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鄉村生態旅游促進新型城鎮化的實證分析

2017-02-09 14:10:46王琴梅方妮
旅游學刊 2017年1期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

王琴梅++方妮

[摘 要]在生態資源富集又鄰近大城市的鄉村地區發展鄉村生態旅游,能夠有效地促進新型城鎮化、助推新型旅游小城鎮的形成。文章在界定核心概念并進行理論機理分析的基礎上,以西安市長安區為例,對其2002—2014年間鄉村生態旅游與新型城鎮化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檢驗,結果表明:二者確實存在高度的正相關關系,且前者是后者的重要原因。因此,應采取有力措施發展這些地區的鄉村生態旅游:第一,進一步加大政府對鄉村地區基礎設施的投資,徹底實現城鄉公共產品供給的均等化;第二,引導民間資金、技術、管理等有序合理、規模適度地投入鄉村生態旅游業;第三,務必加強鄉村生態旅游業發展過程中的環境監管等。

[關鍵詞]鄉村生態旅游;新型城鎮化;新型旅游小城鎮;西安市長安區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17)01-0077-12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17.01.013

新型城鎮化是我國經濟可持續增長和發展的重要“抓手”,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之一,是擴大內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有力杠桿。鄉村生態旅游是我國達到中等收入階段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要求,是生態資源富集又鄰近大城市的鄉村地區發展特色旅游小城鎮的可選擇路徑之一。因此,本文探討通過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推進新型城鎮化、助生新型旅游小城鎮的機理,并以地處秦嶺北麓的西安市長安區為例,檢驗鄉村生態旅游對新型城鎮化的促進作用,對于研究新常態下我國新型小城鎮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1 相關文獻綜述與問題的提出

1.1 關于鄉村生態旅游的研究

鄉村生態旅游是鄉村旅游和生態旅游的“均衡解”。郭煥成和韓非對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進行了綜述,指出鄉村旅游是將農業和第三產業結合起來的新型產業,有助于合理開發利用城郊資源,發展生態旅游,實現城鄉優勢互補和均衡發展[1]。寇明婷認為,鄉村生態旅游是以鄉村為大背景,利用鄉村資源和文化,把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作為核心理念,以了解和學習自然文化為目的,并兼顧保護責任的一種新型旅游模式[2]。更多的研究關注的是鄉村生態旅游的特點和類型[3-6],郭煥成指出鄉村生態旅游的國際分類包含觀光旅游型、學習教育型和回歸自然型等8類[1]。近年研究方向轉向生態旅游作用效用的研究,周常春和楊光明在對鄉村生態旅游的概念、類型、特點和開發問題進行分析后,指出鄉村生態旅游是新時期新農村小城鎮發展的助推器,也是現代旅游業發展的新趨勢和新熱點,對新時代農村小城鎮的建設以及旅游業的發展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7]。

1.2 關于新型城鎮化的研究

辜勝阻最早使用了“城鎮化”的概念,認為城鎮化包含3種含義,即用國家或地區城市人口和農村鎮人口在全體人口中的比重所測量的城鎮化、用城市人口在全體人口中的比重所測量的城市化和用農村鎮人口在農村人口中的比重所測量的農村城鎮化[8-9]。2000年10月舉行的中共第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正式采用了“城鎮化”一詞。到目前為止,關于城鎮化的研究成果已經很多,筆者在中國知網檢索,自2001年起僅期刊和碩博學位論文就約有50 000篇。“新型城鎮化”則是結合近年來我國城鎮化發展的特點和出現的問題提出的一個新概念,公認最早是在十六大報告中伴隨“新型工業化”戰略提出,主要是為了依托產業融合推動城鄉一體化[10]。十八大以后,“新型城鎮化”成為社會各界普遍采用的提法。劉嘉漢認為“離土不離鄉”和“離鄉不離土”的單維度單向性傳統城鎮化模式忽視了發展權,缺乏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支撐,他倡導探索以人的發展權為核心的多維度雙向性的新型城鎮化道路[11]。辜勝阻等指出,新型城鎮化是一個改量變為質變的新過程,應堅持“以人為本、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的原則,選擇正確的改革路徑[12]。張永岳指出我國新型城鎮化不僅要在發達地區打造高質量的城市群,還要提升小城市的聚集能力,密切聯系農村地區,建設新型小城鎮[13]。

1.3 關于鄉村生態旅游與新型城鎮化關系的研究

對旅游與城鎮化關系的研究始于20世紀末。國外學者Mullins認為旅游是推動城鎮化建設的主要動力,并提出了旅游城鎮化的概念。中國旅游研究院宋子千指出鄉村生態旅游是動態的,要與城鎮化和產業化結合起來發展[14]。鐘家雨等指出旅游業與城鎮化協同發展的路徑是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途徑[15]。丁德光分析了中小城鎮旅游業發展與產業融合以及農民市民化的關系,提出了特色旅游城鎮建設是欠發達地區新型城鎮化的重要途徑[16]。沙莎和劉小濱從理論角度全面分析了旅游業在新型城鎮化中的促進作用[17]。楊建翠[18]和王兆峰等[19]指出,旅游資源具有推動城市化,助推小城鎮建設的動力機制。李志飛和曹珍珠通過多維度的對比,綜述分析了旅游引導新型城鎮化的發展特征、動力機制、模式與路徑等,充分說明了旅游對新型城鎮化的推動作用[20]。

