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芳芳


[摘要]目的分析宮頸環形電切術治療宮頸癌前病變的效果。方法研究對象選取本院2012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42例宮頸癌前病變患者,隨機方法分組(每組21例)。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保守治療,實驗組患者接受宮頸環形電切術治療。治療后隨訪1年以上,對比分析兩組患者近、遠期療效的差異性。結果經過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經x2檢驗分析發現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期間實驗組患者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經x2檢驗分析發現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手術出血量及時間均優于對照組。結論采用宮頸環形電切術治療宮頸癌前病變具有滿意的近、遠期療效,可將其作為宮頸癌前病變的首選治療方法推廣應用。
[關鍵詞]宮頸環形電切術;宮頸癌前病變;治療效果
子宮頸癌是婦科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與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密切相關。宮頸癌的病程進展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并且在真正的發展成為宮頸癌之前有著很長的癌前病變期。在這個癌前病變期能夠及時發現、盡早治療,病程是能夠逆轉的。近年來隨著人們自我保健意識的提高和陰道鏡檢查、宮頸細胞涂片篩查等檢查手段的發展,宮頸癌前病變的檢出率越來越高。對宮頸癌前病變進行有效的治療和干預,可控制和延緩宮頸癌病程進展,減少惡性后果的發生。宮頸環形電切除術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項新技術,在門診即可進行操作,具有簡便易行、安全有效的優點,在宮頸病變患者的治療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宮頸環形電切術治療宮頸癌前病變的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分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12年6月~2015年6月之間我院收治的42例宮頸癌前病變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大多數患者沒有明顯的不適癥狀。在常規的婦科檢查中診斷為宮頸癌前病變,有部分患者出現白帶異常、增多、有異味以及血絲、偶爾出現接觸性出血等癥狀。經過系統的儀器檢測,乳頭瘤病毒(HPV)檢測、宮頸活組織檢查或頸管診刮(ECC)、宮頸細胞學篩查以及陰道鏡檢查等檢查明確診斷為宮頸癌前病變。研究對象同時排除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心肺功能不全、控制不良的高血壓、糖尿病、凝血機能異常、精神異常、智力障礙、已進展至宮頸癌、合并滴蟲性陰道炎、細菌性陰道炎、念珠菌性陰道炎、妊娠期女性等患者。兩組患者均知情同意,且實驗經過倫理委員會通過。
根據隨機方法分組,對照組患者共計21例,其中有生育史18例,無生育史3例;年齡32~47歲,平均(41.5±9.1)歲;體重49~65kg,平均(57.9±8.4)kg;初次性生活年齡16~22歲,平均(19.7±3.7)歲;CIN病變分級Ⅰ級7例、CIN病變Ⅱ級12例、CIN病變Ⅲ級2例;其中6例患者既往有吸煙史。
實驗組患者共計21例,其中有生育史17例,無生育史4例;年齡30~48歲,平均(41.9±9.3)歲;體重48~66kg,平均(58.1±8.6)kg;初次性生活年齡15~24歲,平均(19.6±3.7)歲;其中CIN病變Ⅰ級8例、CIN病變Ⅱ級12例、CIN病變Ⅲ級1例;其中15例患者既往有吸煙史。
對兩組患者年齡、體重、生育史、初次性生活年齡、CIN分級、是否有吸煙史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的保守治療,包括陰道局部放置保婦康栓、微波、激光等治療。
實驗組患者接受宮頸環形電切術治療,于月經干凈后3~7d接受手術。囑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常規消毒。放置窺陰器使宮頸暴露,宮頸表面涂以2%碘酊溶液以確定病變范圍。采用2%利多卡因溶液5mL于宮頸3、6、9、12點位置局部注射麻醉。將電刀的功率設定為40~50Hz,根據患者的橫向病變的范圍大小是否應經擴展到宮頸管內深度確定電極的選擇,電刀從患者宮頸表面垂直向下切人,深度到達子宮頸問質,深度最少要達到5~8mm。電刀切除的范圍需要超過病變位置邊緣2~5mm。盡量一次完整切除轉化區病變組織,對病灶面積較大者必要時再次補切,盡量切除全部病變組織。切除組織送病理學檢查。術畢采用球形電極電凝止血,電凝功率為30~40Hz。術后接受常規抗感染治療3~5d,囑患者注意保持外陰清潔,2個月內禁止性生活和盆浴。
治療后1個月開始隨訪,觀察近期療效。之后每隔3個月復查TCT、陰道鏡。1年后改為每隔6個月復查TCT、陰道鏡,觀察遠期療效。對比分析兩組患者近、遠期療效的差異性。
1.3評價指標
1.3.1CIN病變分級標準CIN病變I級:宮頸上皮細胞輕度不典型增生,異型細胞局限于上皮層下1/3;CIN病變Ⅱ級:宮頸上皮細胞中度不典型增生,異型細胞局限于上皮層下1/3~2/3;CIN病變Ⅲ級:宮頸上皮細胞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異型細胞幾乎累及或全部累及上皮層下。
