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蘋
摘 要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應是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學會語文知識、掌握語文學習方法,形成語文學習能力,受到美的熏陶,得到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并且使之能持續發展。
關鍵詞 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1-0082-02
什么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我認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就是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學會語文知識、掌握語文學習方法,形成語文學習能力,受到美的熏陶,得到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并且使之能持續發展。那么怎樣達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在單位時間內讓學生有所得、有所獲呢?在這里,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思考來談一談。
一、精心導入,引趣激興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的教學導入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打開了學生的思維,為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做了鋪墊。我在執教《比尾巴》一課時,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昨天老師接到了森林王國里獅子大王打來的電話,他要邀請我們去參加一場獨具特色的比賽——比尾巴,并且擔任本次比賽的小評委,你們想去嗎?這節課你們就來當個小評委,讓我們一起走進“比尾巴”大賽吧。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出來了,整個課堂變得生動而活躍。
二、有效提問,感悟文本
適時有效的課堂提問是非常重要的教學手段,我認為課堂上的有效提問,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把握住教學的重點與難點,要統領全文,牽一發而動全身,激起學生對未知探索的欲望,使他們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展開師生對話,生生對話,讓學生充分感悟文本,品味語言文字的內涵,這樣才能化平淡為精彩,大大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當然要想充分發揮課堂提問應有的價值,須把握好三個“度”。
(一)注意難度,使問題具有挑戰性
問題的難易度,是衡量提問有效性的首要條件。既不能過于淺白,又不能太艱深。過于淺白,沒有思考的余地,索然無味,提不起學生興致;太艱深,學生答不了,不僅達不到教學目的,反而挫傷他們學習積極性,事與愿違。切合實際、引人深思的教學提問,有助于點燃學生思想火花,掀起感情波瀾,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遺憾的是,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藝術還遠遠沒有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語文閱讀教學中還存在大量的無效提問現象。比如教學《草船借箭》設計問題“周瑜為什么要諸葛亮十天造出十萬支箭”、“周瑜為什么長嘆一聲‘我真不如他”,這就未免過于簡單,學生讀完課文一眼就看出來了,這樣的問題根本不富于啟發性,久而久之,學生會以漫不經心的態度對待,這對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能力的培養沒有多大價值。
如上述案例,教師如果換一種方式向學生提出“課文從哪些方面表現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結合課文中的具體語句談一談諸葛亮、周瑜、曹操、魯肅分別是怎樣的人”之類問題,那學生的反應就會大不一樣。這種問題具體而又有思考的余地,能促使學生閱讀課文,思考問題,非經過閱讀思考不能答出,但通讀全文,整體思考之后大部分同學都能比較好地回答。這樣的啟發性提問對學生形成研讀文本的習慣、提高分析歸納能力以及領悟文章表達方法等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讓學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礎上“跳一跳”,并把果子“摘下來”,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的成就感。
(二)體現深度,使問題具有針對性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問題的設計,可謂是關系到閱讀教學組織成敗得失的一項重要工作。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只有全體學生積極參與、積極動腦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這樣的課才是成功的、高效的。學生如果不動腦,怎能期望有收獲?能真正讓學生在心靈上觸動、在知識上領悟、在閱讀理解能力上提高的不是那些泛泛的提問,而是一些精當的具有啟發性、針對性的提問以及答問時的討論、點撥。當前有些課堂提問抓不住課文的重點或教學的難點,有如蜻蜓點水,隔靴搔癢,起不到實質性的作用。教師教學不是要面面俱到,而是需在關鍵處著力,所提問題要突出課文重點或教學難點,抓住思想內容與語言表達的結合點,使問題擊中要害,使學生像聽了無聲的指揮一樣參與到教學過程中。
如教學二年級《從現在開始》一課時,可以抓住課后練習中的問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想一想小猴子為什么能當上‘萬獸之王?”展開教學,讓整個教學在一個大的問題情境中展開,一下子就抓住教學的重點,起到了“牽一發而動全局”的效果。
(三)重視廣度,使問題具有開放性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很多老師變過去“領著學生走向預設的教案”為“引著學生走向預設的答案”,“設籠子”、“下套子”,引著學生“鉆圈子”,為學生設計一條通往已定答案的小徑,想方設法讓學生沿此路徑去獲取答案,讓學生為認同答案而學習,為標準答案而思考,這樣的提問有待于改進。課堂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具有開放性,盡可能突破“標準答案”的束縛,讓答案具有多元性,力爭引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三、以讀促悟,讀悟結合,讀寫結合
以讀促悟中的讀是悟的基礎,悟是讀的歸屬,蘇霍姆林斯基說:“書籍對少年來說,并不是真理的倉庫,而是內心體驗的源泉”。漢語本身是非直觀性的,又是極具想象性的,只有讓學生在讀中悟,才能真正使學生受到良好的語言文字訓練,提高對語言的敏銳感悟能力。如我在執教《晏子使楚》一課時,讓學生抓住“楚王仗著自己國勢強盛,想趁機侮辱晏子”和“晏子看了看,對接待的人說:‘這是個狗洞,不是城門……”這兩部分的句子來進行朗讀,在讀中品悟楚王侮辱晏子的險惡用心,在讀中品悟晏子作為一個外交官有禮有節地反駁了楚王的侮辱,維護了齊國的尊嚴,體現出超人的智慧和過人的口才,從而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學生在理解了課文的基礎上,還要進行拓展延伸,也就是讀寫結合。課標中“課程基本理念”強調:“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要尊重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學生的“獨特體驗”就是讓學生“讀出自己”,即通過閱讀文本而情不自禁地聯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自己所處的社會或自己正經歷的時代,進而與作者產生心靈的共鳴。教師應高度重視讓學生“讀出自己”,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去感悟、去體驗,獲得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生的有益啟示,并形成自己的觀點寫出來,做到讀寫結合。例如:執教《慈母情深》一課時,學生通過說感受體會到母愛的偉大與無私之后,在學生的積極性高漲,課堂氣氛活躍的同時,我從讀寫結合的角度出發布置作業:把你此時此刻的感受寫下來。這樣趁熱打鐵,憑借學生升華體會之際,進行寫話訓練,有益于提高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能力,從而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總之,語文閱讀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為了提高課堂閱讀教學的質量,我們必須以教學理論為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策略,切實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達到學生與教師的雙贏。
(責任編輯 楚云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