1.4 問題的提出

上述相關文獻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可借鑒的成果。但現有文獻也存在以下不足:(1)雖然關于鄉村旅游、生態旅游甚至鄉村生態旅游的研究很多,但是由于研究者的興趣、專長和關注點不同,至今還沒有一個較完善且統一的鄉村生態旅游的定義,定性定量相結合分析鄉村生態旅游的文獻更是少見。(2)雖然很多學者已經給新型城鎮化賦予了相應的定義和衡量指標,并有很多文獻研究旅游與城鎮化的關系,但是關于鄉村生態旅游如何促進新型城鎮化,特別是助生新型旅游小城鎮的研究成果還比較少,研究秦嶺北麓長安區的更少,而且關于新型小城鎮、新型旅游小城鎮的學術概念還無人界定。為此,本文將以地處秦嶺北麓的西安市長安區這樣的生態旅游資源富集又鄰近大城市的鄉村地區為研究對象,研究其通過發展鄉村生態旅游如何推進了新型城鎮化、助生了新型旅游小城鎮,以便為我國的新型城鎮化進程找到一條新的路徑。

2 鄉村生態旅游促進新型城鎮化的機理分析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鄉村生態旅游

鄉村生態旅游來源于鄉村旅游和生態旅游。鄉村旅游興起于19世紀70年代的歐洲,意思是指以鄉村風情為主要內容,具備鄉村性和生態性本質的旅游形式。生態旅游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墨西哥,意思是指以自然和人文資源為基礎,以維護生態系統完整性為導向,以欣賞、求知、探索為載體的可持續發展旅游模式。鄉村生態旅游作為二者的結合體,兼具鄉村性和生態性兩大特點。本文將鄉村生態旅游界定為:在生態資源豐富的鄉村地區興起的以促進鄉村地區發展和保護鄉村生態環境為目的的一種旅游新模式。其內涵是:以鄉村為目的地,在鄉村及其周邊優美良好的自然和人文環境背景下,游客們觀光旅游的同時,享受農戶提供的食宿和娛樂項目,接受可持續發展觀和生態文明的理念;休閑娛樂的同時,保護鄉村生態環境,促進鄉村經濟效益,推動城鄉互動和協調發展。因此,鄉村生態旅游既具有經濟效益又具有生態環境效益。

2.1.2 新型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是在城鎮化基礎上提出的一個新概念,而城鎮化就是中國的城市化。所以,要弄清新型城鎮化,必須首先厘清城市化和城鎮化。城市化是發展經濟學中的概念,主要指3個社會過程的有機統一,即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生產方式的變化,而引起的現代產業向城市的聚集過程,以及由此決定的人口集中過程和城市生活方式在人口不斷擴展過程中相統一的社會過程[21]。美國的《世界城市》認為,城市化一方面是指人口從鄉村向城市流動,并在城市從事非農工作;另一方面是指鄉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轉變(包含價值觀、態度和行為等方面)[22]。

城鎮化是針對我國的具體國情提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化。早在1998年的中共十五屆三中全會報告中就提出了“小城鎮、大戰略”的方針。在學術界,溫鐵軍和溫厲認為城鎮化與城市化在城鄉人口比重這個概念上基本相似,但在實現方式上有所差異。城鎮化表明處在工業化不同階段的中國試圖以農村“城鎮化”發展作為緩解三農困境和推進人口城市化的路徑,以此來規避人口過度向大城市集中[23]。辜勝阻等認為我國的城鎮化具有3個方面雙重性質的特點:一是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雙重轉型背景”;二是人口城市化和農村城鎮化的“雙重城鎮化”表現方向;三是“政府推動”和“市場拉動”的“雙重動力機制”的驅動作用[24]。可以說,城鎮化的實質與城市化是一樣的,只是根據中國的國情強調農村城鎮化即農業人口就地向小城鎮轉移的重要性,以防止過多人口涌入大城市而造成城市病。

那么,什么是新型城鎮化呢?新型城鎮化是針對“傳統的城鎮化更加注重土地的城市化和以政府推動為主要動力的城鎮化”[25]而提出來的。2014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全面詮釋了新型城鎮化的意義,即新型城鎮化應該堅持走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傳承文化的新道路。稍后的3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全面解答了新型城鎮化的“新”之所在,即新思路、新主線和新舉措。本文在吸納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將新型城鎮化的內涵概括為:以人為本、集約低碳、生態文明、四化同步、多元形態、優化布局、創新發展、功能完善、公平共享、傳承文化和城鄉協調[26]。這里的“新”,首先在于要打破我國傳統城鎮化的模式,即一方面要改土地城鎮化為人的城鎮化,堅持以人為本,另一方面要改粗放型為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注重生態文明;這里的“新”,也在于追求城鎮化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齊頭并進,同步發展;這里的“新”,還在于更加強調尋找新的實現路徑,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來優化產業布局,打造特色創新型城鎮;這里的“新”,還包含著城鄉資源充分流動、公平分享,以及城鄉文化相互傳承,實現城鄉協調均衡發展。

