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選良
高中數學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王選良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而教育在培養民族創新精神和培養創造性人才方面,肩負著特殊的使命。如何在數學教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引起廣大數學教師的高度重視。本人就如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個問題,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拙見。
高中數學 學生 創新能力 培養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既是挖掘學生潛能、提高教學質量的需要,也是滿足素質教育要求的需要。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要通過多種途徑來實現。
高中數學教師如果沒有較高水平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就不能給學生以很好的引導,會給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會帶來很多制約因素。提高高中數學教師隊伍的創新思想,首先,要更新教學觀念。高中數學教師要深入學習素質教育的有關知識,認識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性,并且在實際教學中真正以學生創新能力為導向,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成績;其次,加強數學教師之間的交流。數學教師之間要利用課余時間加強彼此的交流,就一些數學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研究,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再次,加強數學教師自身的學習。知識是永無止境的,高中數學教師更要認識到學生經常會就一些問題提出多角度的解決方法,其中有些方法是教師也沒有想到的。因此,高中數學教師要通過不斷的學習來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才具備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條件。
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興趣是學習的重要動力,興趣也是創新的基礎。因此,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至關重要,教師可以利用“學生渴求他們未知的、力所能及的問題”的心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學過程中合理滿足學生好勝的心理,培養創新的興趣。設置問題要符合一題多解,開闊視野,活躍思維,激發創新的潛能;還可以結合數學中的歷史人物、典故、數學家的童年趣事、某個結論產生的過程等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供創新的思想基礎。
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有發散性思維的充分運用,只有運用多角度的觀察和實踐,才能提出多樣化的解題思路,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創新。數學教學的最重要的一個作用就是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學生在解決一道數學問題后,可以把所運用的解題思路和應用原理科學地運用到其他問題當中去,提高自我分析問題、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數學問題具有綜合性、多樣性等特點,使得解題方法和解題思路也是靈活的、多樣的。教師要利用數學本身的特點,為學生創建多樣化的數學問題和解題思路,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思路。
只有勇于創新,才能不斷發揮學生的潛能,才能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高中數學課是一門綜合化、多樣化的課程,能夠為學生發展創新能力提供巨大空間。首先,高中數學教師要鼓勵學生勇于創新;其次,要正確引導學生的創新。高中學生由于其所處的學習階段的限制,其創新也必然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部分學生在創新上會存在著盲目、自大等問題,這就需要數學教師予以正確的引導,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讓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發揮到解決數學問題上來。
數學本就單調,如果教師只關注理論只會讓學生喪失學習數學的興趣。如何增強學生學習數學課的興趣,最好的辦法就是注重理論學習與實踐結合。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從中發現數學問題,針對這些數學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究,能夠增強其學習興趣。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課堂學習與實踐的結合。可以帶領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選擇一些與數學問題相關聯的社會實踐活動,帶領學生參加這些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仔細觀察,并從中尋找出相應的數學問題,鼓勵學生采取獨立或者合作等方式解決這些問題;也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案例。高中數學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學生耳熟能詳的現實生活中的案例,學生在認識這些案例的基礎上,就容易產生解決問題的興趣,更容易在深刻體會現實的基礎上發揮主動性與積極性,發展自己的創新能力。
綜上所述,在數學科教學中開展創新教育,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各種思維能力、應用知識的能力和實踐能力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這就要求我們要大膽拋棄“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模式,開展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數學課堂教學新模式,要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模式,創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教學情景,以求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素質和科學的創新精神。
[1]淺議高中數學如何創新;知識經濟.2012(11)
[2]高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策略研究;新課程·中學.2014(8)
[3]高中數學對創新意識的培養;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6(5)
(作者單位:貴州省畢節第三實驗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