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波
摘 要 要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必須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實踐中充分利用體育教育自身的優勢,轉化限制條件為有利條件,正視自己,解放思想,拓寬思路,大膽突破,既尊重傳統,也不要被傳統所拘束。
關鍵詞 體育教學 傳統模式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1-0119-02
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過程中,我們體育工作者要總結過去,放眼未來,轉變觀念,認清兩者的本質區別,剖析自己,在實踐中找到突破口,完成素質教育所賦予我們的重任。
一、不利于教學的傳統舊模式
1.體育教師自身的習慣
每位教師在多年的教學實踐過程中,都能在不自覺中形成一種符合自己特征的教學模式,這些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使教學順利進行,但是卻能束縛體育教師的思維方式,使自己陷于條框之中,易影響體育教學的改革和創新。如在準備過程中,體育教師一般采用慢跑,跑完之后就是做徒手操,無論遇到什么課題都是如此。這種固定的模式時間一長會給學生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失去對體育課的興趣,沒有達到體育課所要求的多種教育的作用。類似這樣的問題還表現在對教材的使用和選擇上,不思創新,不求進取,自我感覺良好。
2.過分強調課堂結構
受傳統習慣的影響,體育教師在上課中一般采用“四部分”的結構模式:開始部分——準備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這種結構由于對課的幾個部分限制過死,從形式和內容上過分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教師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被限制了手腳,一味追求時間在各個部分的合理分配,已達到整節課在結構上的平衡,從而影響了教學質量。許多體育工作者對課堂結構這方面的改革實現了很大的突破。例如:
(1)三部分結構:準備部分——基本部分(技術學習和身體素質練習)——恢復和結束部分。
(2)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有機體的生理活動規律安排的六段式結構:
①引導階段——激發興趣——增強信心提高活動能力——學習技術——發展身體素質,滿足活動愿望——放松與恢復;
②引起動機——滿足活動愿望——適當降低強度,保持運動情緒——發展運動能力,掌握技能——恢復身心,調整——小結,布置作業。
③按人體技能的活動規律,練習與休息合理交替,使練習按照一定順序連續地進行,側重學生情緒與心理活動的調節,而不分階段的順序式結構。
“教無定法”,現代體育教學提倡課堂教學、結構的多元化,根據課的類型,教材內容、組織形式,學生的實際情況和人有機體的活動變化規律,合理地安排課堂結構,并在實際操作中靈活掌握和運用,既完成一節課所要完成的各項任務,也要在內容之間巧妙轉換,體現體育教學的連貫性,不斷發展和突破,提高教學質量。
二、傳統的教學模式有礙于新時代的教育
1.教育在于改革,體育教學改革的重點就在于課堂教學,優化課堂結構的過程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最好方法。從教學最優化的實現條件來講,教學過程最優化是由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習活動最優化一起構成的。
2.傳統的模式不適應現代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的發展需要。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應試教育的教學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新時期的青少年,形成了一定的效應。但是,我們的教學對象是隨著時代而不斷地變化進步的。現實中,我們面對的是在優越條件下成長起來的青少年,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新鮮事物易產生興趣,思維敏捷,活潑好動,愛上體育課,卻不愿意參加劇烈或難度較大的活動,更不愿意在活動中受到約束。我們本來可以利用這些因素有針對性地突破,但是傳統教學模式的條條框框無形中影響了教師的創造性,使得形式單調,同時也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無情地限制住,影響了學生個性的發展。
3.傳統的授課模式不能與素質教育所要求的教學目標相適應。現代教育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而我們的任務不僅是要讓學生的身體好,更重要的是把學習和鍛煉的方法教授給他們,面向全體學生,讓他們掌握方法,通過正確的身心教育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發展人際關系,開發學生認識事物的能力,掌握對美的認識和理解。傳統的教學是在應試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中生長并形成的一種固定模式,片面強調了身體鍛煉,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全面培養和教育,不能以大多數學生為主要教學目標,這與時代所賦予的歷史任務是不相符的。
三、突破傳統授課模式
縱觀我國學校體育的歷史,幾經起落,步履蹣跚,歷經了太長的封建社會,受重文輕武的思潮影響。新中國成立后,才真正是我國體育事業的初創階段,由于未能結合自己的國情而照搬前蘇聯的體育理論,造成了學校體育實踐發展的單一模式,再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停滯設置倒退,給體育教育帶來了空前的災難。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體育機制的不斷完善和深入,體育教育迅速發展,體育改革方興未艾,但體育理論和實踐還不盡如人意。
要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必須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實踐中充分利用體育教育自身的優勢,轉化限制條件為有利條件,正視自己,解放思想,拓寬思路,大膽突破,既尊重傳統,也不要被傳統所拘束;既學習國內先進的教學方法,也要創造適合本校實際的方法,使每節課都做到教法新穎,措施有力,不斷提高教學質量。讓我們面向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在教學中不斷探索新方法,每節課都體現自身的價值和特點,在教育改革中走出適合自己的路。
(責任編輯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