2.1.3 新型小城鎮和新型旅游小城鎮

新型小城鎮是新型的小規模城鎮。因此,可以從城鎮到小城鎮再到新型小城鎮,來說明新型小城鎮的內涵。城鎮是一個地理名詞,通常指的是以非農業人口為主,已發展至具有一定規模的工商業聚集區。國家標準《城市規劃基本術語標準》(GB/T50280-98)中將城鎮界定為:以非農產業和非農人口聚集為主要特征的居民點。小城鎮則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形態,對其概念的界定可謂是百家爭鳴。地理學界的觀點認為,小城鎮是一種空間聚落的形態,是城市空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經濟學的理論來分析,小城鎮是一個人口、資源等不斷集聚而形成的一種社會形態,具有經濟聚集中心的作用。當然,從政治學的角度出發,小城鎮也是一個重要的行政單元。所以,小城鎮是一個連接城鄉的過渡性社區,是城鎮體系的基本單元,是鄉村地區的政治、生活、文化和經濟等的重要服務中心[27]。關于新型小城鎮,目前雖然被媒體、學者等廣泛運用,但卻沒有明確的定義。本文以城鎮、小城鎮和新型城鎮化的概念界定為基礎,嘗試性地將新型小城鎮界定為:它是小城鎮的新形態,是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產生的一種新型居民區,是在充分發揮小城鎮的聚集作用的基礎上,以新的形式呈現出來的人口和經濟活動的聚集中心。其基本內涵是傳統鄉村通過發展,一方面實現現代生產經營模式和生活方式代替傳統農耕和自給自足的家庭經營模式,使得鄉村居民不再從事農業生產,且生活市民化;另一方面小城鎮面貌煥然一新,成為現代產業和人口的新型聚集中心或聚集體。

在生態旅游資源富集且鄰近大城市的鄉村地區,利用其自然資源優勢,形成人口、資源、消費和產業的聚集,把旅游業作為主導和支柱產業,整合相關產業發展,轉變鄉村傳統生產模式和產業結構,促使人口向旅游發展優勢區域聚集,并實現非農化生產和轉移,實現傳統鄉村向高層次社區的轉變。這樣發展起來的集聚中心,打造起來的集約高效的新型小城鎮,就是新型旅游小城鎮。

2.2 鄉村生態旅游促進新型城鎮化的機理

2.2.1 基于聚集經濟理論的分析

聚集經濟的思想由來已久,其分支理論眾多,從早期Weber的工業區位理論和Francois Perroux的部門增長極理論,到后來Myrdal的循環積累因果關系論和Button的城市聚集經濟論等,都從不同的角度闡釋了聚集經濟的概念以及聚集的過程和產生的效益。聚集經濟(agglomeration economies)作為廠商、居民戶以及其他經濟活動主體在特定地域空間集中所產生的經濟效果,以及吸引經濟活動向一定地區靠近的向心力,是導致城鎮產生和不斷擴大的基本因素,是決定城鎮形成和發展的最根本力量。當人口、資源集中到一定的區域空間,經濟活動聚集達到一定規模,就會實現資源的高效合理利用、生產經營成本的節約以及收入和效用的增加,這便是聚集產生的節約,即聚集經濟。因此,西方學術界把規模經濟的聚集理論作為城鎮化的動力機制之一。

那么,鄉村生態旅游是怎樣促使聚集經濟形成,進而促進新型城鎮化進程的呢?下面將從兩個方面來說明這種作用機理。

第一,鄉村生態旅游引起人口、資源在地理空間上的集中,在鄉村地區產生聚集經濟效應,進而促進更大規模的人口、資源和現代產業的聚集,并實現消費聚集,最終促進新型旅游小城鎮的形成。鄉村生態旅游是在生態資源富集又鄰近大城市的鄉村地區發展的旅游業,它能夠把周邊大中城市的居民對生態旅游的需求和鄉村居民對生態旅游的供給有效地銜接起來,即在生態旅游資源富集的鄉村地區。一方面,周邊大中城市的居民在收入水平達到一定高度以后,對生態旅游需求的不斷增加使得他們在節假日大量涌向該地區;另一方面,當地村民為了滿足大量游客對食宿游玩和農產品購買的需求,也要在景區內條件適宜的地點(可能是原來的村莊,也可能是新地點)形成相對集中的服務供給,如餐飲、住宿、特色農產品銷售和加工、旅游咨詢和向導等,這些集中服務供給點會產生聚集經濟效應,而聚集經濟效應的產生又必然進一步吸引更多的人口、現代產業等向這些地點的聚集,因為旅游業是一個關聯度大、產業鏈長的產業,可謂“一業帶百業”。這樣就會逐漸形成像費孝通先生所講的那種比鄉村社區更高一層次的社會實體,且這種社會實體是以一批并不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的人口為主體組成的社區,也就是新型旅游小城鎮。可見,鄉村生態旅游能夠促進鄉村地區人口、資源和非農產業的聚集,必然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助生新型旅游小城鎮,而新型旅游小城鎮“看得見山、望得見水”,必然是新型城鎮化的結果,其形成過程就是新型城鎮化。

第二,鄉村生態旅游倒逼鄉村基礎設施的改善和城鄉公共產品供給的均等化,從而推動新型城鎮化進程。鄉村生態旅游必然倒逼鄉村地區的交通、水電、通訊網絡、教育、醫療等基礎設施等公共產品供給數量不斷增加,質量不斷提升,縮小了城鄉發展差距。而鄉村地區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和城鄉公共產品供給的均等化,方便了更多的游客來鄉村休閑旅游,也方便了更多的創業者到鄉村地區創業,反過來又會吸引更多的人口和現代產業向鄉村地區的聚集,使得鄉村經濟活動不斷豐富和發展,導致傳統的鄉村逐漸演變為新農村、進而成為費孝通先生所講的那種比鄉村社區更高一層次的社會實體,即新型小城鎮,而其形成的過程就是新型城鎮化過程。