1.3.2近期療效標準顯效:治療后1個月白帶常規檢查正常,宮頸口光滑,色澤紅潤,彈性好,CIN分級較治療前改善2級或2級以上;有效:治療后1個月白帶常規檢查正常,CIN分級較治療前改善1級;無效:治療后1個月白帶常規檢查仍異常,CIN分級較治療前未改善或惡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x100%。同時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
1.4統計學處理
相關數據均錄入SPSS17.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近期療效比較
經過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經x2檢驗分析發現組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遠期療效比較
隨訪期間實驗組患者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經卡方檢驗分析發現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手術情況比較
實驗組患者手術時間為(8 62±1.05)min,手術中出血量為(11.32±1.02)mL;對照組患者手術時間為(58.63±6.69)min,手術中出血量為(98.62±16.35)mL,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3.941,24.421,P<0.05)。
3討論
宮頸是女性生殖器官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易發生病變的常見部位。宮頸病變是婦科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多發生于育齡期女性,不僅給患者帶來巨大的身心痛苦,還對其生育功能、夫妻生活造成直接的不利影響。宮頸疾病是導致宮頸癌變的主要原因。宮頸癌的發生與人乳頭瘤病毒感染、早婚、早育、多產、性生活紊亂、吸煙史、長期使用避孕藥物等因素有較為密切的關系,宮頸癌前病變期能否得到及時、有效地治療對降低宮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義。由于宮頸癌前病變早期無明顯不適癥狀,既往很長一段時間內早期確診率較低。近年來隨著廣大婦女進行婦科檢查的意識增強,且宮頸癌篩查工作也在不斷的推廣普及,宮頸癌前病變的檢出率也呈現上升的趨勢。相關研究表明,宮頸CIN病變Ⅰ級發展為宮頸癌的可能性為15%,Ⅱ級發展為宮頸癌的可能性為30%,Ⅲ級為45%。所以,積極的進行宮頸癌前病變檢查并對各級病變進行治療對于宮頸癌的預防具有重要意義,如何治療宮頸癌前病變已成為新形勢下婦產科臨床工作的重點。
常規保守治療包括陰道局部上藥、微波、激光等多種治療措施,但保守治療方法僅對宮頸表面的病變組織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而對深部組織的治療效果欠佳,表面的病變組織治愈后易復發。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1.90%,復發率為42.86%,均處于低水平,說明常規保守治療效果不佳。
宮頸環形電切除術與叫做利普刀(LEEP)技術,作為一項婦科新技術是隨著科學技術的幾部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利普刀是一種超高頻電波刀,采用低電壓、高電流的環型電刀切除宮頸病變組織,簡便、易行、安全、有效,在門診即可完成手術治療,并可提供完整、無炭化的組織標本進行病理學檢查。此外,宮頸環形電切除術組織無炭化、煙霧少、出血少,手術治療后的宮頸組織光滑如初,無疤痕組織殘留,可保持宮頸組織的柔韌度,不影響患者以后妊娠。
宮頸環形電切除術手術的原理就是通過電刀金屬絲傳導產生的高頻交流電,進而產生干燥、脫水以及切割效應,對病變組織進行電切和電凝,不影響切除的標本組織邊緣病理學檢查,集診斷和治療為一體。宮頸環形電切除術需要按照患者宮頸部位的病變等級、病變的范圍和大小等因素確定其切除范圍。組織學活檢為CIN Ⅰ級者切除范圍應達到轉化區邊界,切除深度為5~8mm,CINⅡ級、CINⅢ級者切除范圍應達到轉化區外緣2~5mm處,錐頂高度應達到2~3cm,盡量完整地將轉化區組織切除。宮頸環形電切除術以其操作簡單、手術時間短、出血量少、不影響生育功能、復發率低等優點,已成為臨床治療宮頸癌前病變的一種重要方法。
本研究中21例采用宮頸環形電切術治療者術后1個月時達到顯效7例,有效1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高達95.24%。21例采用常規保守治療者治療后1個月達到顯效4例、有效9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僅為61.90%。這一結果提示采用宮頸環形電切術治療宮頸癌前病變具有更加滿意的近期療效。治療后隨訪1年以上,采用宮頸環形電切術治療者僅1例患者復發,復發率為4.76%,采用常規保守治療者9例患者復發,復發率為42.86%。這一結果提示采用宮頸環形電切術治療宮頸癌前病變具有更加滿意的遠期療效。且從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方面,使用宮頸環形電切術的效果明顯更優,患者術中出血少,手術快,創傷小。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采用宮頸環形電切術治療宮頸癌前病變具有滿意的近、遠期療效,可將其作為宮頸癌前病變的首選治療方法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