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麗媛
鄭州師范學院傳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4
?
儒、道家哲學思想在學生管理中的應用
范麗媛
鄭州師范學院傳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4
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講究無為而治,主張應“處無為之事,行無言之教”對于有著新時代特色的學生管理工作有著思想上的指導意義,而以孔子為代表的濡家思想則是以“仁愛”為核心的,儒家仁愛思想博大精深,包含著豐富、精妙的管理智慧。本文擬從先秦思想中探討其對高校學生管理的指導意義。
儒家;道家;學生管理
(一)“仁者愛人”
儒家思想的核心觀念強調“柔性管理”,其出發點是基于“仁愛”,人與人之間,要做到互愛,應該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思考問題。而孟子則在孔子的基礎上將“仁”進一步發展,他認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愛家人,推而至于也愛家人以外的人,也就是行忠恕,也就是說行“仁”。
“仁愛”的思想在現今學生管理工作中的價值,更多的是要求要以學生為本,體現人文關懷。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愛,講究仁者愛人、寬以待人。愛人,并不僅僅是要愛自己,周圍的人也屬于“愛人”的范疇,關于人道主義的思想,孔子曾經再三強調,就現階段來看,我國正處于一個轉型階段,他們的道德素養還沒有形成,在各類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想的影響下,社會道德出現了斷層,在道德倫理方面,人們缺乏統一的道德體系。高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培養適宜社會發展的人才,作為高校輔導員,要兼顧大學生的生活與思想問題,加強道德教育。目前,和諧社會的建設已經成為社會發展主旋律,這對于高校育人機制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這一工作中融入儒家仁愛思想可以幫助大學生形成友愛的思想觀念,這也是新時期人才所需要具備的基本特征。
(二)“中庸之道”衡量管理的度
仁者愛人”強調在管理中要重視被管理者,以學生為本,而“中庸之道”則是用來調和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關系的方法。儒家認為,任何事物相對來講都有一個標準,也就是“仁愛”的核心思想“中”。而在實際的處理事情的過程中就需要“執中”,也就是“中庸之道”。中庸指的不只是現代漢語中的“折中”,更多講究的是“度”,即既不能過分,也不能不及,而是要達到一個最合理、最恰當的地步。
孔子曾經提到過關于“執兩用中”、“允執厥中”、“君子而時中”的思想觀念,只有貫徹落實“中庸之道”的思想,才能保證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處于和諧共處的狀態,實現管理工作的平衡。高等院校面臨的管理對象都是未成年人,如果采用傳統死板的管理模式,無法促進學生的發展,只有營造出寬松的氛圍,才能夠實現這一目的。筆者認為,對于學生的正常社交、興趣愛好、不同的見解、科學實踐等,都應該持寬容的態度,不能橫加干涉,應該予以主動的支持與扶植。而目前選修制和學分制的引入,這都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活動空間,在該種體制的影響下,大學生很容易喪失榮譽感,對于學生的思想教育,教師要張弛有度,避免冷漠的批評,要做到“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這樣才能夠獲取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林語堂先生說:老子是聰慧、淵博、才智的代表人物。一般人只看到事物的正面,他卻看到了內涵。他教人無為、無我、居下、后退、自然,反對無止境的追求物欲的滿足,講求精神境界的提升,反對以人為的方式扭曲,主張順乎自然。這對于現代高校的學生管理有著非常的啟示意義。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老子認為,君子為主,治民應當不立賢者,才能消除民眾的名利之心,不注重難得的器物,才不會激起民眾的貪婪之心,從而降低民眾為盜的可能性。而處世行人的無上標準則之為“道”。
“道”指的是萬物之源、天地之始,同時又指得是矛盾的客觀性,致下、清虛、清都是“道”的內涵。相較于儒家思想的仁人之心,道家更加注重順其自然,從而才能夠在“無為”中追求到無上之法“無不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在這里,老子倡導的“無為”、“無事”與“好靜”思想,可以實現“自化”、“自樸”、“自富”的目的,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如果執政者不作為,反而能夠實現強國目的。這種思想也是老子的人生哲理與治國方術,從一般的角度而言,“無為”與“治國”這兩者之間是存在矛盾性的,孔子強調的“不爭”和“無為”,就是要讓人們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故而,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張應“處無為之事,行無言之教”。由此可以看出,在老子認為,好的管理者應該是感覺不到其存在的管理者。“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指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通過似有而無的社會行為對學生進行管理。
用這種思想反思我們的學生管理,很多問題產生的根源不是我們做的少,恰恰相反,正是由于我們做的太多,破壞了事物發展規律,部分學校將道德教育上升至量化的指標上,進行評估,這實際上是非常不可取的。道德、誠實都是存在于一個人的內心深處,無法采用量化指標進行評估,當今大學生被社會抱怨高分低能,就是因為管理的剛性,我們過于對學生想得“面面俱到”了!我們為他們設計了過多的“條條框框”,從而“退化”了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
縱觀以上所述,道家的“無為而治”更講究的是行而上的指導意義,而儒家的“仁者愛人”和“中庸之道”的著眼點在于學生管理工作的實際操作。在平衡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關系的同時,注意在通過適當的手段和方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化被動為主動,更有助于學生工作的落地。因此,作為學生管理工作者,應以道家思想為標準,以儒家思想為實踐,將幾千年來中國思想文化的精髓融入到學生管理工作中,從而更好的為學生服務,彌補學生管理過程中的缺陷,為當代大學生教育制度工作努力,做到“以高度負責的態度,率先垂范、言傳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和人格給大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學生專業學習的各個環節,滲透到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各個方面”。
G
A
1006-0049-(2017)12-02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