2.2.2 基于庫茲涅茨產業結構變動理論的分析

庫茲涅茨在分析一國產業結構變動的規律時指出,無論從產值比重還是就業比重來看,產業都在向工業和服務業升級,這是伴隨經濟發展的產業結構變化的結果,是因為工業和服務業的生產效率和吸納勞動力的能力都優于農業[21]。而現代工業和服務業天生就具有聚集在一起分攤社會成本、獲取聚集經濟的要求和特征。下面將從兩個方面來說明鄉村生態旅游促進產業結構高級化變動,進而促進新型城鎮化的作用機理。

第一,鄉村生態旅游引發生態旅游資源富集的鄉村第二、第三產業的興起和人口、資源的聚集,從而推動新型城鎮化進程和新型旅游小城鎮的形成。鄉村生態旅游在鄉村地區的興起,猶如在鄉村地區發起了一場產業革命,使得鄉村旅游業以及與此相關聯的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業和餐飲、住宿、旅游金融保險、旅游咨詢和向導等第二、第三產業也同時興起和聚集,改變了鄉村傳統的自給自足的生產模式,出現了分工與合作,產生了聚集經濟。這種產業結構的改變和升級,人口和資源的聚集,提高了鄉村地區的生產效率,同時解決了鄉村地區大部分剩余勞動力的就地轉移和就地城鎮化問題,提高了就業率。這個過程就是農村城鎮化的過程,也是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的過程,其結果就是新型旅游小城鎮的形成。

第二,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的過程,就是發展低碳型產業的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過程,有利于鄉村地區經濟發展、人民增收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雙贏和協調,加速新型城鎮化進程,促進新型旅游小城鎮的形成。傳統農耕生產由于缺乏規模經濟和聚集經濟效率低下,因而必須工業化和城鎮化,但傳統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道路是先污染、后治理的曲折過程,代價過大。鄉村生態旅游作為現代新型服務業,則是能夠兼顧環境保護與經濟效率提高的綠色、低碳型產業,它不僅能夠促進人口、資源和現代產業的聚集(如上所述),而且要求鄉村旅游服務的供給者要先保護、后開發利用生態旅游資源,而且倡導游客在休閑娛樂的同時注重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本質上是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產業,其發展符合新型城鎮化的內涵要求,能夠有力地推動綠色農村城鎮化進程、也就是新型城鎮化進程,助生新型旅游小城鎮。

綜上所述,鄉村生態旅游促進了鄉村聚集經濟的形成,促使鄉村產業結構升級變遷,能夠走綠色、低碳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必然有力地推進我國的新型城鎮化進程、加速新型旅游小城鎮的形成和發展。

3 西安市長安區鄉村生態旅游促進新型城鎮化效應的實證分析

3.1 長安區鄉村生態旅游與新型城鎮化發展狀況

3.1.1 長安區鄉村生態旅游發展概況

長安區地處秦嶺北麓,渭河平原中部,西安市南郊,生態資源豐富,是關中著名的風景名勝旅游區,總面積1580平方千米,有72個峪,十大遺跡,400多座古墓和近百處歷代留存的寺廟、祠觀,有國家中央花園和古城西安后花園之稱。長安區的旅游業主要是生態旅游業,發展目標是:發揮旅游資源的特點和優勢,打造和整合旅游產品,開拓客源市場,完善要素建設,努力實現旅游業的跨越式發展,把長安區建設成關中地區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和西安都市圈地區的休閑度假基地。近年來,長安區加快推進秦嶺北麓農業科技示范園的產業帶建設,其中現代農業展示中心、添福耕園、尚耕莊園等入園企業已達24家,總面積達到1067平方千米,總投資額達到18.5億元,實現經濟收入6.8億元。長安區大力發展觀光農業和入園采摘旅游項目,2002年果園面積為3.13萬畝,到2014年已經增加到5.57萬畝。同時推進“九大農家”建設,完成了王莽清北、楊莊大寨、子午臺溝3個村78戶農家樂經營戶房屋立面改造,開展農家樂培訓3900人次,全區農家樂經營戶達到1400戶,2012年長安區鄉村旅游經營戶約1500戶左右,年接待游客約180萬次,經濟收入近7000萬1。據統計,2013年陜西省所有農家樂收入約15.69億。通過實地抽樣調研發現,2013年長安區的臺溝村通過舉辦農家樂比2012年家庭收入增加在2萬元以上的占調查總戶數的15.38%,抱龍峪村為34.83%,上王村為76.72%。

