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莉
【關鍵詞】 語文教師;閱讀能力;文本解讀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9—0063—01
中學語文老師語文素養的基礎,是閱讀能力,以及建立在閱讀能力上的文本分析能力和引導閱讀能力。閱讀是中學語文教學的起點,教師引導、指導閱讀,學生獨立完成閱讀,并在此基礎上展開探討、形成思想,并進一步延伸為口頭表達和寫作。閱讀能力直接制約語文教師的教學能力,關注語文教師閱讀能力的發展和提高,就是關注語文教改的實質性推進。
一、讀者是語文教師的首要身份
中學語文教學圍繞的是教材中的文本,理想的語文教學就是以閱讀教學為核心,進行師生對話,發展學生的閱讀、分析和進一步的寫作能力。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曾提到:“要想真正地上好語文課,必須要學會解讀文本,走進文本,要深入挖掘教材,不能片面地停留在文本的表面,要挖出文字背后蘊藏的東西,只有鉆研出語文的味道來,才能上出帶有語文味道的課來。”
語文教學中,教師是文本的首位解讀者,隨后的指導閱讀、講讀、分析都由此而發,只有教師做到高屋建瓴,對文本有充分的認識和深度的發掘,才能順利進入下一步的教學和對話階段。解讀、分析文本的過程,對語文教師的閱讀水平有較高的要求,不僅要求語文教師能全面深入地解讀教材文本,還要他能夠觸類旁通,能掌握該文本的周邊材料,從一滴水找出一條河的線索。例如,教讀柳宗元的名詩《江雪》,如果沒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和對柳宗元背景的足夠了解,不能把這些內容與這首詩的讀解聯系起來,最終的解讀,只能是詩詞的翻譯和基本的詩歌審美講解,作者的心境、時代特征的表現、當時政治的影響,都被拋開,學生只能了解詩歌最淺層的內容,而將這些內容都添加進去,給學生充分立體的知識和感知,才是語文課的應有之意。唯有如此,才能給學生專業的閱讀指導和豐富的閱讀體驗。
學科課程的內在動力,要求中學語文教師在標定自我身份時,首先要把自己當作一個讀者。這樣的讀者,要熱愛閱讀,有所專擅,更能廣博。語文教師的閱讀量應該超越學生,更超越同年齡、同學歷層次的閱讀者,成為專業的讀者。遺憾的是,受我國整體閱讀水平和閱讀量低下的影響,中學語文教師的閱讀水平也在低水平徘徊,這應該引起整個中學語文教學同行的重視,這種能力的低下,某種程度上直接制約語文新課改的成敗。
二、閱讀能力是中學語文教師的核心競爭力
在語文教學中,首先存在的是教師和文本的對話,尋求借助閱讀理解文本的人,要“通過我們自身使它講話”,把一個靜態的語言文字符號系統,由閱讀而進入課堂的講讀,變成一次在場的言說。其次,教學就展開了另一重對話,閱讀文本是中介,圍繞文本,師生開始問—答模式的對話。這是極其重要的閱讀—對話模式,學生怎樣才能理解文本作者的知識結構,如何從文本閱讀、分析中獲得更豐富的閱讀經驗,如何在教室的指導下發現文本隱藏的含義。
這個閱讀—對話的過程,給語文教師提出極大的難度。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提供足夠多的周邊閱讀資料,尋找學生閱讀的盲區,分享自己的閱讀經驗和閱讀心得。每一步都需要語文教師有足夠的閱讀量、有經過大量閱讀錘煉出來的閱讀技巧和閱讀經驗保證,才能順利地完成這個教學過程。
三、打造語文教師核心競爭力
語文教育的危機逼迫從業者重新反思,自己的立身之本為何,走近閱讀,成為一個合格的讀者,是語文教育對語文教師的應有的要求。
首先,語文教師應該成為合格乃至優秀的閱讀者,甚至成為專業的讀者,這是他們所受的教育給予他們的便利,應該成為他們的優勢。
其次,語文教師需要比其他讀者更深入地了解閱讀的技巧和方法,并在閱讀中不斷提升自己,這樣才能適應新課改中對閱讀教學的要求,成為新課改的推動者。
第三,語文教師需要成為終身閱讀者,閱讀和寫作能力才是語文教師的核心技能,是他們區別于其他學科的基本能力。成為熟練的優秀讀者,不斷面對各種類型的文本,“理解一個文本就是使自己在某種對話中理解自己”,在提高讀解文本能力的同時,語文學科為教師提供了自我提高的最好的機會。
第四,語文教師最終要變成一個能夠引導閱讀、設計閱讀的教學者。他們要通觀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全局,把閱讀這個在場的即時動作與教學這個延續性很強的行為充分結合起來,以文本讀解和導讀導引,引導學生最終養成自己的閱讀習慣,這是中學語文教學最基本也是最有價值的地方所在。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