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反三歸一、質從量出!解決學生語文素養的根本問題在于學生自主閱讀和大量閱讀的保障。本文從閱讀內容,即書源的選取、閱讀環境的創設和閱讀時間的豐盈三個方面,闡述了從一年級起始階段打造兒童環境的做法。
關鍵詞:反三歸一;質從量出;語文素養
曾在《人民教育》看到這樣一段篇首語:
“關于語文,有許多令人看不清的‘謎團:這是‘非常重要的學科,卻又是最被人‘輕視的學科;對一名語文教師而言,似乎教與不教效果都差不多,你花的工夫通常與最后的效果不成正比;對學生而言,老老實實地把課本讀得滾瓜爛熟,考試時未必能得高分。他們中的大部分人,語文課可上可不上,因為語文成績早在許多年前就停滯不前,再多努力也無助……”
當我們抽絲剝繭,撥開“迷霧”,不難發現,這其中的根本性問題還是指向于閱讀。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
“人與人之間精神成長的區別在哪里?在于閱讀,更在于有沒有大量閱讀的可能性。對于一個人而言,人生世界的改變,可能是從一本書開始的,這是一粒‘種子,然而,‘種子要發芽,要持續生長,則需要大量的‘灌溉。缺少‘灌溉,嫩芽可能夭折,人生可能被局限。所以有沒有自由的大量閱讀的童年,對于一個人精神發育、成長至關重要。”
閱讀確實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一個愿意閱讀的孩子,他必然是豐富的,閱讀是孩子一生幸福的種子。如何“灌溉”這一粒幸福的種子呢?下面我想就一年級的起步,說一說我的幾點做法:
一、 廣結“書源”——幫孩子選好書。
選書是閱讀的開始。閱讀的第一步是,我們身邊要有一批藏書,而這些藏書必須包括我們感興趣的種類。一年級的選書我分三步走:
(一) 親近繪本,激發閱讀興趣
當孩子們正在學習漢語拼音時,為了讓孩子們提前閱讀,激發孩子們閱讀興趣,我建議家長們選擇親子閱讀繪本。接觸繪本,你會發現繪本閱讀的世界是那樣的有趣和有深度。繪本閱讀不僅能增長認知學習,增進語言學習,提供生活體驗,涵養美學(剪紙、布貼、素描、油畫),增進閱讀樂趣,還能培養創造想象的能力,啟發多元智能的學習。
結合一年級學生特點,我把自己所閱讀過和了解到的繪本進行了分類,并向本班學生進行了推薦:如有關媽媽形象的繪本:《我的媽媽真麻煩》《我媽媽》;有關爸爸形象的繪本:《我的爸爸叫焦尼》《我爸爸》;可以引導小朋友學習面對死亡的繪本《爺爺沒有穿西裝》《獾的禮物》《一片葉子落下來》;可以引導小朋友學習面對并抒發脾氣與情緒的繪本:《生氣湯》《我變成一噴火龍了》等等。
考慮到繪本的價格一般都比較貴,而繪本閱讀只是我引導孩子閱讀的一個切入口,于是我又在網上下載了32個繪本的PPT,建立繪本資源庫,利用中午自習時間給學生們講繪本故事,而在繪本講故事的過程中,孩子們邊看圖邊猜情節,邊模仿句式說話,思維和語言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二) 嘗試注音讀物,鞏固拼音學習
漢語拼音是語文閱讀的工具。當教學完所有的漢語拼音后,即可充分利用一年級學生的好奇心、想識字的愿望,鼓勵學生讀注音讀物,既可以鞏固漢語拼音的學習,又激發閱讀興趣。10月中旬,當漢語拼音教學快接近尾聲的時候,結合學校一年級語文組的課外閱讀計劃和鳳凰語文網上鳳凰讀書會的推薦,對本學期的注音讀物,我作了如下書目的推薦:《樹葉船》《親愛的笨笨豬》《小豬唏哩呼嚕》《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泡泡兒去旅行》《小熊溫尼·普》
