作思想,因人制宜、因材施教,為二人重新編排創作了《雙思凡》,由單人唱演變為雙人唱演,不僅豐富了昆曲表演的舞臺調度和可觀賞性,而且《雙思凡》在上海黃金大劇院首次公演后轟動上海灘,獲得業內和大眾的一度推崇。后受粉絲追捧,張正芳、顧正秋二人頻繁演出《雙思凡》于上海各大劇院。但好景不長,1945年上海戲劇學校停辦,1948年顧正秋赴臺灣避難,1949年隨著全國解放和新中國的成立,顧正秋也隨之定居臺灣發展,張正芳一人在大陸孤掌難鳴,致使70多年來昆曲《雙思凡》都沒有再度上演過。
時至2013年5月12日,在評劇屆老藝術家筱俊亭先生收童林為徒的拜師宴會上,張正芳先生偶逢北方昆曲劇院的凌金玉書記,聊天中透漏出對《雙思凡》至今未能再傳承下去的遺憾。凌書記此十分重視,立即聯系了楊鳳一院長。一翻商議之后,楊院長和凌書記誠意邀請張正芳先生將昆曲《雙思凡》傳承于北方昆劇院的演員,從保護中國優秀的戲曲文化精粹角度出發,二者達成一致。張正芳先生于北昆劇院挑選演員時,沒有選擇院團推薦的已有名氣的《紅樓夢》主演,而是挑選了勤奮好學的一個新人——張慧。自從2013年5月中旬開始,張慧每周都抽出三、四天的時間去張正芳先生家學習昆曲《雙思凡》,一學就是半年。11月底,張慧又向張老推薦舍友陳娟娟來學習《雙思凡》中的左手拿云帚的尼姑。兩人在張正芳先生的細心教導下取得了很大進步,經過刻骨認真的學習,排演至春節前夕,兩人就已基本學成這部劇目的全部表演內容。
春節過后,張正芳先生又邀請北昆的非遺項目傳承人周萬江先生幫助設計劇中十八羅漢的造型。為了很好的完成任務,2014年4月16日,周萬江先生特地帶領張慧、陳娟娟兩位小演員至北京潭柘寺進行采風,先學十八羅漢的神態,又結合數羅漢的臺詞,添加合理化身段,給這出戲增加了不少色彩和亮點。
2014年7月17日,由張慧、陳娟娟主演的昆曲《雙思凡》在北方昆曲劇院彩排,得到了北昆劇院領導和業內人士的高度認可。2014年9月25日,昆曲《雙思凡》絕跡舞臺70年后于北京梅蘭芳大劇院再度重返舞臺進行公演,獲得社會各界觀眾廣泛好評。
劉欣然②作為當代青年戲曲演員的代表,在聽完張正芳先生關于昆曲《雙思凡》70年后重現舞臺歷程的講述之后,表達了自己內心的深刻感受。戲在老一輩藝術家們心中就是他們的生命,他們終身致力于戲曲師徒傳承的第一線,用自己的口傳心授和言傳身教,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戲曲后生,以己為范教導后輩學員要擔負起中國戲曲文化傳承發展之重任。當下,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對于戲曲發展都是一個新的契機,作為年輕的從業人員應抓住機遇、順勢而上,致力于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戲曲文化的行列中。
過去聽戲是一種生活方式,是自然情感的流露,是融入血液里的一種情愫。現如今,能常來戲園聽場戲的人已寥寥無幾。為了讓觀眾更好地感知過去聽戲的樣態,追憶昆曲古時情懷和風雅,也為了利用懷舊情愫吸引更多的人走近戲曲,北京正乙祠古戲樓在眾多唱戲、看戲、聽戲環節都恢復了最原始的呈現方式,如水牌布告、演員行頭、戲曲清唱、戲院布置、觀眾茶座等。正乙祠戲樓在保護傳承、弘揚傳播中國傳統戲曲文化方面作出了表率作用。
面對當下昆曲傳承發展的不利現狀,面對需要被引導或改變其文化價值和審美取向的觀眾群體,昆曲未來的發展還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和努力。只要大眾群體愿意走近它、認識它、欣賞它,中國傳統戲曲音樂文化的未來之路定將越來越好。劉欣然更多的是希望有越來越多的觀眾群體經常到戲園子里逛一逛,體驗下古戲樓較之現代化大劇院和歌劇廳的不同審美感受。戲樓中最原始唱戲、聽戲、看戲的呈現方式,也體現出中國戲曲文化精神于當代的一種人文回歸。