3.1.2 長安區新型城鎮化發展概況

長安區擁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豐富的自然資源。近年來長安區旅游業迅速發展,帶動了該地區經濟和社會各方面的發展,特別是當地城鎮化的發展,使得長安區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漸接近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生產方式也大有改變,傳統農業從業人數大大減少。據2003—2015年《西安統計年鑒》顯示,非農業人口從2002年的10.85萬人增加到2014年的20.04萬人,非農業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增加了7.73個百分點。從抽樣調查結果來看,外出務工人數比例從2002年的13.71%降低到2014年的3.07%,很多人都選擇了就近就業或在家創業。同時,整個區的生產總值也提高了很多,2002年僅54.38億元,2014年就達到了445.43億元,其中,第三產業產值從17.89億元增加到194.53億元。據村鎮建設年終統計(及申報百鎮項目重點鎮的數據)顯示,長安區23個小城鎮建成區面積11.3平方千米,23個鄉街(郭杜、韋曲除外)總人口為61.8萬人,鎮區人口為12.5萬人,占23個鄉街總人口的21%,鎮區從業人員8.6萬人,占鎮區總人口的68%。2008年長安區小城鎮第二、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達76.4%,比2007年增長2個百分點。2013年各街道城鎮化都達到一定規模,如韋曲街道城鎮化率58.53%、郭杜街道城鎮化率13.85%、馬王街道城鎮化率12.06%、灤鎮街道城鎮化率9.94%等。為了打造綠色森林城市,建造綠色旅游小城鎮,長安區大力植樹造林,2002年到2014年累計造林面積324682畝,零星植樹累計1743萬株,育苗面積累計9 5766畝。據2003—2015年《西安統計年鑒》顯示,環境保護投資額從2011年的444萬元,增長到2014年的3086.7萬元,增長了約6倍。

3.1.3 長安區鄉村生態旅游與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一致性

近年來,長安區的生態旅游業與城鎮化進程同步發展。用每年接待游客人數(萬人)和每年旅游業收入(萬元)兩個指標作為衡量長安區旅游業發展情況,用從事非農產業人數占總人口的比重和外出打工人數占全部從事非農產業人數的比重兩個指標作為衡量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情況,長安區生態旅游業與新型城鎮化的歷史統計數據有明顯的對應性和一致性,如圖1和圖2所示。

圖1中的兩條線分別表示長安區每年接待游客人數(萬人次)和生產總值(億元),兩條曲線都向右上方延伸,即長安區年接待游客數與生產總值整體在時間維度上都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這種趨勢圖表明西安市長安區的旅游業發展與經濟增長具有齊頭并進的趨勢,旅游業的發展對長安區的經濟增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旅游業的發展一方面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改善了當地人民的生活。

圖2中的兩條線分別表示的是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和外出務工人數占總人口比例(%),該圖顯示的是長安區2002—2014年非農業人數和外出務工人數相對數的比例數值。從圖中可以看出非農業人數比例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逐漸變大,而外出務工人數的比例雖然有起伏,但總體趨勢卻是下降的。這說明,近年來長安區有很多居民選擇了返鄉就業或者創業的道路,其中很多就進入了鄉村生態旅游行業。這進一步說明了旅游業解決了當地居民的就業,促進了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表明二者發展的一致性。

3.2 長安區鄉村生態旅游推動新型城鎮化的實證分析過程

3.2.1 指標的選取和處理

(1)指標選取

由于本文的研究重點是新型城鎮化過程中新型旅游小城鎮的發展問題,所以,在指標選取方面結合小城鎮發展的特點,選取有別于大城市的城鎮化的指標變量來對小城鎮的發展水平進行衡量。結合前面對鄉村生態旅游、新型城鎮化和新型小城鎮的概念界定,考慮到研究對象的特點和研究的重點,以及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選取每年接待游客人數、人均家庭經營農家樂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森林覆蓋率和果園面積作為鄉村生態旅游的代表性指標。考慮到西安市長安區打造的是綠色森林城市,除了提升人口素質,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外,重點是綠色環保建設。因此,本文選取人口、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綠色建設4個一級指標下的20個二級指標作為小城鎮新型城鎮化的代表性指標,具體如表1所示。

(2)處理方法

本文采用熵值法對指標進行處理,獲得綜合得分再做進一步的分析。在信息論中,熵是對不確定性的一種度量。信息量越大,不確定性就越小,熵也就越小;信息量越小,不確定性越大,熵也越大。根據熵的特性,可以通過計算熵值來判斷一個事件的隨機性及無序程度,也可以用熵值來判斷某個指標的離散程度,即指標的離散程度越大,該指標對綜合評價的影響越大。假設有m個對象n個評價指標,[aij]表示第i個對象的第j項指標,那么熵值法的測算方法如下:

第一步:數據標準化。由于各項指標的量綱、數量級及指標的正負取向均有差異,所以需要對原始數據做正規化處理:

正向指標:

[xij=aij-min{aij}max{aij}-min{aij} (i=1,2,…,m;j=1,2,…,n)] (1)

逆向指標:

[xij=max{aij}-aijmax{aij}-min{aij} (i=1,2,…,m;j=1,2,…,n)] (2)

第二步:計算第i個指標值在第j項指標下的所占的比重[pij]:

[pij=xiji=1mxij] (3)

第三步:計算第j項指標的熵值[ej]:

[ej=-1lnmi=1m(PijlnPij), eij∈[0,1]] (4)

第四步:計算第j項指標的差異性系數[gj]:

[gj=1-ej] (5)

第五步:計算第j項指標的權重[wj]:

[wj=gji=1ngj] (6)

第六步:計算各評價對象的綜合得分[Hi]:

[Hi=j=1mwjaij] (7)

利用熵值法采用Matlab軟件對西安市長安區2002—2014年的鄉村生態旅游和新型城鎮化的指標進行賦權和計算綜合得分,結果如表2。

表2數據顯示:西安市長安區2002—2014年,雖然新型城鎮化綜合得分出現起伏,但它和鄉村生態旅游的綜合得分整體上都呈現出上升的趨勢,新型城鎮化綜合得分2014年比2002年增加了約1.5倍,鄉村生態旅游綜合得分則增加了2.89倍。

