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冰
摘 要: 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當前高校意識形態教育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淡化,我們要正視各種社會思潮,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辯證分析其價值和局限,以消除它們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大學生的理論說服力和信仰吸引力;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校園文化,強化馬克思主義在高校的話語領導權,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時要以一種開放性的姿態和建設性的心態來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這是鞏固和強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高校話語權的關鍵。
關鍵詞: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高校 大學生 社會思潮 馬克思主義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9-0144-01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首先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進一步闡述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這一重大戰略任務,為我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發展指明了方向,高校從來都是知識和人才密集的地方,也是在意識形態工作中最受關注的領域,但是,在當前社會思想大活躍、觀念大碰撞的時代背景下,怎樣來保證和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思維最為活躍而思想又相對稚嫩的大學生群體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這是我們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遇到的一個重大課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要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一、高校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現狀及其面臨的挑戰
1.由于全球化的發展,時代主題的轉換,高校意識形態教育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在全球化浪潮中,多元文化的相互激蕩,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以及各國的合作進一步加強,意識形態的沖突被多元文化的沖突所取代,且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各種思潮、主義、觀念相互激蕩,再加上網絡媒體的推波助瀾,各種文化相互交融,使得高校成為社會信息的集散地和信息化的前沿陣地,大學生收社會信息、社會環境的影響更加直接和強烈。
2.我國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對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影響
一方面,我國已從以政治為中心的社會轉向以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共同發展的社會。
另一方面,社會轉型時期,利益主體的多元化發展催生了多樣化的觀念和價值需求,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的獨立性、選擇性和多樣化趨勢不斷增強,其思維方式也具有自主性、分散性和隨意性,很多人(包括大學生)開始把自身利益作為首要標準,重視個人的自我實現和自身欲望的滿足,講“實惠”的人越來越多。
二、高校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有效策略
面對高校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呈現出的各種復雜態勢,當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不是要告別馬克思主義,而是要從經濟建設、文化轉型、政治發展的狀況下出發回歸馬克思主義,在堅守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前提下尋求社會思想共識來凝聚社會發展的強大合力,從而堅定當代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崇高信念,進一步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要牢固確立和鞏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
在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時,既要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又要有容納百川的開放的心態,讓大學生不出國門就能領略到馬克思主義在世界的風采,感受到馬克思主義旺盛的生命力,幫助大學生從我國國情出發,增強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情感認同和現實接受。
2.提高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有效性
有效傳播是增強馬克思主義對青年大學生凝聚力和吸引力的路徑條件,馬克思主義的有效傳播史傳播者、受眾者和傳播渠道等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協調的結果,因此,采取積極的措施提高傳播者的素質,準確把握受眾的價值需要并拓寬傳播渠道,是提高馬克思主義傳播有效性的必然要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校園文化建設,增強馬克思主義在高校大學生中的話語主導權,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在高校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同時尊重差異,包容多樣,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在大學生中形成社會思想共識;引導大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在各種思潮涌動的高校里,尤其需要一個為大學生所認同和接受的共同理想,凝聚大學生的力量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明確真善美和假惡丑,凝聚人心,形成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相適應的良好社會風尚。在這些方面繼續努力,改進工作,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參考文獻
[1]韓震主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研究[D].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
[2]周中之,石書臣主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探索[D].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3]鄒宏秋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論綱[D].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
[4]成敏.芻議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J].科教文匯,2007年06月:下旬刊.
[5]李毅、劉鳳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08年第13期:第4-8頁.
[6]寧曉菊.論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大學生的吸引力[N].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12月第21卷第6期第4-7頁.
[7]冉文偉.新自由主義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及其原因分析[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7年7月:第38-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