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國古代的廉政模式,始終是德治占據著主導地位。這種主要通過道德教化、提出加強自律等道德手段來倡導廉政的模式,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官吏增強對反貪倡廉的體認,從而在內心形成自覺躬行廉潔從政的觀念與行為。然而,這種德治主導性的廉政模式具有不足。德治過分強調道德教化以及主要依靠統治者自身的表率作用,從而不可避免地夸大統治者個人在治國理政中的作用。
關鍵詞:德治為主 廉政文化 特征 不足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9-0331-01
一、以德治為主傳統廉政文化的特征
德治主導型的文化是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并成為中國傳統廉政文化的主要特點。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是以儒家文化為主導的文化。儒家文化是一種以“內圣——外王”為目標的倫理型政治文懷,他的一個重要特征,乃是各種社會關系呈現出明顯的倫理化趨向。“在儒家心目中,人與人之間似乎只有一種關系,即倫理關系,其他關系,如政治關系、經濟關系都被他們在某種程度上倫理化了。”這就決定了倫理道德在儒家文化觀念中占據主導地位,“倫理道德約束甚至超過法律的效力”、“泛道德化、泛倫理化傾向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個人的自我約束在“德”,政治的鞏固也在“德”。這種德治主導型的文化是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并成為中國傳統廉政文化的主要特點,并具有以下特征:
1.依靠道德力量并輔之以必要的法制約束力來追求廉政價值的實現。這種道德的力量主要是“以倫理道德準則約束公職人員的權利,規范掌權者的行為,并通過道德教化和個人修養等方式吧這些準則轉化為掌權者的內心自律,從而提高公職人員道德素質和道德人格,筑起防腐抑腐的道德防線,倡導清正廉明之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過于孔子的“為政以德”論。即“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二眾星共之。”“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孟子也說:“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就是說,德治能夠產生巨大的力量,他可以極大地凝聚人心。孟子還說:“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的民財,善教得民心。”正因為如此,中國古代統治者,特別是一些有作為的君主,經常通過系統化的廉政教育,以增強官吏對廉潔從政的感悟進而促使他們養成廉政廉潔的道德品質。如唐太宗對大臣的廉政教育往往推心置腹,情理交融;而康熙對大臣的教育常常能夠以理服人。在古代統治者看來,“誠發乎心,德形乎身,政加乎人,化達乎天下。以此禁吏,則貪欲之吏不得不廉矣”。正因為如此,古代統治者對大臣進行道德教化,無非是希望官吏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以形成正直清廉的從政之德。
2.儒家文化中的“修齊治平”理論,也已涵蓋了其德治思想的全部內容。這一理論的要旨在于,治國平天下的大事,必須從修身做起。“自天子以至于熟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成為個人實現其政治抱負的邏輯起點。而修身,就是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在中國古代統治者看來,修身自律,能夠產生巨大的人格力量,而人格力量比虛設的制度更能產生巨大的影響力。東漢政治家王符從本末論的角度,提出修身行廉是治化直奔。即:“凡為治之大體,莫善于抑末而務本,莫不善于離本二飾末。”“夫修身慎行,敦方正直,請鏈接白,恬淡無為,化之本也。”
3.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是“慎獨”。慎獨,是指在一個人獨處時,在滅有其他人監督的情況下,有做壞事的可能機會而不去做壞事,一味地遵守規范,自我約束自己。《禮記·大學》曰“誠與中,形于外,故君子慎其獨也。”《荀子·不茍》亦曰:“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親,不怒而威:夫此順命,以慎其獨者也。”儒家的“慎獨”思想,對中國谷底啊許多廉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如子罕不受寶、公儀休不受魚、羊續拒賄、楊震不受金等等這些事例機會都是他們堅持慎獨的結果。可見,慎獨是嘉慶道德修養而形成的道德自律。它既是一種道德自律的境界,也是一種道德自律的方法。
二、以德治為主傳統廉政文化的不足
這種德治主導性的廉政模式具有諸多不足。一方面,各種社會關系的處理主要依靠道德調節,并認為道德是治理國家的根本手段。誠然,各種社會慣性的處理確實需要道德,倡導廉政而不提倡道德,的確是不可能的,但道德卻不是萬能的。在君主專制社會中,在人們的道德覺悟和道德水平普遍不高的情況下,官場的貪賄腐敗之風始終存在.如在朱元璋時期,依然存在"掌錢谷者盜錢谷,掌刑名者出入刑名,使冤者不伸,枉者不理,致使銜冤無訴,下情不能上達"等現象。這也說明,在封建專制下,德治主導型的廉政模式難以發揮倡廉的根本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德治過分強調道德教化以及主要依靠統治者自身的表率作用,這又不得不將治國理政的全部希望,落到個別的“圣賢”身上,從而不可避免地夸大統治者個人在治國理政中的作用。而高高在上的皇權又使得許多君主常常以“圣賢”自居,唯我獨尊,個人說了算,勢必導致德治滑向人治的泥淖尤其是,許多封建君主往往窮奢極欲,無所約束,上梁不正,下梁弊歪,于是,又造成整個社會貪賄腐敗之風蔓延。正如白居易所揭露的那樣:“前代人遮之貧困者,由官吏之縱欲也;官吏之縱欲者,由君上之不能節儉也……蓋君好則臣為,上行而下效。故上茍好奢,則天下貪冒之吏將肆心焉。”
當然,中國古代統治者在強調以德倡廉的同時,也輔之以相應的法律制度約束。如通過管理選拔與考核制度、監察制度、俸祿制度等逼養的制度防范,甚至通過嚴峻的法律制度等手段,以促使官吏形成廉潔從政的品德。不過,在整個封建社會,這些制度與法律的約束始終是居于從屬的地位。中國古代的廉政模式,始終是德治占據著主導地位。這種主要通過道德教化、提出加強自律等道德手段來倡導廉政的模式,確實收到一定的效果,也不失為一條防腐倡廉的良策,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官吏增強對反貪倡廉的體認,從而在內心形成自覺躬行廉潔從政的觀念與行為。
參考文獻
[1]楊伯峻. 論語譯注(簡體字本)[M]. 北京:中華書局,2006.
[2]朱熹.河南程氏遺書 [M].商務印書館, 2010.
[3]朱熹,呂祖謙. 近思錄[M].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0.
[4]林宏星. 荀子(精讀) [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王興文,(1983-),研究生學歷,中共定西市委黨校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領導學和黨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