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楚珍
摘 要: 本文通過對高職院校英語閱讀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和研究,探討研究性學習在高職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旨在通過對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來提高高職英語閱讀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 高職英語 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9-0231-01
一、引言
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高尚職業道德和大專以上專業知識水平,具有高級技能的實用型、創造型人才。這一目標的實現,直接體現在高職英語教學的計劃中,閱讀教學作為高職英語教學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如何體現高等教育的社會性、職業性、實用性、以及創新性引起了高職英語的工作者的深刻反思。
高職英語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掌握必需的、實用的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具有閱讀和翻譯與專業有關的英文材料的初步能力,并為進一步提高英語的應用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礎。閱讀是學習語言知識,打好語言基礎,獲得信息的重要渠道。從語言的學習規律來看,大量的語言輸入是提高英語應用能力的重要途徑,而大量的語言輸入又基于大量的閱讀。所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高職英語閱讀教學的首要目標。建構主義認為,閱讀是讀者知識的重新建構的過程,在閱讀的過程中,讀者需要以自己原有的知識為基礎,對外來信息進行識別、加工,最后對新的信息進行取舍和處理,進而構建一個與新知識相關的認知體系。所以閱讀不僅包括語言知識學習和技能的培養,更應該包括認知能力的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以及情感態度、文化素養等綜合素質的培養。通過實地調查,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以句子分析為主線的精讀課教學模式逐漸暴露出不少弊端,無法滿足高職教育的需求。
二、現階段高職英語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1.教師方面
由于教師自身對于英語閱讀教學的研究不夠,實踐經驗匱乏,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形成一套科學的、行之有效的與高職教育目標相匹配、體現學生主體作用、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培養學生閱讀策略和認知能力、形成學生的良好閱讀習慣,有效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教學方法。基于此,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的還是語法翻譯法和直接教學法。著名的應用語言學家桂詩春指出:“我國在訓練外語閱讀教學過程中有一個偏向,就是混淆了語言因素和非語言因素,而且常常用前者去代替后者,于是導致了逐句分析語法結構的閱讀訓練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以傳授語言知識為主,對于單詞和難句的解析,語法結構的分析與講解占據了課堂的大部分時間,從而忽略了對學生的閱讀策略和認知能力的發展。考慮到學生的基本知識儲備不足,教師有意在教學過程中安排大量的詞匯以及語法翻譯練習。教學手段單一,教學內容固化,學生感到乏味,學習的積極性直線下降。閱讀的過程是對語言的認知過程,閱讀的主要作用是幫助學習者鞏固和擴大詞匯量、豐富語言知識,了解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提升語言能力。但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單一的傳統知識型教學模式,將課堂教學目標定位在如何豐富和鞏固學生的詞匯和語法知識上,并不教會學生從整體上把握閱讀材料,培養學生閱讀策略和認知能力,這樣也與閱讀的意義相悖,也無法真正有效地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2.學生方面
由于長期受教師的“自下而上”的教學模式的影響,學生在進行閱讀的過程中大多數采取的是文本驅動閱讀,即視閱讀為文本解碼過程。所以在拿到閱讀材料,學生都喜歡逐字逐句地閱讀,而不是聯系上下文,根據意群進行閱讀和理解。這樣不僅導致閱讀費時、效率低,而且由于學生無法從宏觀上把握閱讀材料,所以在閱讀過程中,許多學生對于文章結構分析以及主旨的把握存在著很大的困難,無法真正地提取語篇背后所蘊含的文化知識,在閱讀的過程中更加無法有效地掌握閱讀策略和技巧。所以許多學生都曾提出這樣一個疑問,上完一堂課下來,除了覺得自己學到了幾個新單詞和詞組,對于文章講什么完全不知情,下次再給我一樣的閱讀材料,我還是不懂。所以在進行閱讀測驗時,會發現學生對于文章主旨和整體的把握這一塊十分地薄弱,對于文章的分析與處理更是存在非常大的問題。在對學生閱讀現狀進行分析時可以發現導致學生閱讀水平難以提高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學生的英語語言知識基礎薄弱,二是學生的閱讀興趣不高,尚未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和策略,認知能力有待提高,對于閱讀材料所包含的文本信息的提取和處理能力有所欠缺。
三、研究性學習在高職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
研究是指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運用已有的知識去創造新的知識的意識與努力。研究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法主動獲取知識并且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將研究型學習運用到英語閱讀教學過程是指教師指導學生基于教材,讓學生利用圖書館、網絡等渠道搜集需要的信息和資料,制定自己的閱讀計劃,通過思考、調查、討論等學習方式去完成學習計劃,通過對信息的提取和整合,提高閱讀能力,并在此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所以,研究性閱讀是一種以教師為指導,學生為主的一種閱讀教學模式。研究性閱讀可以以一個單元為課題進行研究,主要由提出問題、課題準備、探究過程以及綜合評價這四大步驟組成。
1.提出問題
以實用英語教程第一冊Unit 2 X-sports為例,教師可以根據“X-sports”這一主題為中心,引導學生探討一些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聯的內容。教師可以由此引出一些關于極限運用的問題,例如:(1)The X-sports and history;(2) Do you like X-sports ? Why? (3)What are your favorite X-sports? (4) X-sports injuries.
2.課題準備
教師在此過程中要根據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疑慮所在,指導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通過網絡信息平臺,進行網上網下的活動協同。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5人左右,各組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來進行研究。各個小組根據自己的課題,通過網上的信息瀏覽,查詢有關課題的一些基本信息,網下也可以利用圖書或者進行實地參觀和親身實踐搜集相關資料。
3.探究過程
在這一過程,需要學生對搜集的各種資料進行整合和分析,著重培養學生對于閱讀材料的分析與處理以及如何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學生通過組員之間的合作,對所搜集的信息進行加工與處理,最后就自己的研究成果提交一份與課題相關的總結報告,或者每組選派一名代表將研究成果制作成一份英文的power point 電子文稿在班上進行演示。
4.綜合評價
綜合評價以教師評價、小組集體評價以及小組成員之間評價相結合,側重于小組集體評價。教師在這一階段,主要是針對學生所提交的總結報告以及所做的口頭報告進行點評和講解,并幫助學生補充和講解研究的不足之處,公開研究成果,接受并參與開放性評價,與學生就相關問題進行探討。
四、結語
將研究性學習這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融入到高職英語閱讀教學中不僅與當今推崇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潮流相適應,體現了高職英語教學的特色,更與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相吻合。
參考文獻
[1]鐘啟泉.研究性學習理論基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田慧麗. 高職英語教學中研究性閱讀的實驗[D].東北師范大學,2008.
[3]李黎.研究性學習在大學英語精讀教學中的運用[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2).
[4]劉臻.淺談大學英語閱讀課程教學的現狀與改革 [J].外語論壇,20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