3.2.2 相關性分析

采用EViews7.0對鄉村生態旅游綜合得分和城鎮化綜合得分做相關性檢驗,結果如表3。

表3結果顯示,鄉村生態旅游和新型城鎮化之間存在高度的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達到約0.70。新型城鎮化和鄉村生態旅游的綜合得分數據的趨勢圖和關系圖(圖3和圖4)也可以說明它們之間的相關性。

圖3顯示,長安區新型城鎮化與鄉村生態旅游二者之間具有相同的變化趨勢,隨著時間的推移均呈上升增長的趨勢,雖然鄉村生態旅游的變化比較平緩,但與城鎮化的發展具有一致性。這充分說明了長安區鄉村生態旅游與新型城鎮化之間具有正相關關系。

圖4顯示了長安區鄉村生態旅游與新型城鎮化之間整體上的正比例關系。如圖中曲線一般,鄉村生態旅游發展得越好,新型城鎮化的水平也就越高。雖然中間出現了負相關趨勢,那可能是在鄉村生態旅游發展初期,處于探索階段而出現的短期的現象,但后來二者依然呈現出穩定的正相關關系。

3.2.3 格蘭杰因果分析

根據理論假設,本文首先做新型城鎮化綜合得分(NUS)與鄉村生態旅游綜合得分(ETS)的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如表4。

表4結果顯示,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了鄉村生態旅游不是新型城鎮化的格蘭杰關系,即鄉村生態旅游是新型城鎮化的原因。表明長安區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確實促進了其新型城鎮化的進程,是城鎮化發展的至關重要的因素。

3.2.4 協整檢驗

根據理論假設,以新型城鎮化綜合得分(NUS)為被解釋變量,鄉村生態旅游綜合得分(ETS)為解釋變量,同時為了保持數據的平穩性和消除異方差性,對原始數據取對數,并假設lnNUS為新型城鎮化綜合得分的自然對數,lnETS為鄉村生態旅游綜合得分的自然對數。我們首先對數據進行ADF檢驗,結果如表5。

表5結果顯示,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lnNUS是一個I(1)序列,lnETS也是一個I(1)序列。進一步做協整檢驗,回歸殘差的ADF檢驗結果如表6。

表6結果顯示,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1.60>-1.96(即t統計量大于臨界值),且p值為0.0517拒絕存在單位根的建設,證明殘差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是平穩序列。所以,新型城鎮化和鄉村生態旅游之間具有協整關系,即它們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長期均衡關系如下:

[lnNUS=5.05+0.43lnETS] (8)

(0.0002) (0.0389)

式(8)的結果顯示:鄉村生態旅游對新型城鎮化的影響顯著,且鄉村生態旅游綜合得分每增加1%,新型城鎮化綜合得分約增加0.42%。這說明了鄉村生態旅游的舉辦和發展確實對西安市長安區的新型城鎮化的進程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而且這種促進效應是長期均衡的。

3.3 結論

概括以上分析,筆者可以得出以下幾點實證結論:(1)西安市長安區鄉村生態旅游與新型城鎮化之間具有發展的一致性,二者的綜合得分數據有高度的正相關性,相關系數達到約0.7。(2)格蘭杰因果檢驗發現,鄉村生態旅游是新型城鎮化的原因,說明西安市長安區新型城鎮化進程受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的影響是明顯的。(3)從協整檢驗的結果來看,二者具有明顯而穩定的長期均衡關系。筆者的田野實地調查也證明,地處秦嶺北麓的西安市長安區的許多鄉村近十多年來正是依靠發展鄉村生態旅游而成長和富裕起來、逐漸由傳統鄉村演變為美麗鄉村、新農村、甚至美麗小鎮的(如子午鎮、草堂鎮、五臺鎮等)。即使全國“農家樂”典型示范村上王村等,雖然名字仍然叫“村”,但就其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來看,已經達到、甚至在某些方面超過了城市水平,已然是新型旅游小城鎮了。可見,鄉村生態旅游在長安區助生了一批新型旅游小城鎮、無疑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4 政策建議

本文的理論分析和實證分析均表明,在生態旅游資源富集而又鄰近大中城市的鄉村地區,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促進了鄉村地區人口、資源以及現代產業的聚集,促進了鄉村地區基礎設施的改善以及各項公共產品供給與城市的日益接近,促進了鄉村產業結構的變動以及低碳環保產業的興起,提高了鄉村的生產效率和就業率,促進了美麗鄉村、新農村,甚至新型旅游小城鎮的形成,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的新型城鎮化進程。今后,為了讓長安區等秦嶺北麓的鄉村生態旅游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這種積極作用保持并擴大,還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1)進一步加大政府對鄉村地區基礎設施的投資,充分實現城鄉公共產品供給的均等化。目前,雖然長安區等秦嶺北麓的新型小城鎮通過生態旅游業的推動逐漸發展起來,但還有很多方面亟待改善,尤其是基礎設施條件方面。因此,要進一步加大政府財政對鄉村基礎設施等公共產品的投入,使得長安區等秦嶺北麓新型小城鎮的交通、醫療、教育、網絡和水電等各方面都得到大力發展,使得當地居民能夠享受到和城市市民一樣的生活方式的同時,也可以吸引到更多的游客來觀光旅游,進而拉動當地生態旅游業和新型城鎮化的進一步發展。

