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瑜
(河北省直機關第七幼兒園)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讓幼兒在動手的過程中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培養幼兒創造力的基本方法是“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眼睛、嘴巴空間、時間”。他還認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而生活化的手工活動就是充分利用最貼近幼兒的生活環境中所承載的各種鮮活的教育資源,讓幼兒自己動手感受和創造美。
幼兒園手工教育活動應緊密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在一日生活中多引導幼兒觀察身邊的事物,并通過家庭生活中幼兒的所見所聞來開展手工活動。在手工活動中只有達到了幼兒自身的認知水平,才能激發他對此手工活動的興趣。
比如,中國傳統特色小吃——糖葫蘆,味道酸酸甜甜,令許多幼兒垂涎。教師就可把這種美食的制作融入到手工教學活動中,并合理引導幼兒制作不同口味的糖葫蘆。制作過程中我們發現,孩子們有選擇超輕粘土制作糖葫蘆的,用紅色超輕黏土作山楂,分別用白色、黃色、黑色等作糖葫蘆外表粘的雪糖、花生碎、黑芝麻;有的孩子們選擇用皺紋紙團球制作糖葫蘆;有的用硬卡紙、圓形刻花器粘貼制作平面糖葫蘆……制作完成的糖葫蘆栩栩如生、狀態各異,顏色搭配也極為恰當。正是因為教學內容來源于他們熟悉的生活,制作的內容是他們最愛吃的小吃,所以幼兒才能做到心中有物,動手嫻熟,且樣式多樣。幼兒以生活中的人或事物為切點,在生活中親身去感受,激發他們對手工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自身的動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并在制作過程充分發揮了想象力和創造力。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教師應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或廢舊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藝品等來美化幼兒生活。”所以,要選擇有生活化的材料進行手工活動。如幼兒在秋天的時候撿樹葉,既豐富了幼兒的課外活動,使幼兒和大自然親密接觸,也能將撿來的樹葉進行手工貼圖和標本制作,合理有效利用大自然的資源。又如,收集各種廢舊的瓶瓶罐罐,創造出各種各樣的小花盆,讓班里的植物角煥然一新、無比驚艷。
只要你善于觀察和思考,這樣的材料在我們的生活中比比皆是。利用生活中各種材料制作手工,還培養了幼兒廢物利用、節能環保的意識。豐富的生活材料也促進了幼兒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
生活化的手工教學形式是多樣性的,靈活性的。在手工活動的開展中,我們可以根據幼兒不同的性別、不同的生活環境和其他個體差異提供不同的選擇材料,并通過集體或分組或個人操作的形式大膽而真實地表現自己。
比如,老家是陜北的一個小朋友對剪紙特別感興趣。在手工活動中,他喜歡選擇不同顏色的紙張個人完成窗花、樹葉、燈籠等剪紙作品;色彩艷麗、圖案變換無窮的扎染手工作品則容易吸引女孩子的興趣,可選擇男孩女孩分組的形式完成扎染的操作。生活化手工教學活動可以提供一個有利于幼兒身心發展,適合其興趣的教學形式,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手工活動中自由創作,自由地發揮。
陶行知曾說:“兒童有很強的創造力,教師要在兒童自身的基礎上運用環境的影響啟發與解放兒童的創造力”。環境作為一種“隱形課程”,在開發幼兒智力,促進幼兒個性發展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幼兒手工教育要為幼兒創設豐富且充實、生動且有趣的生活化環境,充分激發幼兒的興趣和創造力。
比如,在我國傳統節日“中秋節”活動中,為了讓幼兒感受濃烈的節日氛圍,主題墻創設了一幅富有情趣、立體多樣的畫面。有月亮、嫦娥、玉兔等。幫助幼兒初步了解中秋節的相關文化,感受花好月圓的美好氛圍。從而在接下來的制作月餅和花燈的手工活動中,幼兒能繼續感受中秋節的美麗傳說。
生活化手工教學活動對培養幼兒的操作能力、創造能力、審美能力等方面有著極大的意義,能夠帶動幼兒全方面成長,尤其對幼兒的動手能力和手眼協調能力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對幼兒的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周兢.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J].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2]沈穎.淺談生活化幼兒美術教育的策略[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12):250.
[3]賴錦霞.在手工制作活動中培養幼兒創新思維能力[J].教育導刊,2011,(2) :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