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賓市職業技術學校 王 偉 ,秦學明
課程是指學生所應學習的學科總和及其進程與安排,是課程體系構建中的最小單元。課程體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價值理念指導下,將課程的各個構成要素加以排列組合,是育人活動的指導思想,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載體,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條件。課程體系主要由特定的課程觀、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結構和課程活動方式所組成,其中課程觀起著主宰作用。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職業教育要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進一步明確了中職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適應技術進步和生產方式變革及社會公共服務的需要,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不同時期中職的人才培養目標有所不同,但其核心內容有職業素養、專業技術知識、崗位職業技能3個方面。
目前,國外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以政府為主導,第二類以企業為主導,第三類以全日制學校為主導。基于我國現有國情,現代學徒制多采用的是以全日制學校為主導的人才培養模式。
學校深入企業調研,從學校和企業實際情況出發,通過召開行業指導委員會,結合本校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核心能力分級遞進培養的特點,在配合國家汽車維修工職業標準情況下,制定了現代學徒制下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211+”人才培養模式(表1)。

表1 “211+”人才培養模式
(1)“211+”人才培養模式內涵剖析。“雙軸聯動、一線實踐、工學輪換、一體教學”是學校“211+”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在現代學徒理念下,學校和企業作為教育的兩個場所既要發揮各自的教育優勢,又要實現有效銜接。學校“211+”人才培養模式主要采用交替式的學習方式來提高教育效果,交替式的學習方式為:學生第一學期在校進行理論教學和參觀認知學習,第二學期在校進行理實一體化學習和初級技能訓練,第三學期在企業和學校之間進行崗位輪換教學實踐訓練,第四學期在學校進行理論教學和技能鑒定培訓,第五學期在企業進行崗前培訓,第六學期在企業進行頂崗實踐。其目的在于實現學校教育與工作現場教育的互補、互助,而保障這種交替式學習質量的重要手段是依托項目組的全程跟蹤和全程服務。
(2)“211+”人才培養模式的設計。要為“211+”人才培養模式設定目標,包括總體目標和具體可執行的目標。總體目標應該是通過師徒制培訓,技工在技能及其他能力上的提高,以達到企業需要的標準。具體可執行目標應該是在企業培訓過程中,每一個特定時間段上,通過師傅的口傳手授,技工能力所應達到的一個水平,是階段性的目標。要確定師徒制培訓的正確標準,即經過師徒制培訓,技工是否能達到企業的要求,要形成對培訓者的一整套標準要求;要確定師徒制培訓的內容,設計師帶徒實施的環境;要根據受訓年輕技工的特征,由管理者與師傅一起研究培訓策略;要對培訓內容進行設計,主要包括內容分解、步驟細化。
(3)“211+”人才培養模式的設計成果初顯。學校通過與入校企業共同開辦13級“寶和班”探索實踐,確定了“211+定崗”人才培養目標,為了更好地推進《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現代學徒制課程體系與教學模式改革研究》課題的開展,促進學校汽修專業建設和深化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對2014級汽修專業現代學徒制試點班級進行了企業崗位實踐學習情況進行了調研。調研結果顯示,“211+”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的同學不僅在專業知識和技能方面優于普通教學模式培養的同學,同時在團隊協作、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全面成長,學生綜合能力明顯提升,多方面都優于普通教學模式培養的學生。
在“211+”人才培養模式下,學校專業課程體系只有符合企業要求和崗位標準,才能培養出適合市場需求的高素質專業人才。因此,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學校通過廣泛調研、科學論證,圍繞企業的要求定制課程,使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的課程體系符合市場的要求。
從職業教育的觀點來看,專業能力是為學生今后的職業生涯提供社會生存保障的能力。專業能力包括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二者相輔相成。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為專業的理論學習和專業技能訓練的完美結合提供了有利條件,并以行動為導向,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從而使學生的專業能力得到不斷的提升。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高技能人才主要體現在他對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的掌握,汽車運用和維修專業的建設和發展應充分重視行業的發展趨勢,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有利條件,引入行業內的新知識、新技術和新設備,為學生接觸和掌握新的維修技術,了解新的維修設備的使用方法和功能提供便利,從而提高學習興趣和創新思維。
通過課程改革,專業課程內實訓各個環節的合理有效銜接,維修任務的合理分工和協同完成,使學生在專業課程的學習環境中,協調和處理好經濟、科學、技術、社會、文化等復雜的社會關系,在生活共同體中完成自己的責任行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團隊協作技能、分析問題的能力、溝通能力等,有利于綜合素質的提高。
職業教育重在就業,從就業方向來看,中職學校的畢業學生大多從事生產流水線和具有服務性質的工作,而很少在研究領域工作,所以,學校應當培養技術人才,提高自身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現場學習能力。
由于中職學校里的學生文化素質有待提升,良莠不齊,而在汽修人才市場中,企業對專業學生專業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所以,為適應行業發展的需求,培養高素質和高技術的專業化人才是教師的主要教學目標,在實際的人力資源招聘中,企業主要會考慮學生的文化修養、生活和學習狀態、團隊合作能力、自我表達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等,教師可以根據這些要求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堂教學。
由于中職學校的教育主要以就業為導向,以滿足企業的人才需求為教學目標,學校對大部分的汽車維修企業進行了實地考察,并從中聽取了具有熟練操作技能的員工和部分管理人員的意見,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和畢業學生提出的建議,對課程做出了一些調整:首先,應適當減少基礎文化課課時,增加專業課課時;其次,加大基礎操作課的比重,為其他課程的開設奠定基礎;然后重點發展學校的特色專業課程,把重難點知識進行專項教學,同時,在提高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條件下,也要使學生涉獵一些管理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對教學方法的改進主要分為3個步驟,首先是要加強項目教學,將課程中的實際應用部分作為項目計劃分配給學生進行操作,通過項目合作來引導教學,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而且能夠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其次是由老手帶動新手,共同進步,可以直接從高年級學生中挑選出優秀學長或學姐去競爭不同類型的崗位,幫助教師輔導新生,這樣一來,既減輕了教師的教學負擔,又使老生進一步熟練專業技能。此外,由于學生之間更容易交流和溝通,教師可以通過老生及時了解新生的學習進度和狀態,以方便教師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滿足學生需求。最后是為學生創造一個逼真的工作環境,引進企業汽車服務流程,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企業的文化價值觀,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教學體制對課堂教學效果有著重要的意義,中職學校過時的教學體制已難以適應教育改革的需求,改革課堂教學體制已迫在眉睫。在專業課程改革方面,目前,國內中等職業學校普遍存在兩個問題,主要表現為:一是行業、企業參與的積極不高。二是系統的課程改革評價體系不完善。對于中等職業學校來說,需要針對上述問題,對企業的利益追求和人才需求進行充分的考慮,明確校企合作的結合點,通過優勢互補,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實現雙贏。另外,建立完善課程改革評價制度,以及相應的約束激勵機制,確保課程改革工作的順利進行,同時通過激勵機制進一步促進課程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