(2)政府合理規劃,引導民間資金、技術、管理等要素有序合理、規模適度地向秦嶺北麓的以生態旅游業為主體的美麗小鎮聚集。雖然長安區等秦嶺北麓的鄉村生態旅游發展已有十多年的歷史,美麗新村、美麗小鎮不斷涌現,但總體看目前形式還比較單一,生態旅游的項目大都是當地村民利用有限的自有資金舉辦“農家樂”的形式發展,有很多項目還有待開發,生態旅游產業鏈有待拉長和延伸,聚集規模和水平也有待提高。因此,政府要合理規劃布局,積極引導民間資金、技術、管理等要素和人口有序合理、規模適度地向秦嶺北麓的以生態旅游業為主體的美麗小鎮聚集,逐漸形成生態旅游產業鏈及相關產業的小集群,最終促進形成更多具有特色的新型旅游小城鎮。

(3)務必加強西安市長安區等秦嶺北麓鄉村生態旅游業發展過程中的環境監管。地處秦嶺北麓的長安區確實是一個生態旅游資源富集地,但在生態旅游業及相關產業的開發過程中若不加強監管,其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將不會長遠,新型城鎮化的進程也是不可持續的。所以,在鄉村生態旅游業的發展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旅游規模的控制,不可過度開發,亂搭亂建,以免造成植被破壞。同時,要嚴格控制,防止火源進山,以免引起山火,造成樹木的毀損。此外,還必須做好景區三廢的處理工作,堅決杜絕經營者亂扔亂排,杜絕游客亂扔垃圾,以免造成環境污染。只有做好環境監管工作,才能建成文明的現代新型旅游小城鎮。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Guo Huancheng, Han Fei. Review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China[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0, (12): 1597-1605. [郭煥成, 韓非. 中國鄉村旅游發展綜述[J]. 地理科學進展, 2010, (12): 1597-1605.]

[2] Kou Mingting, Li Lutang, Chen Kaihua. Further study on rural eco-tourism[J]. Journal of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0, (2): 97-100. [寇明婷, 李錄堂, 陳凱華. 鄉村生態旅游的深層研究[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0, (2): 97-100.]

[3] Chen Wenjun. Study of in depth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China[J]. 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3, (2): 86-92. [陳文君. 我國現代鄉村旅游深層次開發探討[J]. 廣州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3, (2): 86-92.]

[4] Wang Jing. On tour industry organizational mode of rural ecotourism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Kunming University, 2005, 16(Z1): 79-82. [王靜. 試論鄉村生態旅游開發的旅游產業組織模型[J]. 昆明大學學報, 2005, 16(Z1): 79-82.]

[5] Zhang Wen, Zhang Guangsheng. On the development project of rural eco-tourism featuring farmhouse resort[J]. Reformation & Strategy , 2009, (20): 106-108. [張雯, 張廣勝. 以“農家樂”為特色的鄉村生態旅游發展規劃的研究[J]. 改革與戰略, 2009, (20): 106-108.]

[6] Zhu Dan, Tang Jianbing.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tourism in Sichuan[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2009, (7): 163-166. [諸丹, 唐建兵. 四川省鄉村生態旅游開發探析[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 人文社科版, 2009, (7): 163-166.]

[7] Zhou Changchun, Yang Guangming. The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rural Eco-tourism[J].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2, (3): 137-142. [周常春, 楊光明. 鄉村生態旅游研究文獻綜述[J]. 重慶文理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2, (3): 137-142.]

[8] Gu Shengzu. Conversion and Urban Research[M]. Hangzhou: Zhejia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1: 69. [辜勝阻. 非農化與城鎮化研究[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1: 69.]

[9] Kong Jingyuan. Chinese charactered agricultural society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Review of conversion and urban research[J]. Management World, 1992, (6): 208-209. [孔涇源. 農耕社會工業化、城鎮化的中國式道路—評《非農化與城鎮化研究》[J]. 管理世界, 1992, (6): 208-209.]

[10] Li Chenghua. New-type urbanization strategi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J]. Qiushi, 2012, (14): 35-37. [李程驊. 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新型城鎮化戰略[J]. 求是, 2012 , (14): 35-37.]

[11] Liu Jiahan, Luo Rong. The research on new urbanization road with the right to development as the core[J]. Economist, 2011, (5): 82-88. [劉嘉漢,羅蓉.以發展權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道路研究[J].經濟學家,2011, (5): 82-88. ]

[12] Gu Shengzu, Li Hongbin, Cao Yubo. Principles and path of new-type urbanizations reform: The new deal of urbanization of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ighteen [J]. Jianghai Academic Journal, 2014, (1): 79-85. [辜勝阻, 李洪斌, 曹玉波. 新型城鎮化改革的原則與路徑[J]. 江海學刊, 2014, (1): 79-85.]

[13] Zhang Yongyue. The path to promote new-type urbanization in China [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4, (1): 92-102. [張永岳. 我國新型城鎮化的推進路徑[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 (1): 92-102.]

[14] Song Ziqian. A dynamic vision to looking at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J]. Tourism Tribune, 2011, (11): 8-9. [宋子千. 以動態的眼光來看待鄉村旅游的發展[J]. 旅游學刊, 2011, (11): 8-9.]

[15] Zhong Jiayu, Liu Siwei, Xiong Xi. Analysis on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tourism and urbanization[J]. Economic Geography, 2014, (2): 187-192. [鐘家雨, 柳思維, 熊曦. 旅游業與城鎮化協同發展的區域差異分析[J]. 經濟地理, 2014, (2): 187-192.]