推薦書目出來之后,我考慮到閱讀是個長期的過程,所以家校通建議大家只選其中一本或兩本購買即可,同時提示家長可以根據書目上的書名,引導孩子自主選擇購買哪一本或兩本,把讀書的自主權交給孩子,為后期的讀書交流與分享做好鋪墊。而只需要購買兩本書的做法也極大地減輕了家長的負擔。在此過程中,因為學生年齡尚小,我會有意識地引導四人小組的組員在買書時不要重復,而交換也有意向地在四人小組之間進行。我把這個活動稱之為“好書交換站”,等學生到了三年級的時候,這個“好書交換站”的操作,將變成類似“好書推介”,即比一比誰的書推介得成功,被人借閱的越多,誰的得分將最高。而學生在推介自己的書籍時,必然要把自己的書讀好讀透,推介的時候還要考慮借閱者的不同。這將是一種非常好的閱讀分享形式。現在,我們班的孩子也已經嘗試推介自己的書,雖然只是從書的包裝、封面、簡單的情節等方面推介,但這個過程就是簡單的讀書分享和人際交往的鍛煉。
(三) 開設讀書墻,挖掘書源
讓每一面墻壁都說話,這既是教室文化布置的起點,也成為我打造閱讀環境的方式之一。在我的教室里,我用了一整塊墻面開辟了一面讀書墻。名為“書山有路我能攀”。在這面墻上,我把全班46名學生的名字全部用小熊頭像的標簽排列在最底下一排,每張姓名標簽上都貼一張孩子的照片,而標簽的上方,是孩子這學期以來讀的書目。每讀完一本書,我就用一張長標簽貼在名字上方,書讀得多的,姓名上方的長標簽貼的就多,就高。按照書目的多少,遠遠看去,就像一座山高低起伏。11月底,一年級第一次家長會召開,在我們與家長正式交流之前,家長們自發擁到這面墻邊,拍照、記錄。拍什么?記什么呢?記人家孩子都在看什么書,記自家孩子在讀書上和其他孩子的差距。而他們拍攝、記錄與反思、討論的過程,恰恰達到了我的目的。一面墻就是一面鏡子,一面墻就是一個老師。而來自于不同家庭對孩子書目的推薦,是來源不同家庭教育氛圍的折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有些父母的推薦對于我們教師來說也是有極大的幫助的。畢竟,我們現在去書店的時間,或者說我們去書店所關注的重點對家長來說,是兩個不同的角度。
有時候,我們推薦的書不一定是孩子喜歡看的書。而讀書墻上的一本本篇目,猶如一面面旗幟,它對于班上其他學生來說就是一種無形的推薦。對于我來說,這就是很好的書源的挖掘。endprint
二、 營造“氣場”——創設閱讀環境
陳鶴琴先生說過:“孩子們來到人世之后,應盡早為他們創造優良的閱讀環境,領著他們踏上第一步階梯,使他們認識書籍,愛上書籍,從此步入書籍的海洋之中,并且畢生視其為生命的伴侶和導師。”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營造高雅的文化氛圍,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一) 潛心打造班級閱讀環境
充分利用圖書館的現有圖書。潤州區圖書館正好坐落在我們學校。由于班級數多,圖書館每學期分發給各班生均一冊書籍保管,藉此,我在班上建立圖書角、閱報欄,營造良好的班級文化氛圍。我動員本班學生每人每學期上交1~2本以上的書籍,連同圖書館分發給個人保管的書,全班40名學生總共就是上百本圖書。這樣一個像樣的圖書角就建立起來了。再在班內設立一個專門的閱報欄,定時更換最新的報紙,以供學生瀏覽。班上有《京江晚報》小記者,他們自發帶來了自己訂閱的報紙。無論班級圖書角,還是閱報欄,我都委派專人管理,建立必要的圖書交流、借閱、歸還制度。
此外,班級的墻上文化也凸顯閱讀的重要性,有讀書的格言、讀書的方法介紹等小版塊式的內容裝點教室。溫馨的教室閱讀環境就這樣打造出來了!
(二) 積極引導家庭閱讀環境的創設
閱讀可以在任何地方進行,但家是孩子們最重要的閱讀場所,因為家里隨意寬松舒適,更為主要的是,家里有看似隨意實則精心策劃的閱讀環境。那么,家長們如何營造良好的家庭閱讀環境呢?為此,我發放了倡議書,建議家長和孩子一起建立家庭圖書架,給孩子打造一個充滿童趣的“讀書小天地”!
