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是通過對比異同的方法對抽象繪畫進行梳理,截取了中西方的兩個抽象片段,一是中國的原始彩陶圖案、二是西方現代的抽象繪畫。本文共分成兩部分來敘述:第一部分是兩者的相似點(一是抽象繪畫來源于生活,二是裝飾平面化),第二部分是兩者的不同(一是彩陶圖案的宗教性傾向,二是西方抽象繪畫的音樂性)。
關鍵詞:彩陶圖案;抽象繪畫;宗教傾向
一、 中國原始彩陶圖案與西方現代抽象藝術的相似點
本文主要是從兩個方面來論述彩陶圖案和西方抽象藝術的相似點,一是兩者都來源于生活,二是兩者都用裝飾平面化的表現方法。
(一) 抽象繪畫來源于生活
抽象繪畫是泛指二十世紀想脫離模仿自然的繪畫風格而言,包含多種流派,并非某一個派別的名稱,它的形成是經過長期持續演進而來的。但無論其派別如何,其共同的特質都在于嘗試打破繪畫必須模仿自然的傳統觀念。本文選取中外兩個有代表性的例子來說明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一是中國馬廠型的原始彩陶圖案,馬廠類型的彩陶因為最早發現于青海省民和縣的馬廠塬而得名,距今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它常見的圖案有回紋、平行線紋、同心圓紋、象生紋,其中曲折紋是由蛙紋演變而來的。它們是由動物圖案演化而來,如魚紋演化成直線紋,鳥紋演化成螺旋紋,蛙紋演化成波浪紋,這些幾何紋樣熟練地運用了抽象的基本元素(點、線、面、黑、白、灰),疏密的層次關系生動富有變化,表現出有節奏的運動感和韻律感。
探討中國彩陶圖案之后,再回眸西方的抽象繪畫,解析蒙德里安的藝術作品,蒙德里安的抽象作品,在一百多年前的西方,出現了以大師蒙德里安為代表的幾何抽象派。蒙德里安的作品《灰色的樹》采取了像彩陶圖案一樣的簡化辦法,對樹進行變形,抽取樹的主要結構線,形成了以橫線、豎線為元素的色塊作品。這種純粹造型像彩陶圖案一樣,它的抽象元素來源于生活和大自然。
縱觀彩陶圖案(如仰韶、馬家窯、半坡文化等)和蒙德里安的作品,無論抽象化、幾何化的程度如何,作品離物像的“像”多遠,它們的元素符號都是從自然中抽象出來的。
(二) 裝飾平面化
裝飾平面化是指繪畫把多個情節安排在同一空間中,它就像是古埃及的“正面律”一樣,在構圖上按照多視點為主,選取每一物象的最主要特征并將其幾何化。
原始彩陶圖像在藝術表達上運用了裝飾平面化的方法,如半坡類型的彩陶,表現的是以魚作為素材來裝飾陶器。作者在表現上運用菱形的變化圖案,對眼睛、魚鱗的描寫不是拘泥于對眼睛、每片魚鱗的刻畫,而是運用簡化的黑白對比圖形來進行概括表達。蒙德里安的作品在裝飾平面化走得更加的徹底。他的作品風格被世人冠以“冷抽象”的名稱,作品《紅黃藍的構成》將畫面進行最大的簡化,最后只剩下橫線和豎線分割出來的幾個色塊,他運用對比的方法從大大小小的色塊和矩形方塊中尋求均衡的原理。
二、 中國原始彩陶圖案與西方現代抽象藝術的不同
盡管原始彩陶圖案和西方現代抽象繪畫在運用元素和表現手法上乍一看是相同的,大部分人理解原始彩陶藝術是按照原有的所知來代替我們所見,甚至是以判斷和欣賞西方抽象藝術那樣去欣賞我們的原始彩陶藝術。但是,我們現在生活環境和環境之下所滋養的抽象藝術和原始彩陶圖案是大不一樣。本文列舉了人面魚紋彩陶盆和米羅、康定斯基的作品來說明兩個抽象之間的不同,它包括原始彩陶圖案的宗教性、西方現代抽象繪畫的音樂性。
(一) 宗教色彩
原始彩陶圖案和西方現代抽象藝術在精神內涵上相比較而言更具有宗教性傾向。藝術和宗教的完美結合,可以說是原始彩陶工藝的一大特點。即是說,在后世看來似乎只是“美觀”“裝飾”而無具體含義和內容的抽象幾何紋樣,其實在當年卻是有著非常重要的內容和含義,具有嚴重的原始巫術禮儀的圖騰含義的。在1955年中國陜西省西安市半坡遺址出土的藝術杰作——人面魚紋彩陶盆中,原始先民將魚與人組合畫在一起,代表著人與魚是不可分的,他們認為萬物都是有生命的,都是神明賜予的圣物,此圖反映了半坡人和魚之間的密切關系和特殊的感情,是半坡氏族崇奉的圖騰。
彩陶圖案的宗教性大多是來源于人們對大自然的一種崇敬、敬畏和寄托而產生的,而西方抽象繪畫中一些帶有符號化、幾何化、抽象化等的宗教傾向的圖像,則更多的是來自于作畫者心靈上的一種主觀感受。
(二) 音樂性
抽象繪畫的音樂性最具代表人物非俄羅斯的康定斯基莫屬。在康定斯基看來,繪畫具有音樂性,這種繪畫是聽從內心的需要開始,再轉變成一種純粹的符號化、秩序化并且具有內在聯系的藝術,它是一個關于音樂轉化成形象的抽象藝術。正如康定斯基這樣論述到:“繪畫和音樂具有鮮明的類似性,這種類似性最根本的形式表現,它表現于各類藝術手段之間。而‘聯想的問題……換句話說,各位面對的問題是,用耳朵‘傾聽色彩,用眼睛‘觀望聲音。”《溫柔的辯護》是康定斯基于1926年創作的作品,整幅作品就像一部高亢的交響曲。音符是畫面的圓、半圓、線條和有黑有黃的色塊,它們各自在自己的位置發出自己的聲音,又在關系中相互協調和制約,構成一副色調分明、以方塊為主形、黃色為主調的畫面。康定斯基是通過作品刺激觀眾的心靈,產生一系列的聯想并最終產生內心的共鳴。
西方抽象繪畫在畫面中所體現出來的詩性和音樂性與畫家自身所處的生活環境和受身邊各種流派的影響是密切相關的。彩陶圖案則主要是通過點、線、面間的疏密、曲直等對比和組合來體現的,二者在表現和表達方式上還是有本質區別的。
三、 結論
彩陶圖案和西方的抽象繪畫兩者存在著異同,相同的是他們有著共通的表現方法,他們通過對大自然的簡化和重構,組成新的藝術形式,但無論這種藝術形式離物象的“像”有多遠,他們的藝術都來源于生活和大自然。不同的是彩陶圖案的抽象帶有宗教性傾向,而西方抽象繪畫更具有詩性和音樂性。
參考文獻:
[1] 貢布里希著,范景中譯.藝術發展史[M].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2] 李澤厚.美學三書[M].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3] 康定斯基著.羅世平,魏大海,辛麗譯.康定斯基論點線面[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4] 吳冠中譯.我讀《石濤話語錄》[M].大象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
陳鳳婷,福建省泉州市,德化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