[16] Ding Deguang. Thinking of middle and small characteristic tourium towns development in less developed areas[J]. Rural Economy and Science-Technology, 2014, (10): 68-69. [丁德光. 欠發達地區中小特色旅游城鎮發展的思考[J]. 農村經濟與科技, 2014, (10): 68-69.]

[17] Sha Sha, Liu Xiaobin. The promoting function of tourism in the new urbanization[J]. Tourism Overview, 2015 (1): 67-70. [沙莎, 劉小濱. 新型城鎮化中旅游業的促進作用[J]. 旅游管理研究, 2015, (1): 67-70.]

[18] Yang Jiancui. Research on tourism promoting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race region[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2012, (4): 137-140. [楊建翠. 民族地區旅游推動城鎮化發展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2, (4): 137-140.]

[19] Wang Zhaofeng, Yu Han. Study on coupling development between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small town construction in Zhangjiajie City[J]. Economic Geography, 2012, 32(7): 165-171. [王兆峰, 余含. 張家界旅游產業發展與小城鎮建設耦合發展研究[J]. 經濟地理, 2012, 32(7): 165-171.]

[20] Li Zhifei, Cao Zhenzhu. Tourism-oriented new Urbanization: A multi-dimensional comparative study[J]. Tourism Tribune, 2015, 30(7): 16-25. [李志飛, 曹珍珠. 旅游引導的新型城鎮化: 一個多維度的中外比較分析研究[J]. 旅游學刊, 2015, 30(7): 16-25.]

[21] He Liancheng. Development Economics on China[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3: 61. [何煉成. 中國發展經濟學概論[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61.]

[22] Zhao Wei. Urban Economic Theory and Urban Development in China[M]. Wuhan: Wuhan University Press, 2005: 93. [趙偉. 城市經濟理論與中國城市發展[M].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5: 93.]

[23] Wen Tiejun, Wen Li. Township-nations in China and the lessons from the urban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China Soft Science, 2007, (7): 24-30. [溫鐵軍, 溫厲. 中國的“城鎮化”與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的教訓[J]. 中國軟科學, 2007, (7): 24-30.]

[24] Gu Shengzu, Yi Shance, Li Hua. A study on the path of urba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9, (1): 47-52. [辜勝阻, 易善策, 李華. 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9, (1): 47-52.]

[25] Song Linfei. New-type urbaniz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implementation path [J]. Gansu Social Sciences, 2014, (1): 1-5. [宋林飛. 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與實現路徑[J]. 甘肅社會科學, 2014, (1): 1-5.]

[26] Wu Yan. Contending and definition of small town concept[J]. 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 Towns, 2014, (6): 50-55. [吳閆. 我國小城鎮概念的爭鳴與界定[J]. 小城鎮建設, 2014, (6): 50-55.]

[27] Wu Dejin. On Industrial Clusters[M].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2006: 112. [吳德進. 產業集群論[J].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6: 112.]

猜你喜歡
新型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機制研究
新型城鎮化路徑選擇
城市權利:從大衛·哈維到中國城鎮化問題
價值工程(2016年29期)2016-11-14 02:58:33
用新發展理念引領民族地區城鎮化發展
國內各大城市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對比研究
新型城鎮化是經典城市化的回歸和升級
江淮論壇(2016年5期)2016-10-31 16:23:41
以協調的發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鎮化建設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33:03
農村基層團建工作如何變革
人民論壇(2016年27期)2016-10-14 13:17:39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職業農民培養意愿研究
企業導報(2016年11期)2016-06-16 15:31:09
優化河南新型城鎮化格局的方法初探
商情(2016年11期)2016-04-15 21:51:2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黄网在线| 欧美视频在线播放观看免费福利资源 | 午夜限制老子影院888| 青青草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综合日韩另类一区二区|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 99精品国产电影|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成人av大片在线播放| 国产激情第一页|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卞|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 欧美一级片在线|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久|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视频| 丝袜久久剧情精品国产|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 国产视频一二三区|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不卡| 久久亚洲国产视频| 国产成a人片在线播放| 五月六月伊人狠狠丁香网|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白浆视频| 国产欧美精品专区一区二区| 欧美激情视频二区三区| 欧美国产菊爆免费观看 |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 青青国产在线|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91香蕉国产亚洲一二三区 | 日韩资源站| 亚洲第一视频免费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无码久久久| 在线观看视频99| 国产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怡红院美国分院一区二区|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四房播| 国产在线自乱拍播放| 国产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幺女国产一级毛片| 亚洲人成人伊人成综合网无码| 久草视频福利在线观看| 免费国产高清精品一区在线| 国产91视频免费观看| 伊人丁香五月天久久综合| 国产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97久久超碰极品视觉盛宴| 精品三级网站| 亚洲人成网址| 九色最新网址| 精品自窥自偷在线看| 精品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嫩草国产在线| 正在播放久久| 欧美在线精品怡红院| 精品99在线观看| 亚洲免费黄色网|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成人综合| 青青热久麻豆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九九热精品视频在线| 试看120秒男女啪啪免费|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色天天综合| 国产成人久视频免费| 麻豆a级片| 日韩小视频网站hq| 亚洲日韩每日更新| 一区二区影院| 99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 国产欧美又粗又猛又爽老|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精品视频导航| 国产精品乱偷免费视频| 亚洲制服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99精品免费欧美成人小视频| 国产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欧美色99|