講座之后,北昆青年戲曲演員張慧、陳娟娟為大家呈現昆曲《雙思凡》中的[誦子]、[山坡羊]、[風吹荷葉煞]三個曲牌唱段。《雙思凡》劇情與《孽海記》“思凡”相同。寫小尼姑色空,年幼時多病,被父母送入仙桃寄活,卻不耐拜佛念經的寂寞生涯,私自逃出尼庵,追求俗世的幸福。前半段唱腔細膩,描摹色空思想轉變的過程,后半段則著重在身段功夫,素有“男怕夜奔,女怕思凡”之說。“雙思凡”因舞臺表演形式獨特,由兩位“色空”對稱表演,又被稱之為“鏡面思凡”。雙思凡的兩位主角“色空”,在舞臺表演時身段繁重,姿態多變,且相互呼應,較之“思凡”更注重兩人的配合和造型感,表演也需要更加細膩精湛,拿捏分寸。張慧和陳娟娟所扮演的兩個小尼姑不僅長相相似,而且技術技巧精湛、唱腔清新雅致、身段婀娜多姿,在戲曲的手、眼、身、法、步各方面均體現出完美的配合。在他們的表演過程中,陣陣叫好聲、掌聲不斷回響于整幢戲樓。
惟妙惟肖的《雙思凡》表演結束后,主持人洪娟娟邀請臺下觀眾登臺學習昆曲《雙思凡》別具一格的舞臺表演形式,感受它的藝術魅力所在。來自山西某戲曲學校和中國戲曲學院附中的幾位學員主動登臺學習,她們在張慧和陳娟娟的細心教導下,學的有模有樣,動作十分到位,獲得在場觀眾的充分肯定。講座最后,主持人洪娟娟回對本次講座進行回顧和總結,也表達出自己對于戲曲今后傳承與發展的新期望。
張正芳先生慷慨激昂地講述了老一輩藝術家們70多年前創作表演昆曲《雙思凡》的經歷。如今,經過她和北昆劇院的共同努力,昆曲的優秀傳統劇目《雙思凡》又重新“活”于當下舞臺,不僅讓我們在今天還可以欣賞到一個如此傳統、特色十足的昆曲精粹,更為昆曲的傳承保護作出了重要貢獻。
張正芳先生終生奉獻于中國傳統戲曲,耄耋之年的她仍堅守在中國戲曲文化傳承的第一線,令眾聽者為之動容。她對《雙思凡》的深厚情感已化作替恩師傳承這出戲的巨大動力,此劇的成功重演也了卻了她自身的一樁心愿,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戲曲文化,更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戲曲可以帶去當今復雜社會中的浮躁和焦慮,希望大家有空多看戲、聽戲、學戲,在參與北京傳統音樂節組織的活動中,深深體會傳統文化需要傳承精神,需要用心領神會去感知古人情懷。■
注釋:
① 主講人張正芳先生,出生于1929年3月。1945年畢業于上海戲劇學校正字班,學京劇刀馬花旦。1940年登臺擔任主演,在國內紅極一時。1961年起在遼寧省丹東市京劇團任主演兼業務團長。1961年3月拜荀慧生為師,得荀慧生親自傳授《紅娘》、《杜十娘》、《霍小玉》、《紅樓二尤》、《誆妻嫁妹》、《卓文君》等荀派名劇。張正芳老師是新中國第一位京劇藝術學女教授,1979年開始任教于中國戲曲學院,為京劇培養了耿巧云、李蘋等多位優秀演員。
② 劉欣然,男,33歲,北京人,曾經是北京市氣象局的公務員,半路出家學習男旦表演,多次參加全國京劇票友大賽,均取得金獎。2007年出演了關錦鵬導演的昆曲《憐香伴》,2010年出演了林兆華導演話劇作品《老舍五則》,2011年主演實驗獨角京劇《曹七巧》,在京劇《梅蘭芳華》中飾演梅蘭芳及主演《穆桂英怪帥.捧印》。31歲辭職下海,成為一名職業京劇旦角演員,現為海航文化公司職員、簽約藝人,2012年2月起在北京正乙祠古戲樓駐場主演新觀念京劇《鳳戲游龍》。
[1] 柯凡.昆曲在當代的傳承和發展[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
[2] 林璐.昆曲現狀與藝術傳承[J].時代報告,2013,03.
[3] 張正芳.張正芳談《雙思凡》——致“臺灣梅蘭芳”顧正秋的一封信[J].中國演員,2015,01.
[4] 周萬江.別具一格的《雙思凡》[J].中國演員,2015,01.
凌晨(1990-),男,壯族,廣西德保人,中國音樂學院2015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民族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