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潔
(四川音樂學院,四川 成都 610021)
淺析肖邦《第三敘事曲》Op.47的演奏風格
楊亞潔
(四川音樂學院,四川 成都 610021)
波蘭作曲家肖邦創作的《第三敘事曲》是一首生命的凱歌,情緒變化最為豐富。但樂曲又充滿舞蹈性。三個各帶風情的主題輪番演奏著,音樂在巧妙的組織中展開。本文將從把握樂曲背景、整體風格以及演奏技巧為主線來剖析這部經典之作。
肖邦;第三敘事曲Op.47;演奏與風格
波蘭作曲家肖邦創作的《第三敘事曲》,是屬于最具有獨創性的一首作品,作為一名還在繼續學習鋼琴演奏的學生,不僅應對作品內容的創作內涵進行深入細致的探討和研究,還要掌握嫻熟的鋼琴演奏技巧。下面將肖邦《第三敘事曲》在練習時的一些感受進行簡單的分析。
十九世紀,敘事曲這個名詞經常被用于器樂曲上,用來指沒有特定的曲式內容,而是敘述某一故事的器樂曲有種甚為普遍的誤解,以為“敘事曲”一定得說出個“故事”來,這類想法忽視了音樂本身形式結構的力量。要深入音樂內部把握其靈魂,從音樂本文出發要可靠的多。肖邦首先采用這個名稱在自己作品上。肖邦寫在不同人生階段的4首敘事曲如同四伏油彩濃烈的人生巨畫。
(一)《降A大調敘事曲》的創作背景
肖邦《降A大調第三敘事曲》創作于1840年至1841年,是肖邦的創作頂峰期,這個時期也是他情感高潮期,在這個時間他的女神—喬治.桑和他相遇了。對肖邦創作的激發有這不可比擬的作用。
(二)《降A大調敘事曲》的曲式結構
《降A大調敘事曲》音樂結構十分奇特:它是由三個性格各異的主體分別呈示,隨后以變奏的方式將三個主題重組,全曲形成ABCB’A’C’結構,其中B’實際完全重復B的過程卻采用全然不同的組織方式屬變奏原則的展開性段落;A’為高潮,相當與“變化再現”;C’為尾聲。肖邦將回旋—奏鳴—變奏原則綜合,《降A大調敘事曲》是四首敘事曲中最具有舞蹈感的一首,三個主題有著三種不同節奏組織,每種都極又情趣。因此,應當將節奏置于考察這首樂曲的首要出發點。
(一)語氣和句法的設計
降A大調敘事曲沒有常見的引子,然而第一主題頭8小節聽起來就像是故事當中的開場白,每個音都有相對應的對話語氣,所以在這個地方要加以設計,不能彈的非常隨意。雙手主要的聲部,對比應該清楚的做出來,使音樂形象更加明確,建議用指腹觸鍵,用大臂的力量往里推鍵盤,使音色變的柔美和連貫。盡量研究出適合自己的指法,使音的時值能夠保留夠。這樣“對話”的效果才能在樂句里更好的體現。B段瑪祖卡鮮明的鄉間舞步活靈活現,踢腿踩腳之升歷歷在耳。從表象看這是第三拍重音的瑪祖卡,實際并非這么簡單:這段音樂是錯位一個八分音符的雙重節奏符合。
(二)音樂層次的設計
故事的情節在樂曲的第9小節開始,作者通過音符的跑動和音色的加強使故事情節向前推進,通過加強節奏密度,增強旋律的緊張感,推動樂曲的展開。特別是左手和弦的模進,左手和聲的小連線往往容易被演奏者忽視,這里要運用手腕帶動,使聲音的質地飽滿,和聲中的級進要清晰表現出來,而右手的附點節奏不能彈奏為過于密集的三十二分的形式,容易歪曲了樂句本身的含義。這也是為之后的第二主題節奏型做鋪墊。第二主題中還要適當強調左手和弦根音。透過《降A大調敘事曲》舞蹈性表象背后可清楚看出,音樂抽象邏輯性結構是肖邦真正關注的出發點。樂曲“內涵”是什么?回旋—變奏—奏鳴曲式結構之綜合雙重節拍律動之綜合,由降六級為媒介的大調—小調—同主音同調號三度調性之綜合,三重核心材料之綜合,此全方位綜合構架乃此音樂之內涵。
(三)音色的變化
這首作品不同的主題應該運用不同的音色。第一主題是帶有歌唱性的旋律,對每個樂句做歌唱般的處理讓每個樂句的每一個音都帶有圓潤的較持續的生意,需要展現右手晶瑩剔透的音質,而且要重視左手始終貫穿全曲的節奏型和時值保持。第三主題,在降A大調上跳起輕盈飛旋的圓舞曲,飄逸靈動漸漸變化為激情洋溢,此處需要加快手指變換速度及觸鍵的時間。指尖快速觸鍵的關鍵,意識觸鍵的瞬間動作要敏銳,觸鍵后立即放松離鍵。■
[1] 黃因.肖邦鋼琴作品及演奏研究[D].廈門大學,2002.
[2] 吉·布·塔萊斯 著,姜德山 譯.鋼琴詩人肖邦.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
[3] 雷吉娜·斯門江卡.如何演奏肖邦[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
[4] 趙君.肖邦敘事曲創作特征.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