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淑琴
【關鍵詞】 語文教學;傳統文化;做法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9—0094—01
首先,品讀語言,領悟思想。這里專指文言詩詞教學,讀通讀懂是基礎,繼而引導理解鑒賞作者要表達的思想和感情,肯定和吸收真善美的東西。緊扣文本,引導學生關注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是用怎樣的語言表達的,反復品讀、細嚼慢咽。品讀的方法很多,可以從關鍵詞語、句式、表達方式、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修辭方法、節奏等方面入手。比如學習孟子的《魚我所欲也》一文,先認識全篇大量排偶對比句,并以此為切入點來學習。文章一開頭“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用比喻、對偶句提出問題,接著用“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等許多對比句來分析問題,贊揚了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茍且偷生、臨難茍免的人;結尾是“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居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而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此之謂失其本性也”這一組排比句來解決問題,闡明了道理,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辯論的力量。經過這樣的梳理指點,理清了層次,理解了主題“舍生取義,不失本性”,體會孟子文章氣勢宏大筆墨酣暢的風格,還有助學生快速背誦文章。在朗讀和背誦時,就課文這一特點可將學生分組,上下兩句對讀,或提首句,背出后面的排比句。形式活潑、節奏感強的朗讀背誦,能幫助體會文章氣勢恢宏,富于文采,論證嚴密的特點,從中感受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如此帶動學生細細品味語言,學生喜歡上這樣的語言,就會接受它承載的思想文化。
其次,創設情境,立足運用。在課堂上創設運用語言的情景,指導學生訓練引用文言,尤其引用名句,使它們為自己的表達服務。古人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古典詩文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情感資源,妙用古詩文可以激活語言表達,彰顯底蘊,使語言表達散發出濃濃的書卷氣和文化氣,厚實優雅,也能加深對其思想的深入領悟。引用文言詞語或名句,看起來只是一種技術,其實不然。為什么選這句而不選那句,首先要有積累,要對它熟悉,理解其表層意思、引申義、比喻義等,更深一點地說,引用意味著對它的情感接受和價值觀的認同,這不正傳承了優秀的傳統文化嗎?德育正是依靠這樣生動形象、精煉豐富的語言慢慢滲透到學生的心靈里,潤物細無聲。能恰當引用非朝夕之功,長期有目的積累、準確理解、訓練,循序漸進。除了平時課堂上老師習慣引用耳濡目染之外,要精心設計反復訓練,讓學生和老師一樣養成古為今用的習慣。比如學習陳壽的《隆中對》,諸葛亮談天下形勢,就曹操、孫權,荊州、益州,劉璋、張魯各自優劣勢分析,可用孟子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來精煉概括,這樣學以致用,也提高了興趣。學習了辭情懇切感人肺腑的《出師表》,認識了諸葛亮的耿耿忠心,看到他對后主劉禪的幾點建議,可聯想劉備“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訓誡。在感受其拳拳之心殷切希望的同時,體味不同身份的不同心理。
再次,是仿寫改寫。古人改寫前人詩句出彩的的例子有許多,比如金元時期一家酒坊,在給自家的酒做廣告時就改寫了唐代詩人張白的詩,將“武陵城里崔家酒,地下應無天上有”改為“武陵城里崔家酒,天上應無地下有”,看似簡單的語序調換,卻沒有了高高在上的姿態,使原詩的超脫煽情神乎變得實際世俗接地氣。學生的練習可仿句子、仿段落、仿篇章結構、仿語言風格、仿意境,適當的文白夾雜別有味道。一開始先仿寫改寫對偶句,“先班級之憂而憂,后班級之樂而樂”“親自然,遠人為,此鄉村之所以令人心往也”“親人為,遠自然,此城市之所以令人倦怠也”“親諍友,遠佞人,此智者所以智慧也;親佞人,遠諍友,此昏者所以昏憒也”,雖顯幼稚,但循序漸進,由簡單開始就會逐步領悟其魅力。繼而仿寫段落篇章,可以化用意境,再現古詩文的情景。
最后,是揣摩思維,汲取民族智慧。思維能力是寫作的核心能力。思維能力也是學生理解文本,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否創新的能力。而借鑒古人的思維不失為一個提高閱讀和寫作水平的辦法。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