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到:“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之間的聯系。”小學階段,由于小學生的年齡限制,他們難以從生活中獲得豐富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技能,這種經驗、技能的積累和提高就必須依靠廣泛的閱讀教學(包括課外閱讀)來補充,這就要求作文教學必須同閱讀教學緊密的結合起來。
關鍵詞:閱讀;強化;導航
一、 強化閱讀訓練,奠定寫作基礎
從閱讀教學的本身來看,其進程是先要從感知語言文字入手,由句到段、由段到篇循序漸進,從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這是一個從語言到思想、從形式到內容、從外部到內部、從部分到整體的心理過程,然后再從所把握的中心思想出發,研究作者是如何選材組材、布局謀篇、遣詞造句的。只有兩者結合才能為作文教學奠定基礎。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是這樣做的:
(一) 激發興趣,促其閱讀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影響學習活動的最直接、最現實的因素,是人們從事任何活動的動力。學生有了閱讀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閱讀產生主動的需要,因此,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們愉悅的進行閱讀。
1. 巧設懸念,誘發興趣
學生一聽到老師要講故事,一定會個個精神抖擻、迫不及待,隨著教師的聲情并茂,被有意渲染的故事情節會把孩子們帶入到一個個或有趣、或驚險、或奇特、或溫馨的情感世界里,而此時教師戛然收聲:欲知后事,請讀原文。再不失時機地推出與之相關的讀物。如在教學《魯濱孫漂流記》時,由故事導入課文,再由課文引出原著,學生渴求閱讀之心油然而生,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2. 現身說法,激發興趣
小學生的模仿力極強,教師可經常講述自己的閱讀習慣、收獲和體會,以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之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同時,有目的地收集一些名人讀書成才的故事,從而激起學生對讀書人的崇拜,對讀書的渴望,形成與書交友的強烈意向,這樣學生就會在課余時間主動地進行廣泛的閱讀嘗試。
(二) 傳授方法,指導閱讀
光有興趣而毫無目的地閱讀也是不夠的,這樣會造成學生只走馬觀花地閱讀那些有生動情節的內容,或讀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積累知識、吸取技巧并用于寫作。顯然這樣的閱讀收效甚微,因此教師還要進一步引導,傳授讀書的方法,讓他們不僅愛讀書,而且會讀書。我在教學中曾向學生介紹過以下幾種有效的閱讀方法:
1. 選讀法
指根據學習或習作上的某種需要,有選擇性地閱讀,以便快速的學以致用。
2. 速讀法
要求學生在快速的瀏覽中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處理和消化,利用最短的時間獲取盡量多的信息。
3. 精讀法
指對于某些重點的文章,要集中注意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讀的方法。閱讀時動手將優美的詞語、精彩生動的句子或段落分門別類摘記下來,這樣能使課外書上的知識逐步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從而有效地提高讀寫能力,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寶庫。如描寫外貌的、描寫心情的、描寫景色的、描寫天氣的、描寫場景的分別放在一起??臻e時即拿出來讀一讀,背一背,這樣就可以不斷豐富自己的詞匯,掌握一些描寫技法。
另外,堅決要求學生學會摘錄批注,寫讀書筆記,“不動筆墨不讀書”,要求學生手腦并用,以達到最佳的效果。
(三) 堅持展示,鼓勵閱讀
為了激發學生持久的興趣,提高閱讀質量,每學期應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閱讀檢查或成果展示、評比。其形式可以是舉行讀書報告會、經驗交流會,或是展覽優秀的讀書筆記,評選表彰課內課外閱讀積極分子等。教師要及時鼓勵,讓取得一定成績的同學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閱讀量大的學生在課堂答問中明顯好于閱讀量少的,教師只要適當表揚,他們就更能堅持大量的廣泛的閱讀,并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學生的閱讀范圍廣了,語文的素養就會從整體上得到提高,再去進行作文教學就會容易很多。
二、 運用閱讀成果,提高作文水平
通過廣泛的閱讀,學生積累了一定的語言材料和寫作知識,自然會萌發出一種強烈的發表欲、展示欲,要求把看到的、想到的展示出來,教師要根據兒童的這一心理特征,堅持讀寫教學的同時,以模仿為橋梁,以片段訓練為手段,引導學生學習范文,仿其神、仿其意、仿其路、仿其格、仿其法,從而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但是,每學期大約只有二十多課時可用于作文教學,僅可完成作文的常規訓練,無法細致深入地完成作文教學所肩負的真正任務。不少教師會陷入命題、讀范文、學生仿寫后再簡單點評的老套中來。有的老師認為增加一些課時能否改善這種情況呢?事實證明,這樣的做法事倍而功半,從根本上說無益于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還會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呢?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完全可以將閱讀教學中學生的收獲運用到作文教學中來,這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 將寫讀書筆記與日記、周記的訓練結合起來