一個“讀書小天地”應像閱讀專家所說的那樣:必須有足夠的圖書儲備可供選擇。但光有儲備也是不行的,圖書應該是舉手可拿、伸手可觸的;圖書還應該進行展示,讓書的顏色、書的質地、書的形狀、書的氣味吸引孩子們的眼球。選擇本身就是閱讀活動非常重要的部分。我在倡議書和家長會上多次向家長建議設立家庭圖書架,堅持每月拿出固定的錢來買書、藏書。有很多家長聽了老師的建議,馬上動手就開始為自己的孩子買書架,購買圖書。
在我的倡議下,很多家長開始行動了。比如徐藝桐的家長,她為女兒布置了很溫馨的“讀書小天地”。她說,自從她給孩子置辦了專門的“閱讀小天地”后,孩子一放學就會跑到屬于自己的“讀書小天地”里看書,常常一呆就是一個小時。當然,沒有條件的,起碼要給孩子有獨立的圖書架。
三、 開展活動——豐盈閱讀時間
艾登·錢伯斯認為,在所有影響閱讀的因素中,閱讀時間是第一位的。所以,班級或家庭要留出固定的閱讀時間。于是,我通過開展常規化的活動,確保并豐富閱讀時間。
(一) “讀”樂樂——常規化的早讀課
早讀課只有十分鐘。老師利用這十分鐘時間,進行誦讀,內容是《小學生必背古詩75首》。領讀的是孩子,當然他已經熟讀這首詩,并且已經設計好早讀的流程。首先板書誦讀內容,若內容偏多就寫上那個頁碼和詩題,接著領讀一遍又一遍,進教室的孩子邊整理書包便跟著讀,待人來齊就簡單講解詩意,有時也會回答同學提問。最后全班齊誦,已會背誦的同學在目錄上給自己畫一個五角星,早讀結束。教室里很有秩序,老師不去也照常進行。常規化的早讀能夠成為一個特殊的“場”,帶動學生能夠定時、定點進行閱讀,營造閱讀常規化的氛圍,這種閱讀常規化的力量應該是不可估量的。
(二) “自”樂樂——自主化的閱讀課
(1) 給出讀書范圍。期初,列出本學期必讀篇目。
(2) 制訂“閱讀時間”的制度:每位同學自行選擇、確定喜歡的書籍;每位同學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理解能力進行“閱讀”;每位同學都安安靜靜地閱讀整節課的時間,不做其他事情。
(3) 教師領進門并“下水”讀書。
每周二、四的語文課上是“教師讀書日”。美其名曰“講故事”。在教師準確、流利、聲情并茂的朗讀中,學生感悟的,不僅僅是教師語文素養的魅力,更是超越課堂、博覽群書的濃濃書香味,從而極大地激起學生去探求、尋覓、獲取知識的讀書欲望。我個人特別喜歡國際大獎系列小說,之前在兒子上小學的時候買了一套,共59本。我計劃到三年級結束,把這套故事書全部讀給學生聽完。從10月份開始,我就利用每周兩次語文課,每次語文課上花5~8分鐘,讀故事。每次故事的戛然而止,總在情節變幻之處,讓閱讀成為懸念,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閱讀期待。很多時候,孩子們下課后會聚攏起來,探尋情節,或者發表評價。而我,總是笑而不語。這種微笑,是一種肯定。而孩子們的三言兩語,就是一種閱讀分享。
(三) “眾”樂樂——人情化的活動日
有了良好的讀書氛圍,豐富的閱讀資源和家庭教育的有力后盾,我們又定于每周四為“圖書交換日”,每周一換。這樣,每個學生均有機會看到全班同學的課外書,可閱讀空間擴大了40倍,在圖書交換的過程中,增進同學之間的情誼。
我要求每位學生自備兩本注音課外讀物。其中一本上交班級,由老師登記編排,以備交換借閱,直至學期結束物歸原主。定于每周四為“圖書交換日”,每周三的家校通督促孩子周四時帶好借閱的圖書,以便歸還和再借閱。
此外,我堅信:質從量出。設計了《每日課外閱讀記錄表》,確保學生每天讀課外書20分鐘,家長簽名,必要時給予指點和示范。從數量上先予以一定的保證,為今后質變作積累。
享受語文,從“悅”讀開始,以上就是我在打造兒童閱讀環境方面的一些做法。通過實踐,我感悟很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就會主動地尋找課外讀物,盼望著讀,自覺去讀,甚至于手不釋卷,沉浸在讀書的快樂之中。
關于閱讀,永遠也不會嫌遲!讓我們無限相信兒童閱讀的力量,為孩子播下幸福的種子吧!
參考文獻:
[1] (英)艾登·錢伯斯.打造兒童閱讀環境[M].南海出版社,2007.
[2] (英)艾登·錢伯斯.說來聽聽[M].五洲傳播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
何成娣,江蘇省鎮江市,鎮江實驗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