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和諧社會是我國社會建設的重要目標,而和諧社區的建設對和諧社會的建設有著直接重大的作用。通過和諧鄰里、和諧干群、和諧管理、和諧文化的構建,努力形成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
關鍵詞:社會;建設;和諧;社區
中圖分類號:D638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8-0000-01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由此可見社會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建設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著眼于兼顧各級群眾的根本利益,正確處理改革與穩定的關系,在改革中促進穩定,在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促進社會更加和諧。在進一步構建和諧社會的建設中,和諧社區的建設是極其重要的。
構建和諧社區的意義:社區是指聚集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是社情民意、社會基層各種矛盾和問題反映比較集中的地方,它是城市的"細胞"。是整個社會的基礎,是聯系黨、政府和群眾的紐帶。和諧社區的建設對整個社會的發展有著直接重大的影響。
1.建設和諧社區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全面加強和諧社區建設,是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建設和諧社區,對構建和諧城區,加快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基礎性作用。
2.建設和諧社區是服務群眾、凝聚人心的重要途徑。社區是社會的基本單元,是居民群眾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堅持以人為本、服務群眾、造福群眾,使社區服務個性化、多樣化和人性化,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
3.建設和諧社區是鞏固黨執政基礎的根本保證。社區基層自治組織是社區建設的主體。加強以黨組織為核心的社區組織建設,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和社區自治組織、群眾性團體、民間組織的作用,協調各方形成建設和諧社區的合力,有利于鞏固城市基層政權,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
如何構建和諧社區?構建和諧社區是一個多種要素相互配合相互統一的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安排。 建設和諧社區,關鍵是擴大社區居民參與,動員廣大社區居民積極參加社區的各種公共事務和公共活動,把居民群眾凝聚于基層社區組織內。為此應著力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構建:
一、構建和諧鄰里是基礎
1.社區可以搞“心連心”扶貧幫困活動。針對社區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的實際情況不定期的開展活動,如建立愛心超市和愛心銀行,給老人過生日,使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感受到政府的關心和社會的溫暖。
2.建立“大手牽小手”寒暑假祖孫課堂。利用寒暑假,把社區的學生和家里老人組織起來共同參與一些知識講座,如防震減災知識宣傳和演練,建立美麗社區的環境保護講座,如何變廢為寶等的宣傳。讓學生過一個豐富而又意義的假期。
二、構建和諧干群是關鍵
1.開展好社區黨建工作。開展黨員思想建設活動。重點做好黨員思想穩定工作,通過時事教育,使社區黨員擁護黨的領導,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擁護改革開放政策;開展組織建設活動。按照領導班子好、黨員干部隊伍好、工作機制好、工作業績好、群眾反映好來創建黨支部;開展制度建設活動。定期召開黨建聯系會議,社區居民對社區黨員進行定期民主評議,并公開評議情況。
2.建立黨員服務站。組織社區在職黨員在社區認崗定責活動,積極參與衛生監督、消防防范、安全巡邏、低保服務、扶貧幫困助殘、糾紛調解、法律咨詢、科普知識講座、文化體育活動等工作,為建立平安社區做出貢獻。
3.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主題實踐活動。積極開展以“便民、利民、富民、安民、育民”為主題的活動,營造溫馨良好和諧的政治氛圍,使黨員在活動中得到鍛煉,居民在活動中受到教育,密切黨群關系,增進黨群感情。
三、構建和諧管理是保障
黨的十八大指出,加強社會建設必須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管理體制,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健全基層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網絡,建立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的體制機制。
1.建立基礎網絡?;A網絡工作包括社會治理、城市管理、應急管理、民生服務和志愿服務四個方面。社會治理主要做好治安巡邏防控、矛盾糾紛排查化解、信訪維穩、流動人口及特殊人群服務、生產生活安全、消防安全等;城市管理主要做好市容環境管理、違法經營管理、市政設施管理等;應急管理主要是各類安全隱患的排查、監測預警、突發事件的防范和先期處理等;民生服務和志愿服務主要是開展黨和政府有關惠民利民方針、政策宣傳及咨詢、開展社區敬老愛幼、助殘幫扶、文明勸導等。
2.建立社區群眾工作三級網絡和網格管理員制度。即建立社區群眾工作室、居民小組群眾工作信息員和小區、樓院群眾工作信息員。網格管理員制度負責采集、錄入、更新網絡內人、地、物、事、情、組織等信息,排查社會矛盾、社會治安和安全隱患,做好基礎防范和管理工作,廣泛收集社情民意,為居民提供相關政策解答,協助辦理相關民生事項,發動群眾參與平安創建活動。
3.建立社區志愿服務站。為創新社會管理,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服務精神,營造“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文化氛圍,建立各種類型的社會志愿服務隊伍,如黨員、青年、巾幗、紅領巾、環境保護、治安巡邏、應急救援、守樓護院、科普、禁毒勸導、法律援助等。可以凝聚人、愉悅人,提升社區形象,促進社區和諧。
四、構建和諧文化是根本
加強社區文化陣地建設,滿足社區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根據居民的意愿加強宣傳教育,開展各種文化服務,如免費圖書閱讀、免費網絡服務、婚戀交友服務;建立社區少兒藝術團,舉辦藝術大賽;開展家居實用技能培訓,提高廣大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開展形式多樣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培養廣大居民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習慣,為和諧社區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通過和諧社區的建設,使居民能有一個舒心的人文環境,安心的治安環境,放心的衛生環境,省心的服務環境,社區安定祥和,社會秩序井然,廣大居民安居樂業。
作者簡介:鄧洪(1966-),女,四川仁壽人,工作單位:重慶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職稱:講師,學歷:研究生,研究方向: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