不少教師有讓學生寫日記或周記的習慣,這似乎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但從實際來看,若不能很好地引導,日記、周記只會成為學生的一種學習負擔,很難有較好的效果。因為小學生的年齡和閱歷有限,在他們看來,根本沒有那么多可寫的內容,所以很多學生一提起寫日記、周記就頭疼,只好胡亂記一記“流水賬”以應付了事。
筆者在教學中也讓學生寫周記,但是從不設限,學生可寫實,可虛構,因為寫實來源于生活,虛構來源于書本。此舉克服了學生生活閱歷的不足,立刻讓學生覺得有內容可寫了。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他們可以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平時記讀書筆記的習慣也派上了用場,周記本的內容自然也就更加豐富多彩了:有仿寫、有改寫;有摘錄、有評議;有心得、有體會,充分發展了他們表達的主動性,作文能力也自然得以提高。
周記的評價也很重要,但無須教師多花精力,多批幾句鼓勵的話,多問幾個為什么,可以交給學生學習小組討論完成,讓他們在互評中共同提高。endprint
(二) 課堂閱讀教學與作文片段練習結合起來
現行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佳作,既是學生閱讀的典型材料,又是學生習作的典型范文,在教學中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將閱讀與習作結合起來。在每篇課文教學之后,留一些時間讓學生進行片段練習,足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1. 情節類的文章,我們讀完一篇文章或一本書,書中哪些內容對自己的教育深刻,讀后自己有哪些提高?思想上總會有一些感觸,有時多一些、深一些,就可以寫篇讀后感。如《賣火柴的小女孩》《窮人》《凡卡》等。讀后感可以就事論事,也可以聯系實際。其方法一般先寫所讀文章或書的題目、作者和主要內容,再寫自己的感受,最后聯系實際。寫讀后感不但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文章的理解,還可以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可謂一舉兩得。
2. 說明類的文章,如《電子計算機和多媒體》《清明上河圖》等,可讓學生在學前搜集充足資料,學中充分展示,學后匯集編寫,可以訓練學生搜集、整理、運用各種資料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為作文奠定基礎。
3. 哲理類文章,如《走向生活》《關尹子教射》等,可設計讀后感練習,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以生活驗證哲理,以哲理指導生活,同時訓練學生的歸納分析、綜合概括等邏輯思維能力。
4. 名著類文章,如《景陽岡》《猴王出世》《草船借箭》等,可以引導學生課外去閱讀原著,再力爭寫出自己的理解,可摘錄、可改寫、可賞析、可質疑,既豐富了閱讀,又培養了學生質疑、創新的能力。
(三) 語文實踐活動和學生的作文訓練結合起來
教材中每單元的“積累·運用”就是很好的語文實踐活動,綜合了聽說讀寫的訓練,只要運用合理,也可促進學生習作水平的提高:
1. “讀讀背背”部分
不要局限于書本,可讓學生充分分類收集并展示,要收集,必閱讀,要展示,必積累,學生平時的閱讀就能派上用場了。如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第二單元的疊詞、第五單元的名句,都可以讓學生收集補充并積累,平時引導學生可以背一些名言、警句、成語、諺語、歇后語、古詩、對聯等,這樣寫作的時候就會運用自如,意到筆隨。要真正達到背誦、記憶,就必須像諺語說的那樣:“既要不怕苦身子,更要不怕苦腦子。”多讀多背,確實是積累材料、寫好作文的重要途徑。
2. “閱讀”部分
多是一些名人軼事、哲理故事,可讓學生從自己的閱讀成果中找尋類似故事,展示后比較分析、質疑探究,鼓勵評議、鼓勵爭論。如名人讀書故事、名人勤奮故事,可引導學生聯系自己,找出差距,這樣既培養了分析能力,又實現了思想教育。
3. “口語交際”部分
同樣以閱讀為基礎。如第十二冊第五單元的演講練習,必須讓學生在充分閱讀名人演講的基礎上,仿寫講稿再去實踐,否則學生根本無從下手。第六單元的“評議作文選”,可以訓練學生閱讀、評價的能力,也是寫好作文的前提。
另外,還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多組織一些其他的活動,如詩歌朗誦會、故事會、辯論會、讀書征文等活動。這些活動的共同點必須是“以讀為基礎,以寫為目的”,真正將讀與寫結合起來。
讀與寫猶如語文技能寶庫中的兩顆最奪目的明珠,它們相互依存,相互映襯。讀是方法,寫是目的;讀是汲取,寫是展示,在教學中如能堅持將讀與寫的訓練結合起來,就一定能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相得益彰,同步提高。
作者簡介:
趙玥,安徽省蕪湖市,蕪湖市無為縣十里墩鎮塔橋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